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对教科书哲学之超越——从历史与逻辑角度看

发布时间:2014-09-17 10:49:59 论文编辑:jingju
绪  论 

 

0.1  问题的提出:实践哲学超越教科书哲学的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伴随着不断的反思批判,随着人类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的提出了任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深受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影响,存在着较多的缺陷需要克服。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理论界重新开始审视教科书哲学,其中主要是从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进程进行不断的探索。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在实践中如何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重新认识实践哲学对教科书的超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从教科书哲学到实践哲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实践概念,并形成了自己哲学的一套体系。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哲学在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下被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将实践活动通俗化、庸俗化,将物质作为的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把实践包含在物质之中,并不是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来看待。教科书哲学在当时是有历史功绩的,它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设置在统一的框架下让人们去理解,但是哲学的变革永远到伴随着批判,哲学变革是哲学史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人的含义地步断丰富,同时在出现的问题引起哲学的思考,怎么去变革,怎样变革。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就必须重新重视马克思实践哲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和人的发展面对的问题的实质,以及怎么样正确的发展,进而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中真正的反思。 
.............................
 
0.2  相关文献综述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哲学的变革一直在继续,从之前固定的教科书哲学模式走出来,到实践哲学,尤其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人们越来越重视实践对社会和人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哲学家开始开始注重研究这一哲学变革。 
我国国内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如:高清海在《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和《哲学的创新》中,讲到面对教科书哲学没有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发展史中一次具有革命性变革的深刻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出马克主义哲学在理论观点的理论实质,并要求对其反思,摆脱其困境,就是自觉地以实践为原则,从实践这一基础出发,去对待和处理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矛盾问题。
这样才能建立起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真正统一的哲学。孙利天在《马克思哲学观及其变革意义》中讲到马克思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现实和人本身,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做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有效性,完成了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
而在现代社会,对哲学的研究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存在许多错误,在发展马克思的哲学的时候倒退到以前的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转变,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王南湜在《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一种基于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考察》一文中针对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
.................

 

1  教科书哲学的产生、内在逻辑及其内在缺陷 

 

教科书哲学是在产生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产生正值苏联社会由封建制国家转向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这场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寻求理论上的根据,苏联领导人和哲学家们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创立的。它经历了长期了的继承与发展,也暴露出了理论的缺陷。认清其缺陷,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想。 

 

1.1  教科书哲学的产生及其内在逻辑 
教科书哲学是苏联哲学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苏联的具体政治经济前提下,在政治领导人的推动下,创立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教科书形式的体系。苏联教课书哲学是在马克思哲学传入后,在当时苏联刚刚成立之际,面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和宗教信仰的根深蒂固,苏联领导者为了人们能够更快的接受马克思主义,巩固国家政权而由众多的哲学家通过舍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搁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及其其他哲学史的种种复杂关系,用宗教传播传播相类似的手法,浓缩成了一系列人们便于理解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苏联教课书哲学的基本内容。因教科书哲学的发展快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普列汉诺夫作为先驱者,体现出一定的体系框架,后在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进行了发展。它的产生最终目的是为苏联政治事业做理论论证。 苏联教课书哲学的演进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其逻辑线索也经历了继承和批判。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俄国的先驱者。
...........................

 

1.2  教科书哲学的内在缺陷 
教科书哲学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中,不仅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而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二者是统一的关系。总的来说,教科书哲学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但是教科书哲学本身存在着内在缺陷,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本体论”和“自然决定论”。教科书哲学首先看到的是自然,认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所以在自然的基础上去认识其他事物。
事物在自然中发展,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对于来人说,人必须按自然规律来活动,同样,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在社会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发生在自然之中,在某些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的制约。所以,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而社会规律在发展的时候,必然要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那么由此应该得出结论: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是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②,也就是说,教科书哲学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了是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马克思把“实践”与“主体”联系起来,在实践的指导下,主体合理地发展改变世界。
......................
 
