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硕士论文代写

发布时间:2014-12-18 10:16:06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支系共同托起今天依然璀族的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愈加体会到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基于其长期生活背景的地域环境、语言交流、劳作模式、精神信仰等等的独特性,孕.育了这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并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汲取着自身的劳动智慧,给予已经厚实文化体系不断地添砖加瓦。于是对于彝族文化的探索和重构在大中国蓬勃发展的版图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
建筑文化作为人类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再存传统建筑的研究和探索,是了解、沿袭和发扬民族的宝贵文化本质的途径之一。而彝族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跟_族的起源与发展密不可分,是其见证这个民族历史演绎的最佳i全释方式。作为地处滇中楚雄地区的彝族民居,依然保留着继承漫长历史变革的民居形式和类型。探索彝族传统民居的内在文化本质,对于未来民居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铺天盖地之势,其影响范畴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也同样福射到了其它生活环境以及生存的精神层面。环境的破坏、历史的遗存、独特地域片段的消失,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起来。许多的专家和相关理论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并有不少的充当着改革的实践者,走在了探索之路的第一线。尽管百家之言提出的许多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都是从自身专业角度去分析,但殊途同归,大家所要达到的目的确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够建构起人们生活的良性环境,并能够长久以往的发展和维护。
.........................

 

1.2关于建筑伦理学研究的学科背景
建筑伦理学一词的出现仅管历史不长,但同其它新兴学科一样,是在各自的大学科研究体系下,进行自我分支与细化研究的结果,也是学科研究趋向边缘化、交叉化、细分化的形势所需。使得研究对象体现的更具体与微观,从而有利于拓展学科研究的多样化与认识客观事物的全面性。
我们从建筑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路线中可以粗略的了解其存在和形成的学科背景。从早期的哲学研究开始针对人类自身日常生活秩序与观念的探讨,并形成了后来探讨人类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伦理学分支。最初的伦理学由于受传统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一般只留于纸面的讨论伦理存在的相关本质问题研究,直到工业革命使应用技术被广泛的推广,并开始巨大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伦理学研究也在此时发展出应用伦理学概念。应用伦理学积极的探讨各应用行业下所出现的人类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反思与规范。在这种背景下,近代相关学者基于建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开始思考关于人类在建筑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道德现象,并最终形成建筑伦理学这样一门新学科,来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相关学术研究。
本篇论文也是在建筑伦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下来窥析传统民居与人伦活动的.相互影响因素。关于建筑伦理学相关的学科联系性和内在涵义,在本文的第五章内容中将作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讨论。
.....................
 
第二章传统民居中“宅”的概述

 

在进行基于“宅”背景的相关探讨前,有必要了解对于“宅”本身的涵义,它的构成元素,以及它的形成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进行横向的比较其它同类建筑形式,并对本论文中探讨“宅”的范畴进行说明。这样能够使论题的关键讨论对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使整篇文章有一个承因启果的线索作用,为之后的论述与研究都大有裨益。

 

2.1 “宅”的释义
翻开《古汉语字典》,对于“宅”的解释为:住所,房子。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居住功能的场所都可以称为宅,以及以此引申出的类似功能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宅。例如用于安葬死人的坟墓,被人称为阴宅,意为人过世后的住所。为了更加了解对于“宅”的本源定义,来看看这个“宅”字最初的形成与解析。《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宅,所託也。从壬聲。宅,甲骨文 (房架)(即“壬”,“托”的本字,托举),造字本义:托木架梁,筑屋建房。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箱文(、房架 (土,地基)、 (壬,托),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
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的写成“壬”、(“托”的省略),明确托举含义。而“壬”字的另一层直接含义为草叶、草木的意思,而“?”下的“壬”我们可以理解为被引申作长有草叶的地面,以此论可以把“宅”解释作在地面上以物遮蔽而形成的的空间。而早期“宅”的功能只是用于人类进行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所以最早“宅”的概念就是用于人类栖息的围合空间。
而英文里最接近中国最初对宅的概念的一个词是shelter翻译过来就是:能提供庇护的场所。
...............

 

2.2 “宅”在动态历史中的发展
我们在探求一个事物的本质时,每每会回溯该事物的起源和衍变过程。这是因为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时间的一维性,单向性,使每一个事物在其间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或多或少的被时间刻下些许的痕迹。而由于这些岁月的痕迹作用,往往使某些事物跟最初产生的性质模样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认清事物本质前去追溯该事物最初的由来与状态是厘清研究对象,对于正确认知事物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文有一句格言:The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你回顾得越深远,你的前瞻性也越远。)” 很好的说明了追求事物本源的必要性。
2.2. 1 “宅”的由来
“宅”的出现是伴随着远古时代人类的诞生便出现了其最早的雏形。至于其形成的最初原因和形态,根据后期的不断考古活动,结合适当的推理甚至想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在尽可能的勾勒出当初出现的原型与环境。古人一开始与其它野兽无异,为避风雨和寒冷等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生物的迫害,开始选择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遮蔽场所,而洞穴成为了他们下意识中的本能选择。由于天然的洞穴是在没有经过创造性的劳动而产生的蔽护所,不应把这种活动作为最初房屋诞生的原型。但洞穴具有的蔽护功能,却给之后的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进行自我创造最原始的围护空间一个极大的启发和参照功能。勿庸置疑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
 
