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摘 要:金融全球化趋势使金融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安全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安全的现状,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997年夏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虽已过去九年,但金融危机的再度爆发可能性并未完全消失。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而且也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危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其中金融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最活跃因素,同时也是风险最大、变数最多和最为脆弱的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信息跨国界的传播、生产资料配置的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高效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自由化和电子化的辅助下,资金的流量和流速迅速增加,进一步刺激了金融交易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日益金融化,社会资产也日益金融资产化,金融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愈显重要。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全球化趋势已是不可避免。但金融全球化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和金融发展、贸易增加和居民福利改善的同时,也给各国带来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因而在此过程中,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安全的涵义
代写硕士论文金融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它的范畴。具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金融体系的安全,如金融资产的安全、金融机构的安全;其次是金融发展的安全。如对整体经济和军事、政治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金融运行的安全,以及金融自控权的不受侵犯。金融安全的具体要求为:一方面没有明显的金融风险,没有重大金融资产实际损失、金融市场稳定,金融机构健全、金融运行有序、金融监管主动有效、整个金融业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未因客观经济金融因素而使金融政策偏离既定目标,金融的运行也未对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金融安全与否是以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程度来衡量的,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如果一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越高;反之,如果一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的金融安全程度就越低。一般认为,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其影响范围波及国民经济的几乎所以领域,包括投资、生产、消费和贸易等等方面,因而维护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将是我国今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长远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一体化是以全方位的高度开放为前提的,这一进程必然会使我国的金融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加剧,并加速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于我国而言,首先受到挑战的就是我国的银行业。
(一)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银行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一旦银行出现经营风险,会危害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我国的银行业虽然在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银行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尚未实现,许多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如商业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不量资产比率过高、员工素质达不到与国外同行业竞争的水平等等,在差距相对比较悬殊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竞争显然是处于不利地位:
首先,向外资开放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将不可避免。在银行领域,我国将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根据特定的时间表,将逐步允许其向外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进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由于向外资银行开放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以其资金成本低、贷款开发能力强、贷款质量高的优势,将吸引大批效益好、信用度高的优质客户向外资银行转移,而效益差和信用度低的客户以及政策性业务则留在国内银行,出现“逆向选择”现象,这是对中资银行的最大威胁。
其次,外汇业务方面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紧密,具有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取低成本资金的优势,这样他们就可以以较低利率为国内客户提供外汇贷款,使得国内客户转而向其借贷资金,造成国内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不利于国内银行外汇业务的拓展。
第三,外资银行非常熟悉国际金融领域及国际金融活动的操作模式,擅长分析国际金融局势,注重并有相对雄厚的实力进行市场开发,能够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最后,外资银行为开拓我国市场,必然会以更为优厚的条件从国内银行“挖角”,例如以高薪、以科学的培训计划等等吸引走大批国内银行界熟悉业务的管理人才,使本来就缺乏高素质员工的国内银行由于管理人才的流失而影响经营效率。
(二)外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危机
从证券投资回报率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不仅是债券的利率高于发达国家的同期债券收益率,而且股票也是如此,例如我国股票的市盈率在6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则在40左右。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必然会吸引外资的大量流入。由于证券投资的最大特征在于赚取价格差额利润,无论何种形式的证券投资,一旦投资者预测有风险,就会抛出证券撤出资金。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外资的大量流入可能抬高证券价格,形成金融泡沫;而外资的大量撤退又会打压证券价格,进出之间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风险。
货币币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外资流动。币值上升,以该货币表示的资产价值上升,外资流入本国;而币值下降,以该货币表示的资产价值下降,外资流出本国。以我国为例,早在2004年之初,由于对人民币币值上升的预期,国际短期资本开始迅速向我国流动。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它虽然可以使我们迅速、方便地进行融资,但由于其追逐利益的本性,会利用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的缺陷或金融制度存在的漏洞或薄弱环节,运用金融工具冲击金融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动荡形成潜在威胁。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金融市场的逐利行为,有可能会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形成金融风险爆发的隐患,这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而且人民币币值上升,还会加剧国内企业及居民利用币值的上升进行套利活动。人民币升值,居民可能会将大量外币兑换成人民币以使自己资产的购买力上升,在我国居民个人储蓄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居民手中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增加会进一步增加居民储蓄总量。大量兑换人民币的行为会使央行货币的发行量增加,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一旦发生,货币的购买力急剧下降,居民就会向银行大量提款,可能引发“挤兑”的风险,危害金融安全。
另外,金融开放必然导致外汇管制的放松和外汇市场的扩大。如果放松外汇管制、允许外汇自由交易,传统的远期外汇交易和金融创新类的金融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都可能使外汇交易量成倍增大,使政府干预的有效性降低,并使资本外逃更加容易,形成金融市场风险。
(三)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首先,从国际上看,大型国际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一旦这些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市场开放进入我国,必然会使我国金融监管更加复杂化。对一个刚刚踏上市场经济之路、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的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巨大挑战。
其次,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从国际上看,混业经营的程度越来越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彼此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金融市场的开放,如果再继续严格的分业经营,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最近几年,国内金融行业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虽然暂时政府不会放松对分业经营的管制,但在现实之中,很多金融机构已经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拓展经营范围,这无疑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最后,由于各家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它们相互联合,形成各种巨型金融集团,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机构遍及全球,金融品种更多,在对这些金融集团进行有效监管时需要超越国界的国际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进行具体监管时往往十分困难。例如对冲基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当中所表现出的高举债、极度投机和不受监管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四)对我国现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挑战
作为新经济特征之一的金融创新虽然促使金融业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但金融创新也给政府进行宏观金融调控带来严峻考验。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在货币政策调控力方面,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金融中介才能向实体经济传导,因此有效的货币政策需要广泛的金融机构及时有效地将货币政策信息“不失真地”传导给企业和居民。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后,由于它们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际金融市场,所以受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和约束相对较小,从而弱化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失灵。同时,电子货币的出现也使得中央银行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中央银行影响货币政策的能力可能会降低。
此外,在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可能会减弱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我国现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管理、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再贷款等等。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货币政策工具中市场性工具的效率有所增强,例如公开市场业务。外资的注入可以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范围,会增强其政策影响力。但在其他方面,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则有可能被削弱。例如在利率管制方面,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利率基本不受我国中央银行的管制,而国内银行的外汇贷款则要受到严格管制。这样,利率调控内外有别,会使国内银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
