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的首要目标述论

发布时间:2014-10-08 09:51:51 论文编辑:lgg
一、引言 


教师育人理念是教师个人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教师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教育实践的系统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应养成反思和总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的习惯。只有在此过程中,个人的教育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一)理论意义 
自有人类活动以来,就有了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教师的职业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和演变,教师的本职工作也离不开“教书育人”。教书以传授知识为主,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
教书和育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可以将他们分离,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也是同步的,互相促进的。如果从教育的终极价值来看,把教学看做手段的话,育人就是它的目的,教书就是实现育人这个终极目的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 
理念是特定时期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表现,是对社会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追求,是对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是将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理念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功能外,其自身还有稳定性、时效性、延续性、发展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师个人育人理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遇到或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基于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对教育普遍事实的概括及抽象,也就是将教育理论上升到教育思想的过程。教育理念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开展教师个人育人理念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对于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提升,更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能够从实践走向理论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进行教师个人育人理念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
 
(二)实践意义 
自古以来,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受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教育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只有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教育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教育理念一定要解释社会发展的本质并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定要反映或明确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发挥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内涵。因此教师研究个人育人理念就有了更大的实践意义。 
1、研究教师育人理念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系统化 
教师对育人理念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教育的意义,目标和作用,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个人的教育理念,并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反之更好地促进育人实践的效果。教育是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必先做到德育为先,坚持走素质教育道路,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的水平,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因此,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和提升自己的育人理念,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育人思想,并将它坚持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研究教师育人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行动 
教师育人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育人理念如同一只无影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发挥着影响、支配、调控、推动的作用。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学生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育人理念已落后陈旧。例如有些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大包大揽,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全面发展。
............................
 
二、培养个性鲜明的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接触的不断深入,会对学生的个性不断的深入了解。从而体会到学生的个性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对个性的内涵有所了解,从而能更好地体会学生个性特征背后所隐藏的学生真正的想法。 
“个性”一词在不同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其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哲学领域,个性一词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即某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是包含于个性中的,个性是共性的表现,并不断丰富着共性,人们在研究事物时,首先要关注事物的共性,更应该关注和把握事物的个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个性研究的侧重点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认为“个性是由遗传素质的自然实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个性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内涵之别,广义的个性即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贯表现出的较稳定而独特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个性即个人心理特征中相对于共性的独特性。而在教育学领域,个性的含义则引申和来源于哲学和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人之个性,是其体力、情绪、情感、意志、思想、精神力量、性格等的复杂组合。因此,在教育学中个性就是通过教育实践激发人的潜能,形成有别于他人的,自主而和谐的独立人格。 
从价值评价角度分析,个性有良性,中性和不良个性之分。当然这样的分类是相对的。
........................
 
(一)人格独立 
作为个体的人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对于其个人还有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格独立是实现个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发展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我国受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封建传统思想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普遍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再加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又走向了极端功利和实用主义。因此,只有培养独立和自主的人格,才能在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同时,不缺乏睿智和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个人的和谐发展。人格具有品质的差异性。一个人的人格一经形成,就有了其相应的内在品质,不同品质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取向,良好的人格必定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人应该具有统一且稳定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人格状态是统一且保持稳定的关系。反之,人格的分裂会导致其行为的分裂。 
人格独立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发展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走向社会的良好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再加上各项制度的不完善,盲目追求利益已经到了膨胀的地步。因此,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秉持公平竞争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与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人格的概念界定 
中国词源中本无“人格”一词,汉语的“人格”来源于日语,然而日语的“人格”一词则来源于英语“personality”的释义。大部分人认为,人格一词是源自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的是“mask”(假面具)。
...................

 

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14 
(一)以仁爱促进学生德行的发展...................14 
1.仁爱需要尊重.................................................15 
2.仁爱需要自由................................................16 
3.仁爱需要诚信................................................16 
(二)提升智慧是知的发展.............................16 
1.智慧就是求真.................................................17 
2.智慧就是务实.................................................17 
3.智慧就是勤思................................................18 
(三)以内与外的共同强健促学生发展...........18          
1.强健的心智....................................................18 
2.强健的体质..................................................19  
四.以追求幸福人生为旨归............................19 
(一)体验幸福............................................20 
1.幸福与幸福观............................................20 
2.幸福在哪里.................................................21 
(1)现代教育的幸福缺失...........................21 
(2)在教育中体验幸福................................21 
(二)感悟幸福.............................................22 
1.存在是感悟幸福的前提..............................22 
2.感悟痛苦同样是在感悟幸福.......................23 
3.会感悟才能幸福..........................................23 
4.感悟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 
(三)创造幸福..................................................24 
1.创造的重要意义..........................................24 
2.劳动创造幸福............................................25 
3.达到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26 
..................................
 
四、以追求幸福人生为旨归 
 
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幸福体验在社会各界都得到了不断的重视。尤其是在 2011 年召开的“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于“幸福”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条款中都有相应的体现。教育是抵达幸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应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创造力,体现人的价值,从而满足人对幸福的需求。 

 

(一)体验幸福 
体验就是一个人行与情的统一,首先应该身体力行的去感知,而且这种感知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这基础上渐渐认识“幸福”。只有教师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幸福与幸福观,才能给学生教育过程当中的幸福,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幸福,阅读的幸福等,逐渐让学生也能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与幸福观 
何谓幸福?在伊壁鸠鲁看来“,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洛克说:“人人都欲望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最大的快乐”。康德认为,“幸福是世界上理性存在者在其整个实存期凡事皆照愿望和意志而行的状态”。幸福的体验有赖于正确的幸福观,否则生活中会存在迷茫和困惑。幸福感是个体需要在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幸福感依赖于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知程度,对人生价值,目的的基本看法,对身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个体的内在需求与价值趋势会在幸福的感受中显现出来。总之幸福感体现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哲学家们给出来定义,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家长会把孩子的健康和快乐看做幸福,孩子会把成功解决一道难题看做幸福,老师会把桃李的回报看做幸福。
.........................
 
总结 
教师的育人理念是教师育人实践走向有效的必要指导,也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反思结果。教师的育人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关切或期望的眼神;就是教师的一个身体力行的行动;就是教师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就是师生共同上的一节语文或数学课;就是师生一起参加的一次参观学习;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育人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处。 
因此,教师的育人理念的基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把握。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努力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促进学生德与行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的和谐发展。教师更应该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高度,给学生幸福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悟幸福,进而创造幸福,走向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 
教师的育人理念来自于教师的育人实践,因此育人理念更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提高着的。教师所面对的教育主体—学生是不断变化着的,学生身上所反映的时代性特征教师应关注并准确把握。教师不应该以一尘不变的理念来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的育人理念不仅要为学生的一生的发展而服务,更应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将个人的育人理念与人类发展进步相统一,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人类共同理想的实现相统一。只有立足于人类发展的高度,教师的育人理念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