第三章楚雄彝族传统生活中的“神礼”与"宅”.........25
3.1绪说...............................................................25
3.1.1本文中对于“神礼”的涵义界定.....................25
3.1.2楚雄州地理、气候概况................................26
3. 2 “神礼”与“宅” ...............................................27
3.2. 1 “火”与“宅”............................................... 27
3.2. 2 “成人礼”与“宅” .......................................30
3.2. 3 “婚姻”与“宅” ...........................................33
3.2.4“丧葬” 与“宅” .............................................35
3. 2. 5 “祭”与“宅” ..............................................38
3.2.6 “权力”与“宅”................................................42
3. 2. 7 “方位”与“宅”...................................................................45
3.2.8彝族传统生活中的其它特殊伦理文化、仪式与禁忌..........47
3. 2. 9比较其它地区的彝族传统生活文化差异...........................50
3. 3本章小结............................................................................. 53
第四章“人神共宅”下的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宅”形制及其构成.......54
4. 1 “宅”的建筑形制窥析..........................................................54
4. 1. 1聚落形态中的伦理内涵.................................................54
4. 1.2院落、单体宅形制中的伦理内涵....................................58
4.2 “宅”的建筑构成窥析........................................................63
4. 2. 1 木作............................................................................63
4.2. 2 家具............................................................................66
4.2.3材料与色彩...................................................................67
4.2.4 装饰.............................................................................69
........................
 
第五章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三位一体”伦理观

 

建筑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里的一个分支,其学科性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因而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者结合过去的方法在日新月异的环境去探讨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学术体系。建筑伦理学所研究的范畴又可以包括:政治建筑、宗教建筑、市政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等方面。本章所述的内容即为以民居建筑为本体的建筑伦理学探索与建构。

 

5. 1 “三位一体”伦理观的提出
5.1.1 “三位一体”伦理观的背景及释义
在叙述本章核心内容之前,笔者将用一小节的文字来概述所研究内容.的学术大背景、沿袭的学科路线,以及相关的术词概念和特定指义。使得在一定的框架与范畴内讨论其内容与性质,分清结构层次,有利于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路线。并最终引出笔者的相关观点。
(1) “伦理”与“伦理学”
“伦理” 一词往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伦理来源自希腊文的“ethos” 一词,道德则源于拉丁文“mores” 一词,两个词所表示的都是习惯或风俗的意思。但是个人和群体的伦理或道德,不仅仅在于他们习惯上或风俗中的所作所为,而且在于他们思想中认为什么是合适的,正当的行为,什么是山于道义必须履行的行为。人们的行为常常是他们所信仰东西的标记。……伦理却总是牵扯到对有关行为的反省评价与规定。①在汉语语境中,伦理往往又和“礼”相联系,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礼制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伦理要义。在《礼记?乐记》中最早出现“伦理” 一词:“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这里的伦理一词有着事物的条理意义,泛指认知事物的本质、真理,从而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定义概念。汉语中对于伦理的理解是区别于其它地域有着自身深厚的观念累积,通常表示条理、类别、秩序这类意思。伦也,水纹相次有伦理也。
.....................

 

第六章结语

 

6.1新民居建设中的建筑伦理遗失及其影响
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新城市因素不断在生长。在全球化城市文化的浪潮中,中国这块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的土地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异。世界通式的城市建筑一夜之间林立在中国的千百城市之中,中国原生性的城市形态被一点点的香食。
在城市化风潮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形态也随之发生着同样的变化。所谓冠于当代地域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只是一种相对性的说法,而事实的城市与村落发展中,无论新旧的环境形态都杂糅在一起,整座城市所呈现的形态就是当今城市文化的体现,新与旧只是城市文化组成的一个元素。中国当代地域文化所丢失的不是一个新的越来越多,旧的越来越少的问题,而是一种长久在这块土地里积攒出来的人文积淀与伦理秩序。这个根深蒂固的人文积淀与伦理秩序,由于组成其因素的不断缺失而变得愈加换散。
聚落历史的发展是观聚落存在的灵魂,“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长此以往,城市便有摇摇欲坠之危并波及边远的传统村落形态。
近来,中国大小城镇为了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大批的城中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上马。而为了工程的进度,短期内出现了简单粗糖的拆建,由于前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当地地脉文化的瑞摩,建成的一幢幢高楼丝毫没有本城市的一点性格和文化内涵。给人们的第一知觉就是一栋栋冰冷的围合物。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