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由
硕士论文选题时,本来一开始打算研究的对象是五岭地区瑶族的迁移,对过山榜文献并没有过多关注。当时接触这些文献,目的是想从中找到一些有关其迁移地记载。后来在梳理这些文献时,发现有些过山榜文献在经典内容之后往往还附有不少有关瑶族自身历史的内容,且大多记有确切纪年,有些还是完整的契约文件。因此当时就有了以此为题的念头。尤其是在翻阅前人有关瑶族过山榜文献研宄的成果后,发现大多数学者在面对这些文献时,基本只关心经典内容,对于那些附带性质的文段则关注甚少,这大大加强了我选此题作为研宄对象的信心。由于前人对此研究较少,可参考的东西亦少,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这也算是一个独创性的研究。基于此,便选择了以过山榜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开始着手相关文献资料地集中搜集、录入与整理。这几部文献集编均对文献做了相应地校点工作,尤其是《评皇券牒集编》一书,黄钱先生对文献见面涉及的大部分核心词汇都做了注解,尤其是对汉字记瑶音的词汇的注解,对研读这些文献有很大地帮助。另外,盘万才、房先清收集,李默编注的《乳源瑶族古籍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对这些文件也有集中收集,大部分涉及附加部分内容。本书在前面里还对这一文献及文献内涉及的征瑶人为的记载做了火致地梳理。
随着以上儿部过山榜文献集编地陆续出版,使得杳阅和利汁过山榜文献愈加方便,从而推动了瑶族过山榜研究的快速发展,专、研究榜牒文献的学术论文成倍地在各类学术期刊书籍上发表。
........................
二、研究现状
学界关于瑶族过山榜的研究颇多,但大多针对榜文的经典内弃而言。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不少论述论及与过山榜有关的内界,如钟敬文《西南民族起源的祌话读后》(《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年7月第3卷第35期)、余永梁《西南民族起源的祌话——盘瓢》(《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年7月第3卷第36期)。之后有不少学者深入到瑶山进行民族学调查,开始收集到过山榜原件。杨成志先生是较早收集瑶族过山榜文献的屮国学者之一,1934年他在桂北瑶村访问时,就搜集到了一份过山榜原件。徐松石先生1930年代在两广瑶山考察期间亦接触过瑶族过山榜文献,在其所著的《辟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年)-书屮,就有一章专门探讨瑶族过山榜文献。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大调查的展开,瑶族这些过去秘+示人的过山榜文献得到了集中地搜集和整理。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几部过山榜的文献集编:1964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宄所和广西民族社会调查组将当吋收集到的16篇过山榜文献编成《瑶族过山牒文汇编》一书,在内部发行;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广西、湖南民族研究所将收集到的过山榜文献编成《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修订本)-书,内收35篇过山榜文献;1985年广西民族研究所编成《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査(八)》(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修订本),内收89篇过山榜文献;1990年,参与过上面几部过山榜文献集编搜集整理工作的黄钱先生,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过山榜文献集中编成《评皇券牒集编》--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共收文献101篇,为过山榜文献集编的集大成者。
.........................
第一章瑶族《过山榜》文献中记载的瑶弩手
第一节记有瑶弩手的《过山榜》文献
在盘瑶支系的《过山榜》文献中,有不少地方政府召集瑶弩手镇压反叛的记载。本文基于这些零星的记载,试图重新梳理一下盘瑶的这段历史。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引用的内容大多只是其完整文献本身很小的一部分,且多附于《过山榜》(或称《评皇券牒》)文献的经典内容的前后。历来研究瑶族历史的学者关心《过山榜》经典内容者居多,对这些附属文字并没有过多关注。
这些文献主耍分布于湘桂粤三省区的瑶族地区。通过对比文献内容,我们把它们分成三个类型,分别用A、B、C表示。三类文献以其内容的异同作为分类标准,它们之间内容的具体区别将在下文中描述。A类型文献数量最多,达九件;其次是B类型,共两件;C类型仅?件。A类型文献原存地即流传地分布于湘桂粤三谷区交界的五岭地区(A除外),是分布最广的文献类型;B类型虽然有两件文献,侃应该为一个文献的两个抄件,均原存于广西贺州市狮东村,两者差异-非常小。C型文献流传于广西临桂、龙胜、灵川、兴安等县的瑶族地区,内容有别于A、B,也未出现瑶弯一词,但其文中说明其流传地盘瑶的来由,即被当地招主招去镇守关溢,所以也把其列入。
一、A类型文献
(一)内容
A类型文献数量较大,但其所载内容大体相同,现将抄录后,方面便直观地了解此类文献的大致内容,另一方面方便在标注中注出几件文献之问的不同之处。其它文献见附录。
.......................