2  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存在的原因 

 

实践在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中都有体现,不同的哲学中有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同时能够认识到实践的本质。从实践到实践思维再到实践思维方式,哲学经历了一个不断扬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显现和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充分体现。 

 

2.1  实践哲学的奠基作用 
实践作为哲学概念出现以后,经历了古代伦理实践哲学理论、德国古典理性实践理论和感性实践理论一直到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提出,他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中众多观点相似但内涵不一样。所以分析研究他们的形成,为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1.1  古代伦理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 
古代实践理论是自然本原论或自然本体论,探索的问题实践是什么,主要是通过从实践的始源和实践的对象性来展开,换句话说,就是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什么,本原或本体就是实践的本真的存在。通过这种还原论我们可以看出,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并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关系,可以说人依赖于自然界,而人的本性也是从他的本原开始的。古代实践理论注重的是人和自然界的共同存在,在此基础上 所以才导致亚里士多德的那个第一本体既具有了“神性”,却又可以成为理智科学的对象。中世纪神学所讲的上帝就是从对象化于自然的实践本性本质发展而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论主要表现在政治伦理领域,要从根本上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论,首先在要理解他的本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将实践表现在的本体理论中。他将实践本身含有的矛盾体现在事物本质中,之后用事物的本质去说明实践,因此实践成为凌驾一切的最高本体。
.......................
 
2.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讲述了在实践活动中的众多矛盾,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互相对立统一,并且实践活动的人将现实世界的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实践起着中介作用,因为在现实活动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自然的进化的和社会的发展,以此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2.1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基础 
实践促使了主体和客体的分化,也只有在实践才能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在实践中,主体充分了发挥了在自己的实践性,客体通过实践而对象化的存在。总之,实践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自然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最后也达到一种统一的状态,但是这种统一并不是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上来说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性质。主体和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实践成为这种统一的桥梁,主体将自己改造世界的活动物化了主体的对象,而客体的形式被赋予了主体的实践性从而实现主体向客体的转化和客体向主体的转化。 

 

2.2.2  实践使主观力量客体化 
在前文我们说了实践是主客体分化统一的基础,在实践中的人首先面对是一个是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那么人就会涉及一个现实性的问题。那怎么实现这个现实性?从逻辑上说或者从作用上说,现实性涉及到人的对象化活动,而这个活动并不是简答的活动,是带有目的性,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人为了现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断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它变成符合人的现实的东西。
..........................
 
2  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存在的原因...............12 
2.1  实践哲学的奠基作用................................................12 
2.2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容............................................16 
2.3  实践哲学对教科书哲学的超越................................19 
2.4  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及其发展................................21 
3  实践哲学的逻辑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义...................25 
3.1  实践哲学的逻辑发展脉络........................................25 
3.1.1  从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 ...........25 
3.1.2  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 .......................26 
3.2  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30 
3.2.1  实践哲学的理论意义 ...........................................30 
3.2.2  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 ...........................................31 
...............................
 
3  实践哲学的逻辑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义 

 

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脉络的。在对以往的哲学的批判中,揭示了马克思实践思想对以往哲学的超越,也正是由于和以往哲学观点的断裂性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对人的理解促使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由直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其逻辑发展脉络对当代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1  实践哲学的逻辑发展脉络 
实践哲学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发展,确立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都反映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逻辑发展脉络,从对这两条逻辑线索的论述,更加清晰地认识马克思实践思想相对于以往哲学和教科书哲学的彻底性转变。 

 

3.1.1  从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 
在对传统教科书哲学的认识和反思中,其缺陷是物质本体论和自然决定论。因为这样的缺陷导致其理论直接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物质,不是人,人受到物质的支配。物质决定人,在物质的基础上,人产生相应的意识。同时在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把自然进化过程简单地付诸于社会发展之中。那么在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本体论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一体系中反映出人只是去服从规律。物质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却不具有这种客观性,如果具有了这种客观性,那规律就服从人了,就会产生主观主义思想,也就犯了思想上的错误。 也正是如此,才有物质本体论让人服从规律,才被概括为“物质本体论”。 
..........................
 
结 束 语 
马克思实践哲学从哲学的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完成了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超越。苏联教科书哲学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了理论存在缺陷,不能真正反映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哲学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哲学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重新认识马克思实践哲学,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大意义。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并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哲学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有助于理解哲学的变革。传统哲学不能真正理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体现了这种转向,也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提出了指导意义。
我国的哲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对教科书哲学的反思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教科书哲学哲学运用的是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将实践本体论化,没有真正理解人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也导致理论成为一种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哲学体系。 
哲学的改革的实质其实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进行思考和批判,而且还要真正的融入到人的现实生活来进行表达,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哲学为哲学的这种转向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根本上说,只有正确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促进国家的繁荣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