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破封建传统两性关系的“藩篱”
五四时期的北京女高师,一直是五四新思潮荡涤的风口浪尖。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大钊、鲁迅、胡适、李大钊等都曾在这里任教授课。新文化运动宣扬的“男女平等”、“婚恋自由”、“个性解放”等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北京女高师学生的传统两性观念,影响了她们新的价值观、两性观的建立。一方面,这些女性的成长经历和性别身份使她们对于封建传统两性观念下的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更为深刻地了解,因而她们想要冲破封建两性关系的束缚的愿望也更强烈,另一方面在北京女高师的学习又为她们接受新思想、解构封建传统两性观念提供了思想土壤和现实可能性。以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苏雪林为代表的北京女高师作家,在五四时期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正是她们的传统两性观念发生变化的生动展现。本章首先介绍女高师作家创作的历史文化语境,然后通过对北京女高师作家的小说作品中“父亲”、“母亲”形象以及“父女”“母女”关系的分析,探析四位作家试图冲破父权制下传统两性关系的束缚的努力,以及这种“破”的不彻底性。
(一)五四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
北京女高师作家作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代作家,她们的创作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一样,绝不是偶然的历史突发事件,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近代以来女权思想的出现和女子教育的发展是催生其诞生的必要条件。
.......................
(二)到“藩篱”外去
五四启蒙思潮中提倡的反对封建束缚,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等思想极大地鼓舞了觉醒的知识女性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男女平等”本身就意味着对封建父权制下传统两性关系的挑战和否定,要争取“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权利,冲破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五四新女性首先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父权制的家庭代言人“父亲”和“母亲”。这在北京女高师四位代表作家的小说里对“父亲”、“母亲”形象的描写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1、父亲形象
“五四”是一个精神弑父的时代。鉴于封建文化家国同构的特点,“五四”先驱反对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呼唤“立人”,是把家庭内的反对男性家长专制与社会层面的反对主奴等级专制结合起来的。精神弑父与精神弑主是“五四”青年争取做人权利斗争的两面。父性权威,作为压制青春生命的力量,在“五四”启蒙文化中一直处于被审问、被批判的位置。而父亲形象,往往作为父权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因此女高师作家小说中表现出来试图冲破封建“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束缚的努力,首先表现在对父亲形象的反叛和批判上。
女高师作家中第一位真正严厉地审判“父亲”,把“父亲”钉在道德的耻辱架上进行无情诅咒的女作家就是庐隐。小说《父亲》中,庐隐塑造了一个荒淫无耻的父亲形象。“我父亲十六七岁的时候,就不成器,专喜欢作不正当的事情,什么嫖呵!赌呵!”他气死了“我”的母亲,娶了暗娼,又隐瞒婚史,花言巧语,骗娶了富有的良家独女,使这沦为偏室的年轻女子痛苦不堪。平时,他虚荣下流,“喜欢说大话”,善于敲诈行骗,还吸食鸦片。
..................
二、对“男女平等”的两性世界的建构
本章主要从女性对理想自我形象的构建、对理想男性恋人对象的期许和对新的两性关系的描绘三个方面表现女高师作家在“男女平等”的新的两性世界的建构。
(一)关于理想女性的构建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的民主意识,不但让五四知识分子发现了“人”,也让觉醒的女性发现了“自我”的存在。女高师作家在五四“人的发现”的思潮中走出封建家庭,在与社会接触和受教育的过程中,她们被淹没在男权话语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开始冲破封建旧式的女性观念,以女性的视角书写自我,在五四新女性反抗封建家庭束缚、争取自由平等的故事中审视自我,零距离地描写受压抑的自我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并尝试重构理想的女性自我形象,探索女性向理想的自我转变的道路。
1、发现“自我”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人”的性别存在一直被强大的男权中心文化所掩埋。“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女性行为规范剥夺了中国妇女为“人”的权利。封建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也一直被男权中心意识所隐匿,女性在男女两性关系中一直属于沉默的从属地位。胡适(1922:6)在安庆演讲的一段话,说出了中国妇女的苦楚与无奈。他说:“我们以前从不将女子当作人:我们都以为她是父亲的女儿,以为她是丈夫的老婆,以为她是儿子的母亲;所以又‘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话,从来总不认她是一个人!在历史上,只有孝女,贤妻,烈女,贞女、节妇,慈母,却没有一个‘女人’!”这是五四时期以前中国妇女所呈现的大体面貌。胡适的一句“在历史上,只有孝女,贤妻,烈女,贞女、节妇,慈母,却没有一个‘女人’”道尽了传统中国女性受到父权约束,女性没有自我意识的历史真相。
................
