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绪论)
面对出土的原始先民创造的众多器用,观者怎能不思考史前近乎神奇的器用是怎样产生的;它是如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这个过程可追溯上万年,甚至更久。
1.1(第一节)时空关系
史前是时间概念,就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前的时间段。我国当今学术界证实具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即大批记录有关占卜的甲骨文。中国这个史前时间段的下线就定在商朝,而上线应从已发现我国境内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一一元谋人文化开始,距今大约300万年。经过漫长的岁月,我国境内的史前文化形成了多文化并存状态,并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此方为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4900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1500年);辽河流域的兴隆佳文化(公元前6000-5000年)、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3000年),诸文化不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还存在包含及并存关系。
这些文化遗址在发掘研究后,其命名都是以文化的特点相对独立存在。科学研究人员因为缺少充分的证据,不能臆断各自之间的联系。而这里不妨推理一个可能: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源于古老的传说,而在晚于其千年的东周铭文中才可找到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之后晚东周千年的《史记》记载亦是将百姓口口相传加以整理。姓传说虽加许多神话色彩,但传至千年一定冇其真实性的一面,所以分析比对出土文物结合“神话传说”的线索会发现一些惊人的吻合,即使这不是科学。
...........................
1.2(第二节)生活
以红山文化玉器举例,如“太阳神”⑥(学术界俗称)。此类器物早期为牛首人身,半縛状,双手自然放于双膝,神态从容。到晚期,有多种相似形象出现,有些像是外星来客,但本质与内涵不变。
猪龙⑦(学术界俗称)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猪首蛇身,似龙的雏形之一,同期不同类型文化中有几种龙的造型,都是面目挣貯,就世界各地原始宗教的传承记载来看,多是佩戴凶恶神灵,以恶制恶的思维模式,与东周树立起的象征王权的龙大不相同。
琼⑧(学术界俗称),中空圆柱体四兽面形,是猪龙的多重变体,和单个猪龙相比,威慑力更大。应该可以作为⑧琮(红111文化)琼的祖型,较良渚文化同类器物更加原始,其用途待考。
综上形象皆非生物群类,所以不是单纯的视觉模仿。精神上对自然界的崇拜和依赖,使得这份敬畏伴随了,征服欲的生长,人们希望了解未知以及向往自身拥有超常的能力或得到超自然的庇护。人们常常仰望天空,推测着它与自身的关系,空中多变的云也代表了原始人对天这个概念最直观的表达。勾云形器⑨就反应出人类初始对天的解释,天毕竟是不可及的,天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大,人们无法清楚推测之中的奥秘。但人们发现与自己共存的生物鸟可以飞在空中,于是人们崇拜鸟的飞行能力,这 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⑩这类器物便顺理成章的形成了。
理想就是理想。人们无法逃离生老病死,生命的繁衍与追求长寿是最原始的需求。于是用石和玉伴随人们的愿⑨琼(红山文化)望,制作出了生殖雕塑,表达崇拜之情。这类器物非常直观,直接表达人类原始情感并无太多修饰和遮掩,无后世礼教束缚。
...................
第二章高于生活的“发现”(艺术本质)
2.1 (第一节)高于生活的体验才是艺术
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原始先人也不例外。反映生活的器用也可分为两个层面:反映物质层面出土的器物多为劳动工具,如刮削器、石斧、石镰、石锄精神层面器物则已经有意识的带有了审美需求,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带有朴素情感的猪、狗、娃、龟以及人们信仰中的龙、猪龙、神、天。毕加索曾说:“美不在创造,而在于发现。”这是一句很具智慧的名言,包含了天与人之间的思考。“创造”是大自然的专利,而人可以用个体自身具备的不同感性和理性来发现并途释美。此过程中感性在理和感之间起了偏重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美的多样和感染力。我国很多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公认:艺术高于生活。这句话已浓缩到了极致,以至于后人容易曲解。当代艺术有种理论认为:当今社会中,艺术可以“高”于生活;可以“低”于生活;也可以“等”于生活。初看这种观念的用词使艺术的范围没有边际,但艺术“高”、“低”、“等”于生活的说法都是相对高于生活的。能够提出这三种“可能”已经是在意识层面上高于生活了。高于生活的体验才是艺术。
对生活的提炼需要保持对生活感受的敏感度。史前先人在这方面胜于今人。在没有繁杂信息的干扰下,他们容易保持各类感觉的畅通。所谓视、听、闻、尝、抚都可顺利与自然沟通。这使他们在长期的感受和观察自然中拥有敏锐的收集可用信息的能力。
............................
