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悲剧性人文主义折射——探究其裁体特征及文化寓意演变

发布时间:2015-01-18 14:58:07 论文编辑:lgg
1绪论

 

1.1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一、安魂曲作为宗教体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价值
作为一种西方宗教体裁,安魂曲走得比其他体裁更远,意义更深,是因为它世俗的羽翼日渐丰满,而介于宗教和世俗之间的特殊地位,其仪式功能或升华功能是其他同等体裁所不能替代。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创作安魂曲的意图不同,同样的歌词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人们不同的精神价值,特别是现代安魂曲,如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德意志安魂曲》、布里顿(BenjaminBritten,1913-1976)的《战争安魂曲》,开始用来记载历史或悲剧事件,而人类文明往往在意志被摧毁时得到净化,所以安魂曲这一体裁开始承载社会重量,从一种最原始古老的悼念死者的冥冥之声逐渐演变成呼唤世界和平的深邃呐喊,安魂曲甚至发挥出了比交响乐更具“人性化”的光彩。
安魂曲又被称作安魂弥撒(requiem mass),从属于弥撒体裁,是用于罗马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只是删除了其中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永恒的光辉”等曲。从安魂曲的产生到现在历经千年,形势内容和风格都不断演变,从仪式音乐发展为非仪式音乐,逐渐渗入世俗内容,从用拉丁语演唱改为用母语演唱,从无伴奏合唱变为有乐队伴奏的独唱、重唱和合唱,创作火焰近千年不熄,尤其是近现代的作曲家,赋予安魂曲这一古老体裁新的内涵与功能。
...............................

 

二、安魂曲作为合唱体裁所体现的音乐本体价值
从古罗马天主教礼拜乐中脱胎而来的宗教体裁一一安魂曲的创作贯穿了从奥克冈叮ohannes Ocke}hem 1410-1497)到安德鲁·韦伯Andrew Llovd Webber1948一至今)的这一漫长的历史长河,虽然它的形式、内容、功能、价值不断地演变,但是依然受到作曲家的追捧,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合唱作品善于用来表达深刻的创作理念和哲学思想,创作合唱作品是作曲家技法纯熟的试金石,更是因为安魂曲这一体裁背后支撑着的深厚文化内涵,它所折射出的对社会、人类甚至世界的人文精神观。

 

三、安魂曲作为宗教特殊体裁的历史变迁
安魂曲属于多乐章套曲,不同时期作曲家赋予这一特殊体裁的特征是不序的,比如,它作为仪式性形式和作为纪念性形式时,内容表意、手法、创作意匡及内涵深度有很大差别,我们试图围绕具体的音乐本体语言对安魂曲进行剖析。

 

四、推进和丰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
笔者留意到,国内并没有论文或著作涉及这一体裁的整体布局和所体现的声文思想,只是从单一的作品作阐述及分析,比如《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的传c.回响与精神探寻》、《布里顿战争安魂曲调性思维研究》等,从而忽视了安魂曲毛西方音乐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忽视了它的研究价值。
正是因为没有文献从多角度全方面地关照安魂曲这一体裁的源远流长,所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先从音乐体裁学分析入手,再从宗教学、历史学、学等学科观念作整合及系统剖析,用歌词内涵、音乐形式和历史文化作载体,在于探究安魂曲在不同的社会机制、文化思潮、艺术功能、人文思想和审核价值中的特点及该体裁的结构特征中的真实属性。
......................
 
2宗教音乐中的安魂曲

 

2.1安魂曲作为一种体裁的概念界定
基督教于10d4年分裂出希腊正教(即东正教)与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后,在罗马天主教音乐中出现了“安魂弥撒”(Requiem Mass)这样一种特殊的弥撒.这是教会中专门为追悼死者而谱写的弥撒‘,名称是由弥撒的第一课“进堂咏”的第一句“Requiem aeternam Bona eis Domine"(主啊!求您赐予他们永远的安息、)的第一个字符“Requiem”而来,而“Requiem”既是安息的意思。
安魂曲是宗教弥撒仪式中的一种,但是,安魂曲究竟是什么?它属于音乐中的哪种范畴?我们该怎样定义它?这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从古至今,音乐界一直把安魂曲放在弥撒的领域中加以研究,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体裁对待,但是从安魂曲的发展来看,似乎越来越符合具有构成条件和特色的音乐类种,即,安魂曲是一个独立的宗教体裁。“安魂曲既然己经有那么多样化的发展,为了将所有的安魂曲一并归纳在一个领域之内,有必要将安魂曲视为一个独立体裁,以解决许多安魂曲作品无法适当归类定位的问题。
而安魂曲正式称呼的界定,我们追溯到它发展的源头:西欧对安魂曲有两种命名一一“亡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和“安魂弥撒”(Missa derequime),在十九世纪之前,因为谱曲所用的歌词全部是拉丁文,所以作曲家在作品标题上多数以拉丁文的“亡者弥撒”命名,这是天主教的传统,而此时的音乐也都只是在教堂为亡者进行仪式所用,所以到这个时候为止,“亡者弥撒”即“安魂弥撒”,两者没有原则上的区别,甚至可以混为一谈。
.......................