在准备金制度方面,虽然外资银行同样在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对人民币存款要按国内政策规定缴纳准备金,但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其贷款又不受存款来源的制约,这样有可能削弱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此外,在再贴现、再贷款方面,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目的主要是对国内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调整,从而表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但这些工具不适宜于对外资银行的调控,从而使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缩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和金融资产化的加快,加之多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金融创新热潮的掀起,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宁、金融危机频频爆发。从1992年英国出现英镑危机开始,紧接着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95年坍塌引起二战之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全线爆发等等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种种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不安全因素。爆发金融危机,往往导致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大批企业、金融机构停业、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甚至危及国家政局的稳定。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虽未被卷入金融危机频发的激流之中,但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际上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大幅提高,加之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已经不是一个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名词。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经济的有效运行的过程中显得犹为重要。
三、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政策与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是发展经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首要任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保障。”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首先要“固本”,即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保障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才能增加“抵抗力”,防范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威胁。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一遇到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波动就受到影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在资本、市场、技术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一国的自身经济实力强弱,决定了其抵御外来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能力。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收入增加,就业增加,失业减少,有效需求得到满足,国际竞争力也必然提高,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二)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提高金融机构素质
从金融危机爆发的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创新是诱发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创新使得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在刺激投资品种多样化、增加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创新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往往是以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主要特征,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则是以制度创新为主。要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的各种隐患,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使之更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机构的素质提高方面,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是最重要的目标。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可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化解不良资产、卸掉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包袱,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这种干预包括司法的以及经济的干预。从司法干预的角度而言,一个健全和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是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它具体包括从法律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维护货币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等。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还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由此,要健全、完善金融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规范化、法制化金融环境,理顺政府、企业与银行间的法律关系,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有赖于政府金融立法、执法的决心和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等80多个金融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还必须根据WTO的规则,整理、修改和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形成一个严谨的金融司法秩序。同时,在完善立法的过程中,还应加强研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问题,强化金融执法。
从经济干预的角度看,金融安全的内涵是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保险业、证券业也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立法上规定了银行、保险、证券严格的分业经营,在实践中形成了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三足鼎立的格局。虽然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机构要承担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但实现金融安全目标仅凭人民银行一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三者相对独立的特性,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控制,才能保证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树立起全局观念,切实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银证合作、银保合作、证保合作的良好局面,共同维护全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制度基础、宏观经济状况是决定金融运行的重要变量,这些变量都受制于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却是决定性的。如果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会损害到经济的健康运行并增加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未能及时对金融市场出现风险迹象后的宏观调控政策做出调整。由于政府职能和产权制度等原因,我国政府拥有的行政控制力多于发达国家,政府不仅直接参与了多种金融活动对很多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控制和主导着金融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变化。由于这种对金融的高度依赖和高度控制,决定了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双重突出作用:一方面政府行为导致了很多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积累,对金融运行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又努力用多种方式保障金融的安全。1998年以前,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主要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意识到金融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把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例如成立了中央金融工委、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成立银监会、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都表明了政府对维护金融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过去更加重视金融安全问题。
(四)完善我国金融预警机制,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政策协调
金融风险的发生历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一个酝酿、形成和爆发的过程,这说明在金融风险苗头出现之初就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来抑制其成长,这些特定的手段就是金融预警机制。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致力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工作,例如定期对各国的金融体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各国的宏观经济基本数据,提醒各国政府和国际投资者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等等。但由于金融风险酝酿阶段的隐蔽性,对金融风险发生的预警还需要不断摸索和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加强与IMF合作,立足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预警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政策调整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当一国出现金融危机时,仅凭自己之力是不可能完全化解的。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从而减少国际金融动荡产生的可能性,增强金融动荡产生后的救助能力。
代写硕士论文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一方面必须认清金融全球化的新格局、积极参加与国际的合作以及国际竞争、推行金融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借鉴发展中国家多次爆发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呼唤金融安全[J].浙江金融, 1998, (11).
[2]曾令京.金融安全———现代经济的重要课题[ J].党政论坛, 1998, (11).
[3]许少强.金融全球化和中国的金融安全对策[J].城市金融论坛, 1999, (10).
[4]范方志.金融安全:货币政策第五大目标[J].商业研究,1999, (1).
[5]王元龙.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1998, (5).
[6]陈向荣.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2, (2).
[7]萧灼基.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与发展[J].决策咨询,2002, (10).
[8]邱丹阳等.金融全球化浪潮与国家金融安全策略[J].南方金融, 2001, (6).
[9]史忠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安全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4).
[10]符莉.现实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2,(9).
[11]刘清江等.金融安全区问题研究[ J].当代财经, 2002,(2).
[12]吴惠国.浅析入世后我国的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2, (1).
[13]刘锡良等.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J].金融研究, 2004, (3).
[14]黄萍等.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