(二)成文时间
C类型文献里面所记的时间应该是可靠的。第一,其记载的雍正、乾隆年间之事和史实基本吻合,所记发生的时间也一致,如吴金银的叛乱及龙胜厅成立的吋间等;第二,文献中出现年号与干支两个纪年连用的情况,如“乾隆十五年庚午岁”,两者是-致的第三,文献所记排年招主将瑶人从广东乐昌招至龙胜等地的时叫为“景泰年闻七月”。前文己叙,景泰年间虽无闰七月,但结合文献前面提到的“贵泰年间登殿,因粤西无瑶民,恩开榜文,招粤东街肇(韶)州府乐县盘瑶人民” 一句,此事可能发生在景泰元年,即景泰元年闰正月,“七”应该二为“正”之误。至于此文的成文时间,因其所记之事至迟到“乾隆十五年庚戌岁”,其成文当在公元1750年之后。
在该文献流传地有不少清代碑刻被发现,《瑶族石刻录》中就收有几件。碑文在追述该地瑶族祖先来源时,大都认为其先袓祖籍为广东韶州府乐昌县。这些碑刻中信息量最大的为黄姓(盘姓)之墓碑。黄姓碑刻虽数量较多且内容详细,但并未言明从广东乐昌迁来的具体时间,只在《黄氏古墓碑(二)》中模糊提到为明代,“盖吾古道明朝年间,祖公盘龙维,子名盘肇开,有万分之福,文武双全.......系广东韶州府乐昌县,后上湖广兴安地区居住,又到广西灵川县山源.....”但《邓氏古墓碑》则记有其从乐昌迁出的具体时间,碑云“始祖在于广东韶州府罗(乐)替县竹林坪安居落业。在于景泰元年移居广西义宁县上乡里菜瓷江居住。” 碑立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正月初八日,明确其祖上从乐昌县迁居广西义宁县的时间为景泰元年。
.....................
第三章流传于江华及其邻近地区几件文献的考察........12
第节谱系内容及对文献中纪年的考察.........................12
一、谱系的内容.........................................................12
二、文献中的纪年及成文时间考察............................14
笫二节入居江华的路线及对山场的划分.....................14
一、各姓迁入江华的历程...........................................17
二、入居江华及被山主招落后其对山场划分的诉求......20
小结.............................................................................22
第四章几件契约文件的考察........................................24
第一节记有瑶弩手......................................................25
一、A类型文献...........................................................26
二、B类型文献...........................................................25
三、C类型文献..........................................................28
第二节文献所记瑶弩手的历史考辨.............................32
一、弩的介绍.............................................................36
二、瑶弯....................................................................38
三、正史和地志中有关瑶弩手记载的简要梳理.........38
小结.........................................................................41
..........................
第四章文献中出现的排年招主解读
瑶族存留的这些《过山榜》文献中涉及“招主”、“排年”、“排年招主”这钱名词,如第一章中提到的瑶弩手就是由排年招主招去的,第二节涉及的个郎山主等也多少带了排年招主的性质。本章结合汉文史料对这钱名词加以简单地刚释,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瑶族保留的这些文献。
一、排年
排年,在明清的文献中很常见。《明史·食货忠》载:“洪武十四年招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粮多者十户为长,余冉广为十甲,中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见-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为序,凡十灯周,排年。” 这是正史中有关排年的设早记录。其实与此扣类似的记载,《元典章》中就有:“每一乡拟设里正一名,每都卞吞(以)上等都分拟设名,屮等都分拟设三名,下等都分拟设二名,依验粮数,令人户行公同推唱供认。
如是本都粮户极多,愿作两三年者,亦听便。上下轮流,周而复始,仍每年于一乡内自上户轮当一乡里正、各都主首。如自愿出钱施役者,听从便。如该’之人愿亲应役者,亦听。”说叫在几代迅无排年之名,已有排之实,叫代是在吸收了元代乡制度的银础之.逐渐形成排年之制的。
关于排年概念界定的论述不多,根掘刘文的说法,初较权威的界定是梁方仲先屯,其在《明代粮长制度》屮指出“排年”就是指役的年份。此界足为史学界广为引片,似成论。似刘义的总见,认为“排年”的概念内涵随着代赋役的变革人约经历/二次演变。第粮长征收制度下,“排的概念基本上是指瓜长、中十年周)、役的次序;第二,在粮长制衰落成;以后,“排年”逐渐变成“甲”的代名词;第二,到末消初,“滚中(长中)落甲”制广泛推行后,“排年”的概念乂演变为“巾长(叶排叶”。
.......................
结论
通过对招主排年的大致了解,我们知道排年招主盛行于明代。故此我们可以确定,瑶族保留下来的这些关于招主排年文献的成书吋间应也以明代为主,这和文献本"存在的纪大体相合。在一定层度上也印证了我们之前对于这些文献成书年代的推断。
回过头来看瑶族保存的这些文献,所记的“排年” 然是指向“人”这概念的,也即刘文番所讲的等同于正,而文献涉及排年吋往往是几个并列,然排年并非仅指-人,应该是个轮流为甘的均被称为排年。
瑶族这钱保存较完整的契约性文献对于研究瑶族的社会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献所记时间主要是明清两代,内容主要集中在瑶人对权利的追求上,包括事摇役、域内山场纠纷以及对山场划分的规定等等。瑶人之所以将这些对他们有利的文件历代保存下来,主要是为了以后出现山场妇属纠纷时他们可以有来证明其权利的合法性。
我们主要以这几件文献为驻准,比照其他瑶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同类型文献,对文献)隐禽的内界作裳试性地分析。
过山瑶因为其经常迁移,导致其过往之处尤其是平地往往先被其他人群所先占据。这就导致他们若想耕种那些平现之地,只能向土地所有者租個,否则只能在其他人还没有占有或不屑于占有的高山险谷之地上幵荒垦种,也就是他们所称的“三锹之上、屏水不上”之地。因为山间较大的河谷平坝之地己经为人占有,为了防止汉人在他们开垦出良田之后进行强占,故提出他们自己定义的民瑶山场划分标准,并订立相应的文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