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言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文精神在相对物欲较强的大气候下已渐渐被人们漠视;与早期的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较,现代人实有必要进行一次人文精神的复苏,呼唤人们内心世界的人文理性和淳朴风尚,重建人文精神领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构筑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和智慧人生,平衡物质和精神二元主义,避免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导致人文社会发生异化。当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又转变成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已经作苗自缚了。我们的人文精神如果不传承、发扬和发展,我们的民族必定丧失灵魂和精神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聚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高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与当前的发展形式不相适应,存在着许多缺陷,需要改善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和国家培育更多的坚实力量。
教育部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而重点针对教育时弊忽视人文教育这一事实。面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急迫性和重要性,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成了时下高校大学生综合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包括了学界对人文精神概念的既有理解,也包含了对人文精神内涵、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遮蔽,成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受20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导向,中国大学生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国近十多年的人文精神研究,唤醒了国人对教育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例如,基本定位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外延及其主要内容,详细考察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点,也探寻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讨论了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系统探讨了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现状,充分认识到重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建设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及问题分析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如王德励《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2004)—文中指出高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王明清在《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思学校的人文教育》(2005)—文中指出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
......................
第二章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培养所需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和发扬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对其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要有针对性。高校给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发展空间,借助于高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教师可以把握人文精神培养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不断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思辨、完善品行、强健体魄、形成个性等等。
大学生处在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步入社会的转折点上,其学习能力、知识面、层次性、认知水平和专业性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大学生通过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之后,从学生身份所表现出的稚嫩走向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而符合当今时代高速发展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对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出的明确要求。
2.1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综合素养方面
人文精神是人对自身修养的至善和对外界行为的至美的统一。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应从这两个元素去展开分析和给予解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须是博专结合,具备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英国教育家纽曼曾指出,知识的题材本身是紧密联系统一的,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考虑到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在我们国家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综合修养方面,首先应培养其具备基本的国学素养和哲学知识。
....................
2.2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锻炼方面
现在时代的浮躁之风也是因为我们缺少了文化根基,或者说是浅薄的人文精神根基根本不能抵抗多元社会的浮华所致。懂得了哲学,便掌握了认识和处理事务的法门。大学生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的生存与生活,就要学会辩证思维和辨别事物,这个是受益终生的事情。结合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之学,处处也彰显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奥妙。
其次,要加强培养道德、理性和务实的人性。我们学习国学和哲学,加强文化素养,浅意理解是为了道德、理性和务实做铺垫。通过国学和哲学的学习,不仅是让大学生简单的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历史,也旨在经此过程培养大学生从理性和感性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艺术魅力。这将大大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拉近大学生心灵与人文精神的距离深入的学习和增长见闻固然重要,精进技能和参与社会实践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除了从大学的殿堂里汲取丰富的知识外,参与实际的实践过程能巩固其所学所用,丰富其理论知识和增强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实现由“入世”到“出世”的教育目的。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还会更快地了解社会,加深对事物的认知,.适时地调整自我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为更好地践行人文精神奠定实践基础。
鉴于以上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自身修养的借鉴,和大学生主要实践活动范围的考虑,可以对其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个性化考察。
................
第三章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9
3.1人文精神培养是现阶段教育的迫切要求.....................9
3.2人文精神培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10
3.3人文精神培养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首要...................10
3.4人文精神培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11
第四章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原因分析.....13
4.1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13
4.2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15
......................
第五章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文化回归与价值重建的历史潮流,人文精神也已经重整旗鼓准备崛起,高校应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人文学科的研究,通过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研讨文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理论共识,进一步探索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向和途径。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季羡林先生曾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通过前面作者对人文概念的定义和大学生人文精神涵义的诠释,人文精神培养机制的创建应结合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外两个方面,从营造好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大环境入手,经过教师这一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力量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和发展新的培养机制,使人文精祌培养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效率的有机统一体。
......................
结束语
人文精神之养犹如皓月,而我们所得只如萤火。希望我们高校的大学生能在不断自省自强中领略人文精神的风釆,兴奋于人文精神世界的智慧、美丽、勇敢、奇特、玄妙,感恩于人文精神背后的艰辛、困苦、忍耐、舍弃、牺牲,也欣喜于人文精神当下的毅力、情怀、志向、尊重和担当。人文精神是一种高贵的人类精神的存在,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是一种对智慧和博爱的无限追求,是一种对知识和修养的无限渴望,这体现着人的精神的至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一种持续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不断提升个人境界的精神,是一种饱含民族情怀的精神。它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引领历史和时代文化走向,关乎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我们也明确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拥有强大的隐性教育功能,无论从哪方面来解释,都不可否认环境在人茁壮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在无声无息中就能教育人,熏陶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更贴近自然和心灵的教育,是一种天长地久出神奇的教育。它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方向的指引,坚定的信念,强大的鼓舞,持久的动力,大学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于成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撑,一流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人,要反观自己,审视内外。时时静思,事事反思,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察。
最后,祝愿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文精神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绽放更炫丽的光彩,获得全面而长足的发展,薪火相传,绵绵不绝。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