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道德伦理观及其蜕变

发布时间:2013-11-05 15:42:06 论文编辑:jingju

一、陈独秀伦理思想的外在走向和内在理路


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人物不能不在既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活动。因而,历史人物的思想也不能不受既定历史文化的影响。既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从总体上确定了一个历史人物思想的外在走向。另一方面,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实践主体,有着较大的能动作用,能自主地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历史人物的思想正是这种历史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结晶。下文就用历史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方法对陈独秀伦理思想的外在走向和内在理路进行描述和探索。


(一)历史定位和自我选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外忧内患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自鸦片战争以来,首先是洪秀全树起反满义旗,想以改朝换代的方式来抵御外侮,由于其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小农意识的局限,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历史也证明,中国封建社会己走到了历史尽头,仅靠改朝换代的方式来延续封建统治己是穷途末路;随着西方资本的入侵,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洋务派开始在满清政坛上崛起,他们企图通过学习西洋的技术,建工厂、强军队,从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制夷不成,自身却在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下成为黄海的祭礼;继此之后,康有为试用改良的方式在满清政府内部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强国御侮,结果却在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悲壮声中拉下炜幕;而孙中山开创了另一条道路,以反满和建立民主共和为口号,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满清统治,然而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袁氏谋取政权以后,又很快上演了复辟闹剧,虽然失败,复辟丑闻和复辟思潮却延绵未绝。改朝换代的方式,器物、政治层面都挽救不了中国,中国往何处去,历史呼唤伟人。............................
...............................


二、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及其演变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了重估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论战,陈独秀作为论战的主将,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他也因此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赢得了独特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提倡个性解放、倡导平等人权、改造国民劣性作为陈独秀一以贯之的伦理思想,却由于其反孔的强大声势而被掩盖,从而在伦理思想史上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下文首先从后一方面入手,对陈独秀伦理思想进行探讨。


(一)提倡自我解放,改造国民劣性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指出,《新青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青年的思想启蒙工作上,以挽救“绝望销沉”之旧青年,创造“无数健全洁白”之新青年。新旧青年的区别就在于新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新青年必须具备自由之个性,自主之权利。而要实现旧青年向新青年的转化,其关键在实现青年的自我解放。自我解放首先是完成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他说:“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而要完成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脱离奴隶德性。“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姐,~一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而中国封建社会在长期的忠孝节义等奴隶道德的统治下,塑造出来的国民,充斥着奴隶德性,毫无自主可言,人们“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个人无人格,国家亦无人格,这是中国人甘受屈辱的病根所在。因而必须唤醒民众,去掉奴隶枷锁,“一切善恶行为,诉之自身意志而课以功过”。
同时,陈独秀强调自我解放“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人的自由自主之权并不是建立在破坏他人自由自主之权的基础之上的。“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这是不奴人和不奴于人的辩证统一。正象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有且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解放。....................
.............................


二、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及其演变...........................(15)
(一)提倡自我解放,改造国民劣性..........................(15)
(二)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19)
(三)重审西洋文明,实现伦理归依.........................(28)
三、关于陈独秀伦理思想的几点思考..................(30)
(一)目的:从伦理到政治......................................(31)
(二)话语:从批判到重建.....................................(32)
(三)出路:从传统到现代......................................(34)
.............................

 

结束语
五四时期,陈独秀致力于对中国伦理文化的探索和改造,提出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首要饵坚决摒弃孔子之道,其次必须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文化。但由于其思想的极端倾向性,在对待传统伦理文化上有偏激之处,他过分强调了对传统的反叛,造成了传统在近代的某种断层;另外,虽然他强调伦理的觉悟是吾人觉悟之最后觉悟,但在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自觉不自觉的偏向了伦理改造从属于政治运动,以致于对传统伦理的“破”的方面相当深入,而在“立”的方面贡献不多:陈独秀主张在伦理改造上要有勇猛之决心,希望在短时间内实现伦理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当时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救国心切的善良愿望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伦理的改造牵涉到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质素,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基料,这一层的转变是最关于个人的,也是最深刻的,因而也是最不容易的,最缓慢的。在这方面的急躁只能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学术界对其思想研究颇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其政治领域,而本文则着重探讨陈独秀“五·四”时期的伦理思想,以挖掘他在“五·四”时期的新伦理运动的主将形象。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文中不免有诸多疏漏之处,恳请诸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现在,我们仍然处在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多元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碰撞、融合,传统伦理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现代因素也正处在不断的调适之中。回顾八十年前的那场新伦理运动,其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独秀:《陈独秀选集》(第一、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马勇:心丘代中国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的2年。
(4)郑师渠:《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徐顺教主编:《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6)《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7)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8)汪士汉:《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邓中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金耀基:《从传统到现心,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
(11)李侃:诞酥转统与思想力娜,文化艺术出版社19以)年。
(12)刘桂生:《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