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对话理论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对话一直就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基本形式。因而,对话的概念源自人们的言语活动,是指语言交际活动中的话语交流行为,是主体间有说有听、有听有说的交谈或问答活动,体现的是一种话语的互动性。后来被逐渐借用到政治、外交、文化、文学等领域。在文学领域当中,“对话”最初指的是“对话体”这种文体形式,如《论语》,首创“语录体”,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一问一答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对话”;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对话录》,也是一种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文体。
后来,随着西方对话理论的兴起,对话不仅指人与人的实际交谈,而且还引申为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或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对话理论的内涵也不断深化。
(一)西方对话理论思想
对话理论,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就在哲学领域首先向世人打开了对话之门。他认为真理的本性应该是辨证的思想的产物,只有通过人们在相互的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地辩难,真理才能获得。他提倡以一个“无知者”的面貌与他人自由论辩,以启发人们认识理性的力量,获得正确的知识。那么以无知者的平等身份展开与另一个主体的精神交流,标志着对话的正式出现。
苏格拉底的对话,其意义在于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对他人的诘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无知,最终去发现真理,获取知识。但他“没有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系统理论,其对话实践的最终目的只是在于获取知识或发现真理这一方法的层面上,只有工具价值,带有明显的方法论痕迹,对话本身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地位”。
......................
(二)中国对话理论思想
目前,国内对“对话理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或是对西方主要理论家及其对话思想和理论的阐述,或是将他们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杨矗的《对话诗学》则是在研究西方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话诗学”理论。
对话诗学也就是对话文学理论,它由文学对话而来,是把文学对话理论化、体系化的产物,实质上也就是对话理论。杨矗认为,广义的对话理论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可兼融西方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涵盖主体间性、互文性以及中国阴阳交感等对话内涵。也就是说,如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把读者摆在了文学及文学史研究的中心地位,所秉持的是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和文本两者之间的对话,是对话理论所包含的内容;读者反应批评,是一种典型的读者中心论批评,强调读者的阅读对意义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十分显见的“发问”和“听到回答”的“交往理论”,也正是一种建立在读者反应论基础上的对话理论;“互文性”则是克里斯特瓦和巴特关于对话的理论思想,它是现文本和前文本、显文本和隐文本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等。
可以看出,对话思想和理论的内涵不断扩大,不仅是指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还包含文本间的互文对话。对话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交流模式”。
........................
第一章文本与文本对话
文本(t e xt),是一个外来词,西方语言中,te xt是日常语言中的普通词汇,也是文学批评的常用术语。上世纪80年代以后,t ex t这个概念翻译为“文本”进入中国。但关于“文本”概念的界定,各家莫衷一是。而在西方,不同的批评理论家那里也有各自不同的定义,新批评理论将文本视为语言表层结构,符号理论认为它是超越语言的符号体系,而后结构主义那里文本已演变成为“互文本”或“文本间性”,也就是“互文性”,因为文本不是自足的,只是一个基础和框架,需要读者继续填补、建构,或者永远处在与别的文本互文的联系之中。
互文意味着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之间存在着可征实的文字,术语或不可征实的精神意念上的多样联系,它是理解文本意义必然涉及的因素。“互文性”理论正是“对话理论”的某种变体。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因历史不断,对话便永远绵延在其中。《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其文本的言语或直白或隐晦地承载着他人的话语,亦即《文心雕龙》文本里共存着多种文本、多种声音,诸如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学的,以及经书、史书和神话传说中的,等等。
刘勰就是因为熔炼于浩瀚的历史文本当中,或引其话语,或评其人事,将他人话语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脱口而出,使得《文心雕龙》成为一种超级文本。刘勰就是通过对与其有关的文学、文学批评以及其他多种历史文本的引用、吸收转化,使《文心雕龙》与其他文本产生互文,成为了一个色彩斑斓、变动不居的轴画。
....................
