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一)概念和时间范围界定
1.什么是文学
要探讨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更新及其规律,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文学”。然而当我们要给“文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时,却发现文学就如同“物质”这类概念一样,无法找到一个十分精确,或者说毫无异议的答案。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极其复杂,延展性极强的,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去界定它,只能从某些方面去诠释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文学一无所知,相反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学活动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也日益精细、全面。对于文学的概念与特质,许多学者做了相关探讨。
首先,对于文学的概念,童庆炳先生是这样进行阐释的:文学“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在古代甚至今天,却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①
在这里文学被区分为广义的文学和狭义的文学。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行为和文学作品,狭义的文学则只包括含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和作品。纵观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虽然人们对于狭义的文学观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广义的文学观一直占主要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才使得文学逐渐摆脱杂文学观念,向着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方向发展,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界定的狭义的文学。天我们所谓的文学既是指纯文学。其次,对于文学的特质,张永德先生在《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到文学三个公认的特质:审美是最根本的特质,文化是文学审美的内延,语言是文学审美的外在要素。
................................
2.什么是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是一个常议常新而又悬而未决的话题。文学教育和文学息息相关,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根据文学所指范围的不同,文学教育可分为传统的文学教育和现代的文学教育。我国古代的文学教育是传统的文学教育,更准确的说,是以经学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文学教育。随着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加深,文学教育的面目也逐渐清晰。文学教育从字面上看,是由文学和教育两个词语组成,但却不是只是这两个词语的简单叠加。朱绍禹先生提出文学教育是“剖析情节结构,理解人物形象,领会主题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欣赏性教学”,①换言之,文学教育是一种以鉴赏为主要学习手段的教育活动。张永德根据文学的三个基本特质,提出文学教育应该包括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其中审美教育是文学教育的核心。黄耀红博士也在《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中,综合各家之言,在文学教育是“学校课程”、“文学活动”、“教育行为”等论说之上,提出“文学教育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中心、以情感培养为目的,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方式”②。1956 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文学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作品,帮助学生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用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借此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品德”①。
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可以对文学教育作出如下界定:文学教育是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要手段、集合审美、文化和语言教育(特指文学语言的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中审美教育处于主体地位,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居于附属地位。
...............................
二、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观演变概述
(一)文学观的演变
所谓文学观念,就是人们对于文学的最高的认识形式,这种认识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文学实践。文学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广义看,文学观念泛指人们对一切文学问题的看法,包括文学本质观念、文学创作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等;从狭义看,文学观念特指文学本质观念,亦即人们对于文学本质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文学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怎么为文学。
虽然文学观念大致由上述三方面内容组成,但是在中国,人们对于“文学为什么”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文学是什么”和“怎么为文学”这两个问题。
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什么才是文学观的本质问题,而文学为什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怎么为文学是文学的审美问题,中国文学观的发展往往舍弃本质问题,试图通过对“文学为什么”的回答来帮助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所以相对于“文学为什么”这一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活跃发展,“是什么”和“怎么为”这两个问题的发展显得有点缓慢和不足。根据本文的研究意图和需要,我们只对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和价值观问题——“文学为什么”的演变做简要的梳理分析。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包含经史子集等文章样式的文学定义长期在文坛上占据主流地位。
我国传统文学是崇“实”的,所以无论是碑刻公文,还是经史典籍,都属于文学;相反,小说戏剧被排斥在文学之外。造成这一观念的原因不只是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还缘于在古代社会文学把持在统治阶级手中,他们不屑于也不擅长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范式,造成了小说戏剧这类文学样式得不到官方的承认。
........................
