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引言
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文化巨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vonSchiller,1759-1805)在诗歌、戏剧创作、文艺理论和哲学美学方面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针对十八世纪德国的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美育思想”。席勒在工业社会机械生产的勃兴中,看到了人类幸福感的缺失,人性的分裂与异化。由于人性的失衡,社会停滞不前,充满了野蛮与暴力。经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席勒深信,理想的人性是理想社会的基础,因此他一直以“人”为思考的核心,对“人”寄予了厚望,提出了“道德的人”的人文理想。
“道德的人”在席勒眼中是完全自由的人,不受任何限制,同时又具有道德的自律性。由“道德的人”组成的“道德国家”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国内外对于席勒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从国外方面看,席勒研究成果丰富。尤其是二战后,西方研究席勒美学的论著数量明显的增加。例如《席勒黑格尔和马克思》(凯恩)、《异化了的人-席勒异化概念到马克思的历史发展》(波皮茨,1950),《席勒与萨特》(汉勃格)、《席勒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艾姆利希,1960)等等。
从国内方面看,学界对于席勒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席勒的美学理论本体研究;第二方面是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研究;第三方面则侧重关注席勒美学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
1.1关注席勒美学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方面看,学界对于席勒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席勒的美学理论本体研究;第二方面是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研究;第三方面则侧重关注席勒美学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席勒的美学理论本体研究方面,国轶颖《从“外观”透视“游戏”——试论席勒“游戏说”的内涵》认为席勒指出了从外观经过游戏到摹仿的过程。离开了审美外观就没有游戏冲动,没有了游戏冲动也就没有摹仿艺术——审美外观就成了与艺术的本质密不可分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的本质。这同样也就证明了“游戏”说应属于艺术本质论。
离开了审美外观就没有游戏冲动,没有了游戏冲动也就没有摹仿艺术——审美外观就成了与艺术的本质密不可分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的本质。这同样也就证明了“游戏”说应属于艺术本质论。
①王中原、周琳琳《对席勒“游戏说”的开掘》提出了共享游戏的几个基本关节点:1.设置的的情境;2.可重复进行;3.有特定的规则;4.游戏者的参与性。②王祖哲《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与席勒的“游
戏说”——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指出了“劳动说”所包含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认为游戏已经是人类艺术能力的表现。席勒的“游戏说”为艺术的本质和起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正如语言学家苦于找不到一种原始的语言一样,艺术哲学家也不可能发现一种原始的艺术尤战生在《审美与人的感性生存——试论席勒的“游戏说”》中表示不同意游戏说是艺术本质论的观点。因为游戏同时也是美的本质、甚至人的本质。人、艺术、美在本质上都是游戏,所以席勒的游戏说更为本的是一种感性生存论。
.........................
Ⅱ.席勒人文理想的社会文化基础
席勒强调人的社会性,即个体的人只能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只能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个体存在,个体的社会存在有很多因素,但道德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除了物质追求,人再也不能有别的追求,也就意味着还屈从于物质需要,那么人就仍然没有实现他的自由。而恰恰是道德修养,使人具备了抵抗各种外力、诱惑,坚定地、主动地朝着高贵的理性前进的能力。在席勒看来,这种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彰显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意义。席勒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的道德国家,而通过审美教育具备了道德修养的人正是这个理想的国家得以实现的前提。席勒在《论美书简》中说:在这一点上,席勒与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导师”康德大有不同。康德指出,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内心。
崇高具有更多的主观性而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主体的人在精神上所产生的优越于对象的力量,显示出人类的人格的崇高性,所以从本质上说,崇高不在客体对象,自然界所存在的崇高的对象只是为了说明崇高在于主体心灵。如果说康德在对“崇高”的分析中完全摆脱了限制——即使没有客体对象的存在,对崇高的鉴赏也同样可以进行。因为崇高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内存于人的心中,人的心意活动就可以产生崇高感。然而,席勒所寻求的是美在客观世界的属性,是以现实世界为思考的出发点,为实现最高的理性,为塑造完全自由的人寻找可能。因此可以说,席勒的人文理想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
....................
