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任何伟大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也不例外,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
1.1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先富共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主要从个人背景、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三个方面来概括和分析。
1.1.1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产生的个人背景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留给人们的一句名言。邓小平原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一所传统的三合院内,其祖上三代都居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邓小平从五岁开始在私塾读书,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学习,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1919年,邓小平考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少年的他,已有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心想要留法。并渴望能够一边求学,一边做工,希望在法国学些真本领回来“工业救国”。但是,事与愿违,1920年,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来到法国后发现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做些零工来勉强维持生计,而真正学习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救国”的本领了。残酷的现实使邓小平出国前的理想化为泡影,但同时,一股强烈的革命风潮正强烈的吸引着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那就是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蓬勃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怀着满腔热血与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带领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共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1.2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先富共富”思想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此外,还主要受来自孙中山、毛泽东,及其全党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2.1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均贫富思想
自古至今,共同富裕这一话题就是历代仁人志士不懈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均贫富思想等多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农民反对封建剥削、要求平均的朴素思想。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所载孔丘和其门人的一段对话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大家共同劳作,共享财富,社会安定团结,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平等、和睦、均富的“大同之世”的美景。当时正值秦汉之际或汉初,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的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以后历朝历代的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主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生活富裕、天下为公的生活状态。
.........................
第2章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内涵
“先富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形成过程科学而复杂,科学内涵丰富而深刻。
2.1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形成过程
“先富共富”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邓小平思想逐步完善的过程,按照思想发展阶段主要分为:提出、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2.1.1提出阶段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分配领域实行以平均分配为主的分配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人民大众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1978年邓小平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起草的《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中针锋相对地提出按劳分配制度:“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并不能是按资格。”在按劳分配制度的执行上,邓小平还强调:“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
按劳分配制度的提出,彻底打破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和个人,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生产力的积极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发展缓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不能搞“平均主义”,只有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大众生活富足的愿望。
.........................
2.2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科学内涵
对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科学内涵的分析,是继形成过程之后更深一层次的剖析和探讨,其科学内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从“先富共富”的对象、条件、方式和目标四个方面来探讨。
2.2.1先富的对象
随着“先富共富”政策的贯彻和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共同贫穷的局面被打破了,少数人迅速成为“先富”的对象,率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纵观我国先富群体的致富历程,可以发现在致富特点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由最初的主要依靠劳动体力向主要依靠智力转变;由以生产资料为主向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转变;由以前的简单雇佣劳动为主向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转变;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向现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可以说,我国先富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的实践过程,客观地把握邓小平的“先富共富”理论创新精髓,对于正确看待我国转型期的先富对象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富群体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商品经济初期下海通过简单劳动而致富的群体。第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靠投机而致富。第三,在知识技术市场化过程中,依靠复杂劳动而致富的。在上述三类致富群体中,不排除有个别单位和个人通过违法手段而获得财富的。如果按照是否合法或合体制来划分,在致富的过程中,还可以分为:合法而合理的致富、合法而不合理的致富、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致富这三类。这里的不合理,是指由于体制的不合理、法律的真空等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鼓励合理又合法的致富,打击不合法不合理的致富,是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
第 3 章 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伦理理论创新性..................16
3.1 公平与效率思想的统一 .....................................................16
3.1.1 反对平均主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公平思想.....................16
3.1.2 崇尚发展和注重公平的效率思想....................................17
3.1.3 公平与效率思想的统一是辩证统一................................18
3.2 经济道德理论的集中体现.................................................19
3.2.1 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目标....................................... 19
3.2.2 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标准........................................20
第 4 章 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22
4.1 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理论意义.....................................22
4.1.1 突破了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22
4.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3
4.1.3 为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基础................................................24
4.2 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现实意义......................................25
4.2.1“先富共富”与两个文明.......................................................25
4.2.2“先富共富”与贫富差距.......................................................25
4.2.3“先富共富”与生态平衡.......................................................26
...............................
第4章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先富共富”思想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创举,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致富道路,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4.1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先富共富”伦理思想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是在突破了传统伦理思想束缚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打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4.1.1突破了传统伦理思想的束缚
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虽然历朝历代对大同社会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他们几乎都追求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富差距的幸福生活,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无不站在文明社会的门槛,面对现实社会中普遍贫困、剥削日重、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发出强烈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人们对共同富裕的一些朦胧认识。然而,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们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仅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不可能找到一条通往大同社会的道路。
邓小平“先富共富”伦理思想突破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一系列极端平均主义片面思想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理论,也打破了后来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证实了“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
结语
追求共同富裕,是历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邓小平关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理论,其内容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不仅科学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强调了部分先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对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科学的思考。“先富共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也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公平与效率思想的辩证统一,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理论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摆脱了长久以来人们心中大同、均贫富的极端平均主义思想的束缚,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中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国暂时的贫富差距绝不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并且我们已经找到了治理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努力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中国新一代的领导集体也会带领着我国人民在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着力转变生产方式,由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向现代的集约型经济转变,并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与生态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生态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