(二)文学教育观的演变
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在当时的学堂章程中,与语文相关的课程有两科:“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虽然这时的中国文学科,与现今所指的文学教育有所不同,但是却从名称上把中国文学一科确定了下来。1912年,新学制的颁布,设置“国文”科,取消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文学教育自身独立发展的道路被切断,从此依附于语文教育之中,与之共同发展,地位时起时伏。直到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才有了短暂的自我发展,但因为各种因素,草草收场,进入到了长达三十年的沉寂期,直到人文主义复兴文学教育发展才有了新的契机。不论是文学教育自我发展还是文学教育依附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学教育的关注从未曾间断过。
1.文学教育目的观的演变
1904年学制中的中国文学科更多的是一种文章的教育,即传统的泛文学教育。且这一时期文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强调文学教育的实用价值,正如学务纲要中所提,中国文学科“必能为中国各体文辞,然后能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
1912年民国成立,对学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废除读经讲经,将中国文学改为“国文”科,文学教育并入到了国文科之中,小学以识字教学为主,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涵养文学之兴趣”成了中学文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五四运动之后,文学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整个语文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引起读书趣味、涵养性情,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力成为小学文学教育的目标,而中学的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涵养文学的兴趣”,在1923年新学制中第一次出现了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并且把这个目的放到整个国文课程目标的首位,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将欣赏中国文学放到课程目标的第一位。
...............................
三、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 15
(一)1904 年到 1919 年—文学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16
1.1904 年——1912 年 :单独设科后文学教育内容..............17
2.1912 年——1919 年:合科教学后文学教育........................18
(二)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文学教育的学科 .............19
1.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文学教育内容....21
2.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战时文学教育内容的发展 .................23
(三)建国到现今——文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期 .......................25
1.建国后到汉语文学分科:文学教育内容在探索中前进............26
2.汉语文学分科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工具论下文学教育.......28
3.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人文主义复兴下的文学教育内容 ...........30
四、对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演变更新的总结与思考............ 33
(一)从文学教育内部看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更新 ...................33
1.文学教育目标与文学教育内容的关系......................................33
2.教师与文学教育内容的关系...................................................35
3.教材与文学教育内容的关系..................................................36
(二)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角度看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37
1.科学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教育内容............................................37
2.人文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教育内容............................................39
3.实用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教育内容............................................40
4.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文学教育内容.............................................41
(三)从研究文学教育内容到建立文学教育学 .......................42
..........................
四、对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演变更新的总结与思考
(一)从文学教育内部看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更新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走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但是,课程标准是政策性的指示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教师的解读和自身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千差万别,同时在现今一纲多本、校本教材、选修课本并存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广,教材的选文问题再次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在文学教育中,文学课程内容、文学教学内容和文学教材内容分别从不同的维度纵横交错地组成了对文学教育内容,同时这三者的演变更新又与文学教育目标,教师和选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种种因素共同促成了对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1.文学教育目标与文学教育内容的关系
文学教育目标不是狭隘的“教学目标”,而首先指向文学课程目标。文学教育目标体现在各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大纲中,指导文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选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文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学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文学教育目标选择文学教育内容是构建文学课程的首要任务。在百年文学教育目标演变中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可小觑,即社会发展,尤其是意识形态对文学教育目标的影响;文学教育传统的继承;国外教育思想的吸收借鉴。
从百年的文学教育目标中,我们发现每当社会出现危机时,文学教育便充当了稳定剂的角色,在文学教育目标中格外突显文学教育的教化作用,强调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这种情况在清末、抗战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文革前后表现的尤为明显。
................................
结论
文学教育内容百年以来历经起伏,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教育内容和不同学段的教学重点。文学教育内容是以文学欣赏、鉴赏为核心,同时包括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语言教育。文学教育的重点在高中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文学教育是系统的且以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小学是文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则更偏重于对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为高中阶段文学教育的施行打下基础。但对于文学教育内容的百年演变来说,始终还存在着与语言文字教学、文章教学相混淆等问题,文学教育的失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学教育自身没有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文学课必须要讲成文学课,而不是被当成文章来处理,也不应讲成文学、语言教育相混杂的语文合科课程。 ........
文学教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文学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文学教育的实施。文学教育学要为文学教育服务,通过对文学教育性质目的的明确,来对文学教育内容进行规范和适度的选择,同时文学教育学也要为教师服务,通过对当时文学理论的整理,联系心理学、文艺学、教育学的理论对文学鉴赏、文学语言的学习和文学知识做好理论的准备,便于教师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教育必将在改革中稳步前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