2.2(第二节)艺术产生的问题
所谓艺术产生的问题纵说纷绘。有的学者从古籍史料或神话传说中寻求答案,也有的学者借助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进行研究论证。从艺术能够产生的条件来分析,早在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就已经具备美的要素。有学者总结此类器妮具有对称、平行、平衡感等美学共性,只要是由人制作的任何物品都具有这些共性。还有学者认为这議是人类对美的自然或自我意识。而从古玉的用途及意义;义角度刺稱艺术产生馳秘緒设:“巫”、“通神独占”、“礼”等说法均不可以偏概全。“遞巫”即巫术活动。从解字看,需要两个人,一为主者,是神或天意的代言人,容易利用神或天意获取世俗的权利;为从者,是向神或天祈求意愿的人地位了远在神或天之下;玉则为媒介。“通神独占”的观念产生于西周,这与周公“制礼作乐”的传说相一致。
这三者可以推测与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有关,即工具由巫而王。上述说法如果成立,古玉应至高无上,其用处和数量应是被限制或垄断的。同处于红山文化晚期的胡头沟与牛河梁遗址玉器出土的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牛河梁遗址发现墓葬近60座,有玉器墓27座,出土玉器100余件,每墓数量从1-20件不等。从规模和形制可分所谓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及甲类墓,且都是石棺墓。和后世相比身份等级差距甚微,从玉器数量看,也有远超于中心大墓的次中心大墓,且埋在这里的一半以上的墓主拥有玉器随葬;从玉器种类看多达30多种,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
3 第三章由史前原生态艺术找到的“法”...................9
3.1 (第一节)向内求................................................11
3.2 (第二节)法自然................................................13
4 第四章审美意义的初探......................................13
4.1 (第一节)道.......................................................14
4.2 (第二节)原生态艺术的判断..............................17
.....................
4第四章美意义的初探
4.1 (第一节)道
中华大地上出土的各个朝代器物的背后都有它思想和精神的支持,所以才能呈现出一种内敛且厚重的审点,道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的伟大思想,同时也一定有最适合它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原始的道无文字可霧考,但不是因为没有“文字”,在早于甲骨文的众多符号和古文字中,原始人更希望表达的只是他们的生活,那就题。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史細春秋道的思想,是史前先民对天与人思考的总结或映射,成为最大的理论体系,包含万物。这里只从器物的欣赏中见其一二:红山文化玉人面,正面和背面都经过琢磨,可谓虚实相生(阴阳的概念是哲学问题,所以文中以虚实换之),是第一层的虚实关玉人面(红山文化)系;正面的脸型轮廓凸起为第二层的实,大圆面为第二层的虚;同时,凸起的脸型轮廓与镂空的眼、嘴之间产生第三层的虚与实;五官的微妙起伏为第四层的虚实变化;整体的刻工与自然丰富的玉理变化成为第五层的虚实呼应;对内蒙古地区人们脸型特点的观察是概念与生动的辩证关系。小小的玉人面中层层虚实相生相克,真可谓中华雕塑中的精品。
中华大地上的艺术,离不开写意这个词。写意,写的是实和虚之间的意,是实和神之间的结合,是想象的东西。写,不是画,不是照搬,不是刻意,而是按照多种感受传达实与虚之间的存在。那个意就是想象之间,写实和浪漫之间。中国的写意精神,即“意象”,是借物写心。写意概念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人说史前人的作品象孩子的作品。
.........................
结论
人类自古以来对未知的探求与向往都是生生不息的。无论古人、今人、后人,这种向往是相同的,用人类共通的情感来表达生命的延续,产生的作品也会感动将来的人。古今大道是人性、生机、生命感、生命......这是永远的题材,是含蓄的、内在的、亘古的主题。只要是人,就无法推翻。
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发现,几千年来艺术的本质没有变,所谓艺术的发展均是在艺术所涉及到的各,领域进行的拓展和细化。在今天艺术的高度是不变的,只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对艺术的标准也随之变化,使得艺术显得五花八门,但最终每个时期的艺术一定是翻了触活,或者确細说是当下这个时空的生活。
通过鉴赏史前艺术,可以缩小我们和古人之间宏默的距离。鉴赏類的是观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二者之间的交流。关于对艺术的认知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话这样描述:一 “昨棚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人站的高,看得远,更多的人却连着-点都做不到。
齐白石如果没有60岁时的衰年变法,又何来90岁时的最后辉煌。对个人这是-个过程,史前诸文化则是把千万个这棚體集合起細整体。二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倪云林对文化和历史认知达到了如此高度,也是在出现了众多历代英杰基础之上而浮现出来的。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灵感。好的史前器物达到了道。“千百度”不是计算出来的,是时、空间与数字的总和,是从量到质的转化。是从潜意识、下意识或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到精神的转化。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