(二)理想的男性恋人形象的塑造
自我意识觉醒的五四女性在追求启蒙思潮所宣扬的“男女平等”的新型两性关系的过程中,不但尝试着对自我“为女”、“为人”角色的重新界定,同时也对两性关系的另一半表达了某种期望和想象。
在冯沅君的小说中,男性恋人形象多是女主人公追求自由婚恋、反抗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的精神同盟军,也是女主人公倾诉自己心声的对象。《隔绝》中的士轸是女主人公自由恋爱的对象,小说开篇就表明了士轸是“我”精神的同盟,“士轸!再想不到我们计划得那样周密,竟被我们的反对的势力战败了。固然我们的精神是绝对融洽的,然形式上竟被隔绝了。这是何等的厄运,对于我们的神圣的爱情!”小说中还一再提到,即使“我”和强大的封建家长在对抗中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则我们日后或逃亡这个世界的个别空间,或迳往别个世界去”,这个恋人和我“仍然是互相搀扶着”,《隔绝之后》“他们常说,纵然老虎来吃他们,他们也要携手并肩在老虎的肚里。”表现了作者对理想恋人形象成为自己“精神同盟”的期许。当然,也是“我”心灵的依靠,“只有你是可依托的,你真爱我,能救我”,另外,这个异性恋人还有着和“我”一样的对爱情的忠贞,《隔绝》中“况且万一有了什么意外的变动,你是必殉情的,那么我怎能独生!”,《隔绝之后》中以女主人公表姐的叙述口吻再次见证士轸对爱情对恋人的专一,“他说,她就是他的上帝,他的一切都交付她了”,在女主人公反抗无果自杀后,士轸看到失去了生气的自己恋人的躯体,只说了句“等我一等”便随恋人一同为爱殉情了。
......................
二、对“男女平等”的两性世界的建构................18
(一)关于理想女性的构建..............................18
1、发现“自我”..................................................18
2、自我形象的期许..........................................21
(1)“为女”的家庭角色的新构想......................21
(2) “为人”的社会角色的探索.......................24
(二)理想的男性恋人形象的塑造...................26
(三)现代两性关系的构画...............................29
三、在现实中观照“男女平等”的乌托邦..............32
(一)对女性现实困境的展现...........................32
1、传统女性的命运...........................................32
2、新女性的困境...............................................34
(二)理想之外的男性形象...............................36
.............................
三、在现实中观照“男女平等”的乌托邦
五四觉醒的女性受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和鼓动,天真、热烈而勇敢地投身到对五四启蒙者所勾勒的“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新世界的追求中去。然而,就如鲁迅所说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都是要流血的,“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更何况五四女性要打破的是束缚在中国女性身上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法规。女高师作家们一边在作品中呐喊着“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一边开始观照现实社会生活中两性的真实处境,在现实中思考“男女平等”这种新型两性关系实现的可能性。
(一)对女性现实困境的展现
女高师的作家对女性现实生活境遇的观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通传统女性不幸命运的展现,二是对接受了新思想的五四新女性现实困境的描绘。
1、传统女性的命运
冯沅君的小说《贞妇》塑造了一位被封建礼教毒害,吞噬了灵魂和躯体的农村女性形象--何姑娘,她“三个月死了父亲,五个月死了母亲,......又遇上母老虎般的婆婆,没良心的爱人”。这个受尽虐待尚剩一丝残气的弱小生灵,蜷缩在没有阳光没有爱的病榻上,不仅咬着牙为抛弃了她的慕家守贞,而且还拖着一身病骨去替已死的婆婆守灵,坚持做一个贞节女子“生是慕家人,死是慕家鬼”,还因此拒绝了杨镇局长的求婚。
.......................
结语
受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自我意识觉醒的北京女高师作家已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试图对现代两性关系的建构的努力。这种建构首先是建立在对封建传统两性关系的破坏的基础上的,这种破坏在女高师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为对父权制和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的反抗,并且在作品中往往披上了追求“恋爱自由”的外衣,女性是要通过对“自由”恋爱权利的获得为自我在两性关系的建立中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这在冯沅君的小说中表达地尤为直接和热烈,冯沅君的小说集《卷葹》中的几篇作品集中塑造了父权制“叛女”的典型形象。这些“叛女”在反抗父权制的代言人“父亲”或“父亲”化了的“母亲”时表现得异常勇敢和坚决,“父女冲突”、“母女冲突”的不可调和显示了五四新女性要力图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两性关系的鲜明立场,而在两者胶着的对峙中呈现出来的“女儿”对“父亲”或父权化了的“母亲”的既“对抗”又“依恋”的复杂心态表现了“反叛”本身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性既有五四启蒙思潮本身发展的不成熟方面的客原因,也有女性个体方面的主观原因,使冲破封建束缚这个建立现代两性关系的基础失去了稳固的依托。这也就预示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男女平等”的两性关系只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构想。
在对女高师作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关于现代两性关系的构想的分析中发现,这种构想附着的载体---理想的现代两性关系中的“人”的塑造都是模糊的。对“自我期许形象”的描绘,作品主要指向 “我”拒绝做父权制社会传统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要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生活,而较少涉及“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新女性,要过怎样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