 

2.2安魂曲的类别关系分析
安魂弥撒的主要程序有十二段,包括安息经、垂怜经、阶台经、连唱曲、末日经、奉献曲、圣哉经、慈悲耶稣、羔羊经、领主曲、安所经和告别曲,和普通弥撒一样,也有“变换部分”和“固足部分”之分,但事买上.安魂弥撒的“变换部分’‘并不根据教会的节日改变而改变,歌唱部分也不会改变,变的只是主祀用的经文。
如果要为安魂曲这一体裁划分类别,根据划分的标准不同,我们归纳出两种方式:1、按照歌词的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拉丁文安魂曲和非拉丁又女魂曲、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仪式性安魂曲、纪念性安魂曲及音乐会安魂曲。我们就第二种分类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2.2.1仪式性安魂曲
第一部多声部安魂曲是1470年左右杜费(Guilldnme Dulav.1400-1474年)为目己的丧礼准备而创作‘作品己失传),所以在1470年前的将近一千年时间里,安魂曲都是单声部形式,而单声部的女魂曲全部属于格利高里圣歌,所以单吉部格利高里圣咏形态在女魂曲历史发展中占了一足的比例,起到奠基的作用,它从未间断过,在欧洲传唱至今。
回顾格里高利圣歌的雏形一一素歌:在罗马教廷仪式辉煌之前,西欧各地区在仪式上所用的是素歌,这些旋律从结构来看既是一种近乎朗诵的形式,音与音节一一对应,音域相对窄,变化也不大,大多是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所以从广义上讲,素歌是罗马天主教和其他西方教会的祈祷歌曲,但从狭义上讲,素歌就是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安魂弥撒曲基本上都是由十二段经文选词谱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只是删除了普通弥撒曲中的“荣耀经”、“信经”,换作“末日经”等相对悲壮和低沉情绪的经文,而且每一段都能唱,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先作归纳总结。
.......................

 

3神坛下的膜拜一一“多彩”的奥克冈《安魂弥撒曲》..........31
3.1概沉..............................................................................31
3.2音乐本体语言一一作品主题材料的来源分析................32
  3.3从殡葬的冥冥之音到不可或缺的意志延伸..................37
  小结:中世纪的铺垫与又艺复兴时期的诞生......................44
4涅磐中的仰望一一圣洁的莫扎特《G小调安魂曲》..........46
  4 .1概;兄...........................................................................46
  4.2艺音乐的本体语言——“质”的上乘之作.......................50
4.3从正视死亡的原始冲动到抚慰生灵的人文侄释..............56
  小结:巴洛克的继承与古典时期的辉煌..............................59
......................

 

4涅磐中的仰望一一圣洁的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

 

产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4. 1概况
1791年莫扎特创作了歌剧《魔笛》,同他的另一部作品《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一样,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波及,作品显得更具人性,更赋予哲学与认知,事实上,(( a小调安魂曲》也一样,这是莫扎特对人生问题的观念认识.是与那个很早就达到艺术高峰的“天才作曲家”不拘一格的超越和升华,不仅是这些作品,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最后十年所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比如钢琴作品K. >76\K.397\x.475\x.511\R.540;钢琴协奏曲K. 466\K. 491;还有g小调交响曲K. X50;  d小调弦乐四重奏K. 421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K. 516等作品中,延续着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和深邃的思想,这些以小调为基调的作品,包含了一股阴暗和沉重的力量,情绪相对要消极一些,与他早起在萨尔兹堡的钢琴奏鸣曲相对比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在风格上也越渐带有幻想的、曲折的别具一格的气质。
莫扎特一生中曾多次以“自由作曲家”的身份环欧洲旅行,在这漫长的旅途生涯中,让他对现实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思考,在宗教信仰上,他坚决与主教决裂,以达到真正“自由”的身份,以致于在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II掌政时莫扎特申请的宫廷副乐长没能获准,又长期受到贵族的冷落,现实的黑暗使他对“现实世界”和“人文主观”有了新的认识。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对于“死亡”其实是有多次体会和思考的,比如他曾于1784年加入共济会,入会后的第二年便创作了《共济会员的送葬曲》。1790年底莫扎特刀、伦敦回维也纳与恩师海顿道别时流下了热泪,这是对海顿的深情和对自身命运的叹息、等等。
..........................

 

结论

 

正文的论述中主要分作品分析、文化解述两个部分,作品分析方面:在撰写过程当中,读者也许会对我材料和内容的取舍有疑问,在此作简要的解答;这毕竟不是一部纯体裁分析或纯作品分析的论文,所以,笔者在对各种内容进行设计安排的时候,有一定的取舍,面对一部作品,选择它最有力的表现点,比如:在分析奥克冈的《安魂曲》时,因为要突出它的仪式音乐功能,所以选择五个乐章中与《格里高利圣歌安魂曲》一样或相似的乐段进行分析,从而证明安魂曲体裁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仪式功能:在分析莫扎特的《d小调安魂曲》时,因为要解析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杀教仪式作品,所以命名为们质的上乘之作,选择最具力度的也是最能表现人情感的的乐段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布里顿《战争安魂曲》这部作品时,因为二十世纪的音乐体裁变化之大,安魂曲也己经真正从原始的功能构架中脱离出来,所以选择它的两个象征意义,分别象征“矛盾恐惧”和“由恐惧最终转化为和平宁静”入手,为论文铺垫适当的逻辑安排和深刻意味。
宗教信仰到人文关怀再到全人类的告白,安魂曲走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这种原本单纯的宗教体裁逐渐发展为不是其他宗教体裁甚至是世俗体裁可以容纳的人道主义空间,让一种宗教文本来承载这么庞大的社会构架,不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体裁能够做到的,安魂曲的价值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