硕士论文代写范文:语文学与人文主义——奥尔·巴赫摹仿论理论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5-04-10 23:03:57 论文编辑:lgg
导言:《摹仿论》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当代学者伊格尔顿对奥尔巴赫及其著作有更高的评价:“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充斥着平庸的评论家和质量低劣的书籍,奥尔巴赫能够将学者的博大精深和评论家的敏锐深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的著作也注定会超越我们的时代而具有永恒的价值。”“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文学理论派别林立、更迭频繁,但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方法始终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摹仿论》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即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问题对西方文学史进行了历史主义的梳理。其中文体作为再现的媒介,成为梳理的一条主线,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奥氏所推崇的具有崇高性和悲剧性的日常生活是如何曲折地步步突破文体分用的界限、最终进入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描绘之中。
作为一本着力于“文学史”的评论类著作,该书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它成书于二战期间,作者当时因犹太人的身份被流放至伊斯坦布尔,研究资料十分稀缺。它的跨度很大,自荷马史诗始,至伍尔芙与普鲁斯特终,但并不以时间或地域为界,也无意于全景式的描绘。
全书共二十章,每章均由一两段看似任意选取的文章片段领起,然后逐渐进入文字碎片背后蕴藏的广裹而连续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学空间。文体问题是全书一直紧扣的主线,但主观审美感受在《摹仿论》中从未缺席,一种来源于感性的印象式批评方式与源自理性的梳理互为补充,这也是该书能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并不断被拿来用作作品分析时的佐证的原因之一。
......................
 
第一章语文学的力量

 

“西方文学”是载体、是媒介,真正的核心词是“现实”与“再现”。这本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正是“现实”如何突破文体分用的界限,真正进入到文学的“再现”之中。“现实如何进入文学”对我们来说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状况、人是否拥有自由和充分表达的能力以及人将如何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等超越文学本身的各种问题。这是奥尔巴赫的野心,也是《摹仿论》能超越其他同类书籍的原因所在。
为了说清楚现实与再现的问题,《摹仿论》采取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即选取一段或几段文字,由看似任意的文字片段逐层深入到作者的生活以及文本产生的政治、社会、历史背景,最后引向奥尔巴赫想要说明的“再现”问题。本文也借鉴了这种方法,每一章均由《摹仿论》中的具体章节讨论引起,然后对所讨论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并作出评价。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先通过阅读《摹仿论》找出语文学方法的运用特点,然后追踪语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史,再结合这两者和当代语境对语文学方法作出评价。

 

第一节语文学从何体现
在《摹仿论》的第三章《彼得鲁斯·瓦尔弗梅勒斯的被捕》中,奥尔巴赫主要选取了三位公元4世纪作者的作品,一位是阿米安,一位是哲罗姆,最后一位是奥古斯丁,原文都是拉丁文。之所以选取这一段来说明奥尔巴赫的语文学方法运用,是因为这个阶段的“现实”与“再现”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张力,整体呈现出转折的动向,通过对同时代三位不同风格的作家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奥尔巴赫的判断标准,即他认为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里,现实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
 
第二节语文学从何而来

 

正如史蒂芬·尼科所说的,“没有语文学,就没有奥尔巴赫和《模仿论》;要追究奥尔巴赫为什么会选择语文学作为《摹仿论》的主要研究工具,就要从语文学本身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说起。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里对“语文学”的解释如下:语文学是对语言、文学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学术研究,它涵括了较广的研究范围,从古代文学手稿解读、文本批评到文学文本的翻译都属于语文学。但从20世纪初以来,语言学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语文学”开始倾向于专指19世纪历史语言学研究传统和比较语言学研究传统。语文学更古老、更宽泛的涵义在一些大学院系和学术杂志的名字中被保留了下来。
《牛津简明英语语言词典》的注释:
语文学:语言学(language)的传统研究,在19世纪末以“比较语文学”(comparative philology)达到顶峰。20世纪一直处于它的分支一一语言学linguistic的阴影之下,但它继续在变化中发展着,如今与“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准则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它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演变,特别是它们的“家族”和成分。如今语言以多元化的趋势在发展:一种语言被多种取代;在已经“死去”的书面语中保存了经过发展的、还“活着”的语言的早期形式。所以语文学家的工作就是追踪语言变化的过程,挖掘创门的相关部分,找出由此产生的语言学结果。
再看看英国学者哈特曼(R.R.K.Hartmann)和斯托克(F.C.Stork)主编的《语言与语言词典》里的解释:PHILOLOGY语文学:(a)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和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linguistics)的比较陈旧的术语,专门用来指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所进行的历史语言分析。
...................
 