1.从“打倒暴君”到“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
席勒于一七五九年十一月十日出生在符腾堡的一个军人家庭,幼年时期接受的主要是来自父亲的教育。父亲经常给席勒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军队和上帝。勇敢的军人摧毁“邪恶”,威严的上帝也惩治昏君。这种来自父亲的教育经过糅合产生的打倒暴君的思维对青年席勒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席勒又被送到牧师菲利普•乌尔里希•莫泽尔处学习拉丁语,期间他接受了老师的启蒙教育。席勒对于神学的态度,也都源于这位敬爱的牧师。后来在席勒的成名作《强盗》中,那位富有正义感的勇敢的牧师也叫莫泽尔。
随后,长大的席勒被送进符腾堡大公的卡尔学院。这个“奴隶养成所”里没有自由,强调纪律,学生接受着严酷训练和严密监视,连与亲属的来往都被禁止。囚徒般的经历对席勒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席勒一生关于人性自由的理想也与卡尔学院的阴影有关。在卡尔学院学习期间,医学使席勒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产生了兴趣,因此他由法律专业转入医学系。心理学和“活的解剖学”两门课程最吸引席勒,这种来自医学的基础对席勒日后分析人性的思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段期间,席勒接触了卢梭、歌德以及其他德国狂飙突进诗人的作品,由此受到启蒙主义思想和狂飚突进运动的影响。
席勒敬仰卢梭,在其影响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从此,建立一个没有专制和不公的社会也成为席勒的理想追求。
...................
II.席勒人文理想的社会文化基础.....................................5
1.从“打倒暴君”到“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6
2.18世纪德国的社会现实..............................................10
(1)社会文化现状.......................................................10
(2)亟待弥合的现实人性............................................12
(3)由混沌的完整到分裂的片面.................................13
3.回望古希腊素朴的自然...............................................15
III.从“和谐”到“自由”的人文理想...................................19
1.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审美的人................................19
(1)通过美达到和谐....................................................19
(2)通过艺术体验和谐之美........................................22
2.完全的自由——道德的人...........................................25
(1)席勒的上帝观与“神性论”......................................26
(2)从“审美的人”向“道德的人”的飞跃.......................30
3.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33
....................
Ⅲ.从“和谐”到“自由”的人文理想
1.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审美的人
席勒坚信,要治理社会先要改造人,要使社会的政治和人类的自由有所改进,首先应该使人的性格高尚化。但席勒清楚地看到了启蒙运动并未使人变得向善纯洁,他对以高扬理性来使人性格高尚的做法不以为是。经过一番思考,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统一。要孕育出完全的人,首先要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出审美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他郑重地说:“这个题目不仅关系到时代的鉴赏力,而且更关系到这个时代的需求。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1)通过美达到和谐
席勒认为,“适用于道德经验的东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适用于美的现象。美的全部魔力正是基于这一奥秘,而当美的各种因素被强行结合起来,美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美育完善人性,从而实现自然王国经由审美进入理性自由的道德王国这一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进行审美教育。席勒把审美教育分为两部分,包括美的教育和崇高的引导。《美育书简》多谈前者,而后者在《论崇高》(Ⅰ、Ⅱ)中得到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席勒认为,首先要借助美使人性和谐;其次再通过崇高使人具备道德修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人是国家、社会的组成元素。只有人实现素质的提升,国家才有望进步,人类的社会才能进化。社会的发展不是靠暴力来实现的,不促进人性的飞越而强求革命,只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即便付出血的代价也不一定换来理想的成果,社会的和谐要以个体的和谐为前提。
.........................
Ⅳ.结语
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理想是西方人性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十八世纪德国现实环境下的产物。在历史与前人的影响之下,席勒继承了从“人性”入手的传统,并极具独创性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观点。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席勒的美育思想乃至他的人文理想难免会因思想家本人和时代的局限而白璧微瑕。但这无损于思想家及其理想的伟大,无损于其思想的深度。席勒谋求感性理性和谐统一的美育思想以及其中体现的道德至上的人文理想承接了康德对感性和理性的规划,又启发了马克思的人性观。
席勒坚信治理社会先要改造人,要使社会的政治和人类的自由有所改进,首先应该使人的性格高尚化,要孕育出完全的人,首先要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出审美的人,而后才能过渡到最理想的具备道德修养的完全的人。席勒在确定了“通过美走向自由”的策略后,把艺术拿来当作审美教育的手段,使人通过艺术来体验美。按照席勒的思想,上帝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审美外观,与具有欺骗性的逻辑外观不同,这种审美外观是一种游戏,通过它可以使人获得自由,接近道德,走向完全。在席勒的人文理想体系中,“上帝”以及“神性”存在的意义在于将美指引向善。
席勒指出,美感固然可以将人从屈服与力量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平衡,但却容易局限于对美的对象的感受中,以至于忽视人最高的自由存在。长久以来,许多学者一直把“审美状态”看作“最理想”的状态,而忽视甚至误解了“道德状态”的存在和意义。事实上,席勒在《论崇高I》中提出了“崇高”的概念。他指出,完整的人性更应该注重美和善的共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