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网络文学的存在载体
(一)数字化载体的符号话语
网络文学依附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得作品的形式多样化、立体化、形象化。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新时代,而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民主和网络生存方式。由于数字化媒介技术与网络文化的整合作用,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文本信息单一、单向传播等局限,使自身呈现出了超文本、数字化多维审美的新内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照,网络文学打造的是一个数字多媒体技术和个性化色彩相融洽的虚拟审美空间。每一个欣赏者在这里都可以感受到有别于纸质媒介的多重审美体验,以及网络文学的后现代话语逻辑,向我们不断演绎着的数字化时代的后审美主义艺术图景和网络审美范式。
1.数字化的文本范式
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可读性文本”,作品一旦被出版就很难修改,文本只是以符号的静态化形式存在,其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是不易被破坏的,但是网络文学可以根据创作者的需要随时对作品进行修改、删减、续写。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文本图文并茂,而且易于检索,字号大小、字体和背景颜色等都可被随意调整,加之语种选择、自动翻页等功能,文本不再是成型后不能改变的,而是具有可变性特征,大大加强了网络写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网络文学与纸介质文学作品不同,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字语言的单一格局,而呈现包容并举,多元并存的超文本特征。超文本即利用节点、链接、网络三个基本要素而实现的超链接文本模式,它将不同的文本,包括文字、图表、动画、视频等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是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并通过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使文本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
二、“传播者”:创作主体的自由狂欢
(一)文学创作的大众化时代
传统的作家,尤其是职业作家,大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人,都要有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以传播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大量的信息存贮,瞬间即逝的流传方式使它保持着持续的信息更新,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又使它永远的保持着平民性,发出文学回归大众的呼声。就这样,网络以其特有的迅捷使网络文学实现了大众文学的狂欢。
1.创作主体的泛化
有学者把上一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文学界定为“后新时期”文学,②因为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已经成为事实。相对于精英文化的正统、经典、典雅、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而言,大众文学浅显、通俗、平易、流行。大众文化的特征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洛文塔尔认为的那样:它与权威相抗衡,强调无差别,无对立,无界限,无悬殊;主张务实,求变是文化精神;认可文化的感性愉悦性;重视文化的消费性;散发文化的世俗性;张扬个性;倾向个体生命的享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作品的创作主体开始泛化,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作家在储备了足够的艺术材料的基础上,在不可遏止的创作动机的激励下,经过艺术构思,将已经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复印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相对于传统作家而言,网络文学的作家大都年轻化,专业知识储备少,创作随意性大。网络写作是匿名的,作者处于一种“三无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他们在同一个网络空间进行自由嬉戏,相互交流。写作也是处于一种情感发泄的需要。
................................
(二)创作主体的情感狂欢
1.“美丽的面纱”:网络文学中的日神梦幻
尼采用日神和酒神隐喻了人性的两种原始本能。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造型之神。它把光明和能量赐予万物,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具有美的特质,并以明朗、和谐、个性的形体出现,成为“个体化原则”的光辉形象,这同时也就是以“壮丽的幻觉”、“美丽的面纱”的外观隐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尼采说:“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的幻觉”。①因此,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美的外观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幻觉,是一种梦境。日神精神是“梦”,是一种非理性的“造型力量”,用幸福的幻想使几乎崩溃的个人得到复原。在日神精神中,美自然的呈现,痛苦从现实的表面消失,人为美的幻象鼓舞而热爱生活。它能把人带入一种美妙的幻象世界,依据创作主体自己心中的梦景来体味人生,使人发自内心的感到一种审美所带来的愉悦。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说,人为了生存“就需要一种壮丽的幻觉,以美的面纱罩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日神的真正目的。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一过,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①就网络文学来说,它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能够使创作主体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来寻求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在所创作的审美客体上投射自己的情感欲望,通过对虚拟物无所不能的操控来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与麻醉。网络文学借助于时间、空间和身份的三重虚拟性,所展示的正是尼采所提出的日神精神,虚拟的美丽、财富、成就感,甚至不老的青春,给予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替代性满足。
........................
三、“受众”:阅读者的主体性地位...........................16
(一)阅读者激情参与的自由...................................16
(二)“沉默的大多数”的呐喊................................18
四、“传播信息”:网络文学的众声合唱.................20
(一)话语的独特性..................................................20
1.情感话语的狂欢.....................................................20
2.陌生化话语............................................................21
(二)欲望控制下的“超人”崇拜.............................22
.........................................................
五、“反馈”:平等的文学享受权利
(一)接受主体反馈的及时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速食文学。这一点在阅读上表现极为明显。一篇长达几万字的网络文学作品贴出来后,最快的在 5 分钟内就有可能看到简捷的评论:“好!”或“屁!”,有甚者更是煞费苦心的贴出一个图案来表明态度。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这个特征好象立刻就可以致网络文学于死命———垃圾文化、没有内涵、缺乏思想深度。我们目前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最大规模的文字垃圾还不是作品,而是评论。各种漫骂几乎充斥所有关于文学网站或频道以及个人主页上。传统小说的媒介决定了它的读者只能在线性的时间关系中攀登语言的链条,靠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填充和重构作者的艺术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它情境的想象性和意义的后延性。网络以它的宽容、自由、平等、及时、大容量、超链接等优势给了读者“极乐”的自由,文章由凝神静观向交互性转变,实现了作品在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相融互动传播。
随着读者接受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拥有充分自由。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印刷书籍,而网络文学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文学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本书,你一旦拥有了,也就拿到了书的内容,你可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曲径通幽的安静角落细细品味,也可以端杯茶躺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慢慢咀嚼。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再加上插图来想像,在接受时是线性的阅读,通常有故事的开端就有故事的收尾。虽然同一部作品可以在同一时刻读到,但由于读者和作者双方都不能及时交流而使得传统文学的这种接受方式显得比较单一。
.........................
结论
人们阅读网络文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参与文本的再造的过程。这种互动弱化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使得创作者和阅读者可以身份互换,既是传播者又都是受众,“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进行互动往来,文本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作品中的语言成为人们构建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手段。”②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任何延伸”,这种延伸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毋庸讳言,网络文学正处于幼年时期,它较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有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但网络文学的兴盛我们却无法否认。有人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经过几千年文火慢慢熬出的一锅老火汤,那网络文学便是一道时令小菜,时尚,新鲜,快捷,虽不如汤的实用,但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坚实土壤。正如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文学不能归问题也许真的就会变为既成的事实。网络文学作为现时代的文学,是对这个时代表达方式和情感情绪的真实记录,而崇高与美将以其深沉的情感魅力和人生逻辑终究会重新得到读者的尊崇与爱戴。
在传统文学中,其传播方式是线性单向的模式。“在这里,作者是一个绝对核心的元素,是文本全知全能的主宰角色,一切都是已知的,既定的读者只是等候智者训导的角色。”②与之相比,网络文学运用非线性的循环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交流。读者在阅读完作品后,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的评论。甚至,创作者和读者可以通过 Email、BBS 等直接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