第一节引用
古人作文,更是喜欢将前人留下的文辞和典故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把经典文本作为指导文学创作的典范,用前人流传下来的言论、事迹作为行文时的材料,用以表达情志,从而实现援古证今的作用。引经据典是中国人作文的一大特点,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历来被称之为“事类”、“用事”等等。自现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界普遍采用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人陈望道先生的说法,以“引用”称呼之。在《文心雕龙》中,最有力的体现就是引用文辞和引用典故。
一、引用文辞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尤其重视“五经”文本,强调“文源五经”的思想。在《宗经》篇,刘勰就说明了文章必须宗法经书这一主旨。因为经书是起源于邃古,绵延久远,传下来的经孔子编订而成的《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六经”中的《乐经》是乐谱,经秦火失传,刘勰故此不论),是人们作文时的典范,应该向经书学习。“宗经”思想贯穿《文心雕龙》整个文本当中,刘勰对“五经”文本兼收并蓄,对其文辞引用大量存在,刘勰通过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方式,将他人言论纳入自己的创作中。
(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说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直接引用前人文本中的文辞。而在他所引用的文辞中,尤其对“五经”中的文辞引用颇多,这里主要根据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黄霖的《文心雕龙汇评》,王运熙、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以及《增订文心雕龙校注》等校注版本,对刘勰直接引用五经文辞作一个简要的梳 理 , 以直观的感受到,《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篇均为相对独立的专题论述,有各自的论述主旨;篇中都包含着许多理论命题和观点。
....................
第二章主体与客体对话............................23
第一节道文统一........................................23
一、道沿圣以垂文....................................24
二、圣因文而明道....................................27
第二节心物交感........................................29
一、情以物兴,心随物宛转........................30
二、物以情观,物与心徘徊........................32
第三节神与物游........................................34
一、作者的创作想象.................................34
二、读者的阅读想象.................................38
第三章主体与主体对话.............................40
第一节依经立义........................................40
一、作者与作者对话................................41
二、读者与作者对话................................42
第二节寻觅知音.......................................44
一、创作时的对话...................................44
二、阅读时的对话...................................46
........................
第三章主体与主体对话
人的一切行为、思想、话语等,无不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话语在“相遇”中得以真正实现。我理解他人,也希望他人能理解我。因此,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真正的生命存在,在艺术活动中亦然,作者也要与作者、读者进行对话。对话就是要把自我(思想)显露给他人,实现与他人、一个与己不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实质上看,是一种二元的关系结构,它是这二元之间沟通、交流、生产等建设性的关系。
在艺术活动中,参与文学活动的作者和读者,他们在自己的言说背景下分别用自己的理解续写对文学的阐释,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每个时代必须根据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从历史上流传的文本,因为这中文本是整个传统的一个部分,而每个时代又对这整个传统有一种现实的兴趣,并试图在这传统中对自己进行理解。”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和解释就是传统和当下、历史和现实、解释者和被解释者的对话——融合过程。从《文心雕龙》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强调创作要从古人那效法,与古人(圣人)进行交流,即征圣宗经,依经立义,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解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期待达到沟通的效果,能够相互交流,实则寻觅知音,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两者都体现了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对话的阐释活动。
第一节依经立义
“依经立义”作为一种意义生成方式,就是一种阐释。后经刘勰简化,即指著述论文,言行皆要合乎经典之义。它以“经”或“经典”为依托,以“义”为核心,“借事明义”,成为一种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范式。
.................
结语
在西方对话理论思想的推动下,国内掀起了研究西方重要理论家及其对话思想的浪潮,近年来某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如杨矗先生就主张把对话诗学扩容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跨文化、通古今的普遍模式。认为“对话”不必只巴赫金,是可以完全另起炉灶,进行一个新的建构。因此,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及文论的特性,指出中国诗学中所富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
我国古代文论中,虽无对话理论之术语,却富含对话理论之思想,刘勰的《文心雕龙》即是典型的代表。从《文心雕龙》文本出发,“宗经”、“征圣”建构了文本间互文、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知音”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原道”、“感物”成就了心与物的主客体对话。本文就是受杨矗先生《对话诗学》的启发,结合中国文化的特性,来分析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
《文心雕龙》的对话理论的丰富性,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等颇具生命模式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得中国式的对话发生,具有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等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所蕴含的对话思想和理论,应该不仅只是表现在文本层面,也不仅仅在于主客体,主体间的对话思想和理论。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这里只是对刘勰的对话理论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很多地方论述也不够深入。所以,刘勰的对话理论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