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契合的国际政治意义——国际政治社会学视阈

发布时间:2014-01-18 20:33:22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 绪 论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人们对市场和企业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全球经济普遍呈低迷趋势。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于 2008 年 11 月 25 日召开了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领导人重点讨论了各成员国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多哈回合谈判、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问题并达成一些共识。作为主要的与会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坚持开放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在市场运作中采取谨慎、稳妥、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主动防止因自己经营不当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冲击”。胡锦涛强调:“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各国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监督,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为企业自主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环境。”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场。胡主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断引起了与会各方的积极评价,引发了全球社会对企业社会的进一步思考与发掘。
2009 年 1 月 29 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BanKi-moon)号召国际社会以“全球契约”应对经济衰退。通过全球领导责任、通过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共同致力谋求全球集体利益。2009 年11 月 15 日,在第三届跨国公司 CEO 圆桌论坛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高级顾问弗里德里克·杜比(Frederick C·Dolby)在接受记者采访使表示:和谐世界离不开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向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宗旨的联合国“全球契约”这个原本在国际社会上并不是很流行的词语,现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成为人们解决全球问题的新出路。那么“全球契约”到底包含哪些含义?它的产生给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带来哪些影响以至于现在它如此的流行呢?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来揭开这些疑问。............
.................


第二章 国际社会的发展与国际政治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主要是由英国学派所创立的,其代表人物赫德利·布尔在国际体系的基础上来定义国际社会。在其代表作《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布尔首先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和解释。他认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促成某种行为,那么国家体系或国际体系就出现了。赫德利·布尔以两个因素界定国际体系:第一,两个或以上国家间的经常性互动;第二,产生的结果能影响其行为。
国际社会则是指一组国家意识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它们之间有一系列共同规则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约束,并且分享共同机制的运作所带来的利益,这些共同机制包括国际法、外交制度、普遍的国际组织以及战争规则等。布尔认为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一群国家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从而组成一个社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认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而且它们一起构建共同的制度,那么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就出现了。但国际体系的存在不一定决定国际社会的存在,一些国家之间也许有足够的互动,达到了形成一个国际体系的条件,但它们之间不一定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或没有共同规则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因而不能形成国际社会。
从布尔对国际社会的界定中可以发现国际社会的如下特点:一、国际社会是国际体系的继续与发展,二、国际社会必需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支撑,三、国际社会要有理性的契约和制度安排,四是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扩展》一书中,赫德利•布尔和亚当•沃森从欧洲国际社会的本质及其扩展、非欧洲国家的融入、第三世界国家对西方国家主导地位的挑战以及新的全球国际社会的本质四个方面来探究欧洲国际社会扩展至全球其他部分,以及从一个为欧洲所塑造的和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向当今这个拥有将近 200 个国家且大多数是非欧洲国家的全球国际社会的演变过程。...................
............................


第三章 全球契约与国际社会的发展......................................................................31
3.1 全球契约产生的背景........................................................................................31
3.2 全球契约的主要内容........................................................................................33
3.2.1 全球契约的概念...........................................................................................33
3.2.2 全球契约的目标...........................................................................................35
3.2.3 全球契约的实现机制...................................................................................36
3.3 全球契约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37
3.3.1 改善联合国与跨国公司的关系....................................................................38
3.3.2 凸显全球治理的作用....................................................................................41
3.3.3 促进国际规则的传播....................................................................................44
第四章 全球契约对国际政治的影响......................................................................48
4.1 加速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48
4.2 拓展国际合作的模式.........................................................................................52
4.3 提升低级政治领域议题的重要性 ..................................................................56
...............................................

 

结 论
到目前,全球契约已经诞生 10 年有余,从原来只有 50 多个大型的跨国公司自愿参加到现在已经发展到130多个国家的7700多个企业。全球契约已经成为企业责任的象征。加入该契约的企业远远超过了慈善的局限。它们在人权和劳动法领域倡导新的“最佳做法”标准,它们在许多国家致力保护环境和打击腐败,它们在世界各国承担了成千上万个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全球契约为企业提供了扩大国际知名度、建立国际联系、寻找商业的机会,而且也给企业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一个平台。全球契约源于这样的理念即全球范围内联合国与企业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它不仅改变了原来国际社会中联合国与跨国公司间的不友善关系,而且凸显了跨国公司的过国际行为体地位,加速了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它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弥补了全球治理过程中因为治理主体多元化而导致的责任不明确的困境,而且其倡导的治理合作,扩大了国际合作模式;它所倡导的十项原则,不仅推动了国际政治由高级政治继续向低级政治的演化,而且也传播了国际共同的规则与规范,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
全球契约——由联合国倡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随着国际社会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问题的日益恶化,其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生活的热议话题。全球契约的提出突破了联合国与企业不能携手共进的传统思维模式,改善了联合国与企业之间长期对立的关系,使两者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此外,它所倡导的企业其全球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十项原则,不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球治理过程中权责不清晰的缺陷,而且也间接地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了这些原则与规范,扩大了这些原则中所包含的共同观念、国际规则与规范的受众范围从而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
[3]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 [美]亚力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5]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6] 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年版
[7] 樊明勇:《西方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8] [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 1 卷第 1 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年版
[9] 国际关系史料选编(上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P49
[10] 俞正樑、陈玉刚、苏长和:《21 世纪全球政治范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1]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2]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