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马克思哲学理论对费·尔巴赫人本宗旨之超越

发布时间:2014-01-27 14:27:04 论文编辑:jingju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形成


1、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理论来源上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另一个是黑格尔哲学。在许多学者看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接承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因此在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来源中必然应该有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费尔巴哈本人的著述中找到证据,费尔巴哈认为:“有人认为德国唯物主义是从《自然体系》中引申出来的,甚至是从拉美特利的馅饼中引申出来的。再没有比这种看法更错误的了。德国唯物主义具有宗教的根源;它起源于宗教改革;它是上帝爱人的结果”。在费尔巴哈看来,德国的唯物主义是属于真正的德国人的,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直系的后裔”,同时在很多地方费尔巴哈都对机械唯物主义持贬低的评价。因此,真正把费尔巴哈引上唯物主义道路的不是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而是路德的宗教改革。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宗教改革和黑格尔哲学是如何影响费尔巴哈的。
首先,宗教改革对费尔巴哈的影响。宗教改革是 16 世纪由马丁·路德首先揭开序幕的,其主要目的是废除教会特权、恢复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它是把宗教世俗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路德的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因信称义”说,用路德自己的话说就是:“谁有信,谁就什么都有;谁没有信,谁就什么都没有”。同时宗教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在实际上肯定并提升了信仰的自主性,同时它要求人们抛弃中介,跳出形式,摆脱不切实际的樊篱,用自己的灵魂直接面对上帝。宗教的世俗化标志着宗教真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开始变得与世俗生活不可分离。诚如马克思所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


二、马克思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开始:《神圣家族》


1844年8月,恩格斯在从英国返回德国的途中,绕道巴黎,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从此便开始了两位伟人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亲密合作的光辉历程。他们在一起合作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合写了批判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性著作—《神圣家族》。这部著作里面所阐述的思想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十分接近唯物史观了。如果说,在《神圣家族》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而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带有明显的从异化劳动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过渡的倾向。在该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做了一次总清算,并在批判的过程中,阐述了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费尔巴哈理论成就的充分肯定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成果的充分肯定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论战对象是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学派,而其论战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他们把“自我意识”看作是最高原则和创造世界的动力,而自我意识的创造活动是通过“批判”得以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这些青年黑格尔思想家不过是秉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方法,最多经过自己的稍加改装就到处叫卖,其理论实质仍然是与“醉醺醺的思辨”一样。但是与这些青年黑格尔思想家不同,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对宗教神学和思辩哲学的批判起家的,费尔巴哈带给当时整个德国哲学界的是全新的发展方向,他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相互颠倒的问题,并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构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因此,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乏直接提到费尔巴哈,并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肯定主要集中在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成果上,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的加以分析: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由宗教批判进入对思辨哲学批判的深刻性。马克思指出:“反对思辨神学的斗争之所以把费尔巴哈推向反对思辨哲学的斗争,正是因为他看出思辨是神学的最后支柱,从而不得不迫使神学家从虚幻的科学返回到粗野的、可恶的信仰。”.......
................


三、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全面超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36
(一)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原则:实践 ............................... 37
1、“感性的人的活动”的提出.............................................. 37
2、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点的基本内容................................. 38
3、以“改变世界”为主题的哲学转向................................... 40
(二)超越中的建构: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
超越的表现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 41
1、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现实中的个人”................... 41
2、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 43
3、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交往形式............................. 45
4、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7
四、马克思实现超越的根源分析及其理论意义.................... 50
(一)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根源 ....................... 50
1、思想理论根源........................................................... 50
2、生活实践根源........................................................... 51
(二)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理论意义 ................. 52
1、宣告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52
2、实现了真正科学的历史观............................................. 53
3、为人类解决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困境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54
...........................

 

结语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形成,既离不开对以往哲学形式的批判吸收,同时也离不开马克思本人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艰苦努力。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当马克思在面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所产生的困惑的时候,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无疑就像一座灯塔一样,为新哲学指明了方向。但是这种指示作用并没有是马克思完全沉溺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在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些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实践思维方式,建立了一套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系统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无论是从思想的内容上还是内容的广度上都要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乃至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并由此构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这是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在人类的实践史所起到的巨大指导作用,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显示了不可抗拒的说服力。我们可以翻看一下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学说,他们要么忽视了历史的现实物质基础,要么忽视了历史的真正主体——人民群众。因此他们对历史的认识都是按照某个人的意志或者某些人的意志来理解的,没有深入到真正的历史现实内部。同时现实生活和生产也被看成了一种脱离正常人的、处于世界之外或者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人和自然就被从历史中清除出去,自然与历史就被人为的对立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则把历史看成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样一来,马克思科学的解决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把人的地位放到了合适的位置,同时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科
学的解读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金福.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两个事实[J].哲学研究,1998,(11).
[2]李西祥.论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中介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1).
[4]卜祥记,罗萍.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究竟何在[J].福建论坛,2011,(2).
[5]陆云.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及马克思对其的超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6).
[6]禹国峰,陈恩才.哲学终结—费尔巴哈实践观向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5).
[7]杨君游.论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发展[J].杭州师范学报,1987,(1).
[8]卜祥记.马克思哲学存在论转向中的费尔巴哈因素与马克思的国民经济学批判[J].求索,2004,(10).
[9]李晓江.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演变[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2).
[10]吴苑华.从费尔巴哈、赫斯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成图谱[J].嘉应大学学报,2003,(1).
[11]郭淑新.终结与开启: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价值[J].哲学动态,2010,(7).
[12]张明.批判的脱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解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