第二章人的力量

 

奥尔巴赫为“语文学”正名时,提到了语文学的最终目的:了解人类的状况。《摹仿论》里有一章专门论及蒙田,题目就叫:《人类状况》。本章将从奥尔巴赫笔下的蒙田入手,探讨怎样以人的维度表现现实以及怎样以人的维度研究作为人类创造物的文学,从而挖掘出奥尔巴赫的人文主义倾向,并追踪这种倾向的来源—奥尔巴赫终生推崇的维柯。理解奥尔巴赫关于人的坚持对于理解奥尔巴赫的语文学实践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点将在第三章中详细阐述。

 

第一节蒙田的实验方法
蒙田并没有讨论过任何有关人类的宏大命题,与之相反的是,他的著作从头至尾的分析对象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16世纪的蒙田在21世纪的今天读来,不陌生、不隔阂,甚至还能时不时地激起心灵深处最强烈的共鸣,他的存在更像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能够感觉到奥尔巴赫在谈论蒙田时的那种“惊之爱之”的特别的语调,和谈及拉伯雷或是莎士比亚时的平静客观是不一样的。
蒙田之所以让人惊讶,是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表现现实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词就是:人。布洛克(Alan Bullock)说:“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都喜欢把自己看成是一件艺术品....但是蒙田没有兴趣,却有志于认识自己,以此作为了解人类状态的唯一可靠钥匙。
在他所举起的镜子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易变和渺小。奥尔巴赫同样通过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蒙田的这个新方法,总结下来可以归结为六点。
...................
 
第二节维柯的贡献
如果说蒙田对人的信任来自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的票赋,那么奥尔巴赫对人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终其一生都在提及的维柯。《摹仿论》成书于二战期间,当时席卷整个世界的这场灾难引起了很多关于人道主义的思索,作为一个从德国被流放到土耳其的犹太人,奥尔巴赫在这期间对于“人”的感受自然比一般人更为深刻。
但是从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人文主义气质却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初见端倪。奥尔巴赫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就开始了对维柯的关注,在普鲁士国家图书馆任职期间翻译了《新科学》,此后多次在各种文学评论中提起维柯及他的思想,维柯对奥尔巴赫的影响可谓深刻而彻底,奥本人也从未掩饰过这一点。维柯有关“人”的学说为奥尔巴赫的人文主义观点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出生在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最主要的著作就是《新科学》,这本书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赫尔德、洪堡、黑格尔和马克思等诸多伟大的人物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这样评价过该书:“《新科学》其实就是‘人这一物种的原始’或‘人类社会原始’,其重要性并不下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们还应记住,维柯的探讨人类原始的《新科学》远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前。它其实就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预见到的‘人学’,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
 
第二章人的力量....................................................17
第一节蒙田的实验方法.........................................17
第二节维柯的贡献................................................20
第三节奥尔巴赫的人文主义实践.........................24
第三章语文学与人文主义的联手........................29
第一节但丁的高度...............................................29
第二节语文学与人文主义的内在联系................32
第三节萨义德的用意..........................................38
........................

 

第三章:语文学与人文主义的联手

 

要想选取一部作品来阐明奥尔巴赫的理想,那没有什么能比《神曲》更适合担此重任了。对于奥尔巴赫来说,《神曲》既突破了语言和文体的限制,又具有人文主义的高度,在《神曲》里,世俗世界与彼岸世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景,人类的存在拥有了其独立和完整的意义。
这种和谐暗含了语文学与人文主义的契合,语文学方法之所以不同于语言学,是因为它绝不将语言视为孤立的事物,也就是说,它从不排斥人的因素。除此之外,语文学方法不赞成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解一切确定性、文本意义终结论,相反,它相信文本具有相对确定的意义,而且人具备理解和阐释文本的能力。萨义德深刻体悟到了语文学方法对于人文主义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它纳入了自己的批判体系中。

 

第一节但丁的高度
《摹仿论》总共二十章,其中涉及的作家,从荷马到普鲁斯特,大概不下40个,若要问奥尔巴赫对谁的评价最高,此人无疑当属但丁。奥尔巴赫很早就开始了对但丁的研究,第一本学术著作就是《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摹仿论》中饱含激情的《法利那太和加发尔甘底》篇章就是建立在这本书的基本观点之上。萨义德认为这一章不仅是《摹仿论》中至关重要的一节,而且也是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片段之一。
首先震撼世人的是《神曲》的语言。13世纪末的但丁用一种前人所不敢想象的方式在使用着语言。《神曲》中有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场景,每个场景自身都有大量句法关联手段,这些场景不是僵硬地并列在一起,而是依靠但丁非凡的创造力和对词语的强大掌控力错落有致地形成了对比。
................
 
余论:语文学方法的现实意义及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

 

《摹仿论》是德国学者奥尔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论史上颇为独特的一部现代批评著作。这部书自问世以来,就引来了很多争论,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该书具有许多矛盾之处,比如它所讨论的“现实”有时是动态性的,有时又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它的“风格”有时追溯的是具体的文学踪迹,有时又是个人意图的表现;《摹仿论》的本质是由具体的历史情境决定的,但有时却会流露出一种逃离历史的意愿。
“尽管奥尔巴赫将‘道德文学’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但《摹仿论》的核心却是某种直觉的、创造性的、审美的甚至是道德的东西。”这些矛盾很少能共存,但在奥尔巴赫手中,它们给人的感觉更多是融合而不是分离。
但对文学理论界来说,《摹仿论》最珍贵的遗产无疑是它的方法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蕴含人文主义内核的语文学方法。奥尔巴赫吸取了德国语文学传统和维柯《新科学》中有关人的革命性学说,将文学研究的着手点放在了文本的语文学考察上。
在《摹仿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先选取文本进行细致的语文学分析,再将语言和文体的变化置于“现实和再现”的框架中考察,最后延伸至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从而揭示了人类生命的不断积淀和变形过程。奥尔巴赫这种语文学方法的独特性通过两个比较就可清晰地看出:首先是跟只关注现实的社会学批评和政治批评比较。........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