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研究和谐社会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

发布时间:2014-11-12 11:26:17 论文编辑:lgg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要稳步发展和谐社会,定义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社会制度良性循环运行、政治系统协调稳定发展、法律法规健全民主、社会风气良好公正、社会成员之间诚信和睦友爱、社会秩序安定有序、环境经济协调型社会。和谐社会构建是党以小康建设为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实际变化,为适应改革发展客观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共享社会主义成果。现代化社会应该以公正平等、有序共享、协调发展为基本理念,遵循基本理念,就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通过努力获得相应回报以达到共赢,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目标占比相对更大,相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而言城市化仍严重滞后。城市化进程相较缓慢,城乡“二元化”分割的体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仍有很多难关。八十年代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被称为农民工,涌入城市并且其规模随宥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愈发庞大,大批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农民工给中国经济带来无限可能和活力的同,也带来种种问题。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充裕了城市劳动力,但随之也带来了城市管理问题,流动人员的安置、城市规划环境的改善及社会秩序稳定等问题成为和谐社会构成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工就业位于社会职业链底层,他们从事着城市居民都不愿意干的“脏累苦险”的工作,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巨大,但得到的回报却十分低廉,并且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
........................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城乡劳动力流动相关理论
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中国特色,是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组成和城市化推进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从宏观层面上通过分析城乡劳动力流动来切入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针对农民工变量多、范围广的特点,农民工市民化与其息息相关。因此,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1)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William Petty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产业流动现象,由于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劳动者受相对利益驱使,从低回报率的农业向高收益的工商业流动,并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产业结构发展学说,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劳动力由工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
(2)马克思从机器生产迅速发展使用的角度引申社会分工,得出剩余劳动力转移分类分别部门化,伴随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利益驱使向非农部门转移,转移劳动力充裕了劳动力市场,是建设工业现代化的市场和农村基础,既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基础,乂是削弱二元化城乡对立、融合二者的条件。
(3)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工业进步,直接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向收入较高的城市,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效能低齐,与之相比现代工业生产率推动工业进步,促使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达到均衡状态。何实际上与之相悖,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迠至失业,仍然伴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 找工作的现象。
以上理论均足从现实炤度出发对人才流动的不同解释,但由于当时经济发展。当今存在差异的限制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情的不冏,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城乡劳动力转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需要从不同角度予以修正补充。
................
 
第二章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分析

 

一、农民工就业及市民化现状
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社会形势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变,它表现在人口流动方向由农村向城市,同时还表现为农民职业非农化转变、行为规范城市化趋势和生活方式市民化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新城镇居民、农民和农民工三元分化,农民身份分化为农民和农民工两种。二元化经济体制制约经济发展,为削弱城乡分割实行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也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市民化实现社会公正,伴随着社会服务权利的公平化,其关键就在于就业实现,从基础出发,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基本需要——就业切入研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平等公正,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能够维持基本生存,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一样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有房住保证农民工城市正常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本权益。
我国户籍制度把农村和城镇人口两极分化为性质不同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通过户口登记与配套嵌入政策建立社会管理制度,把与两种户籍身份关联的就业、教育、住房等社会政策也实行差别化管理。这不仅客观上两极分化了城乡人口,差异化相应经济利益,而且强化了户籍身份的地缘性,户籍所在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从而限制了社会流动,促使城乡二元化社会分割结构的形成。城乡二元化结构实质就是城乡分割、城乡有别,不仅体现于户籍制度,还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土地和教育制度等方面。
...........................

 

二、农民工就业促进市民化可行性分析
从广义上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的基础表现为社会各层成员融洽相处,友好交流。农民工问题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渡,市民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研究。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差距及?融合性对企社会和谐建设造成了直接影响,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需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高度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方能深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化及和谐社会构建。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切入点,也是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和服务职能的体现。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各方专家学者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研究切入点和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选取农民工就业角度,是源于就业维持农民工城市基本生存,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份有保障的职业,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收入回报和合法的劳动权益,是农民工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需要。现今的农民工远离家乡进城打工,脱离农民身份转变为打工者,他们相对属于乡村精英,具有冒险的勇气胆量或掌握了一技之长,在接触城市复杂多变、灯红酒绿的陌生环境中,农民工往往无法融入而成为了城市边缘人。他们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工作环境差,待遇不合理,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不具备正规社会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工资都常遭到恶意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职业发展前景较小,职业地位较低,从业范围狭窄。他们大多就业于低技术职业和能力素质要求不高的领域,多聚集于劳动密集型工业或第三产业,工作要求往往熟练性高于技术性,职业流动相较于一般城市
居民的垂直流动而言是水平移动的,也就是说相同类似的职业反复的选择,比如做保安的再找工作还是保安,建筑工人的职业范围也仅限于建筑工地等。
.......................
 
第二章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分析................................7
一、农民工就业及市民化现状....................................7
二、农民工就业促进市民化可行性分析....................11
三、农民工就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17
第三章农民工就业多方介入...........................................21
一、政府介入农民工就业..............................................21
(一)深化政策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实现...........22
(二)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营造农民工就业及城市融入.......25
(三)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26
(四)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就业正当权益...........................26
二、非政府组织介入农民工就业............................................27
(一)工会、非盈利社会团体等中间组织介入农民工就业......27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28
............................

 

第三章农民工就业多方介入

 

一、政府介入农民工就业
积极响应当扩大内需导向的号召,应对国际经济新形势,对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平等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有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严重不匹配,与亿万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意愿及需要诉求更是有着很大差距。
农民工市民化意义非凡关系重大,但是完全单纯依靠农民工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在初期变革转向阶段尤其需要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扶,政府相应服务具有导向性和决定性意义。农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把农民工就业纳入民生管理范畴,需要政府扩张性财政投入,从经济资本、政策扶植上提供更全而的帮助和服务。
当前政府针对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作屮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政府部门在农民工公共服务履行存在八面性的观点和偏见,将农民工服务和帮助视为麻烦累赘,是工作中的额外负,在实际操作屮效能低下被动应付,办祺效率低下,对事物的责任性。农民工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制度缺失,影响政府实际操作;农民工服务机构分散经费不足,无法为农民工大量流动对应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强力的经济支撑;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合理使农民工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服务创新改革改善现状。构成农民工就业阻碍的制度因素影响巨大,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下,政府应为农民工就业提供组织、理念、制度上的创新和系统全面的推动力。
........................

 

结论

 

当前我国的城市社会工作重心比重相对农民工而言更多倾向于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涉猎较少。但实质上社会工作本身特殊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对象应倾向于弱势群体,改变当前社会工作有实无名的状况,形成体系化社会工作。通过介入农民工问题,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系统帮助,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提升农民工社会资本。我国社会工作还在起步初期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工作者在很多方面开展工作时权利不够、话语权也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效果。
随着发展各方矛盾和摩擦都需要一个中间人来给与调节,专业化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成立和社会工作扶持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这需要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话语权和社会地位,重视社会工作系统建设,建立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社会工作以农民工就业为介入点,两者相互促进,丼同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综述,农民工市民化涉及农民身份转变非农化和城市融入,涉及习惯方式的转变和宏观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当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处理不好也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治安。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从城乡二元化分割经济结构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变,关系到社会格局稳定发展,所以必须全面重视,强化认识农民工市民化对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