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船》人物的“人的文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3-10-31 15:56:46 论文编辑:jingju

一、“人的文学”的觉醒


《古船》是张炜1986年奉献给文坛的一份厚礼,在这部描写中国农民的心灵的痛苦纠缠和自我搏斗的史诗般作品中,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趋向。如王蒙所说:“文学追求光明,向往真理,渴望发展和进步,因为文学是人学,它以人为中心,它追求人成为真正的人……”。这代表了当时作家的共同取向,也代表了主流文学的取向,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正在力图突破革命现实主义政治化、道德化、神圣化的禁锢,恢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批判精神。
1、“文以载道”的道德文学传统
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有一道特有的风景线,那就是文学背负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的两大基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它支配着封建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由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观产生的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和“诗无邪”、“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使我国古代传统文学承载着沉重的道德教育功能,“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贯穿于古代的文学创作始终。魏晋以前,文学主要是在儒家思想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准则下发展的,而唐宋两代先后发生的古文运动,更是打着复古和明道的旗号;从复兴儒道出发提倡古文,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明确提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要求文章发挥“褒贬讽喻”的社会作用,必先道德而后文章,注重文学为道统服务。到了宋代,文学推尊道统、正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重道轻文的倾向,所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立也”。
正是这种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使我国的传统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品。文学的功能外化为道德教育的载体,文学的目的在于发挥教化功能,追求“善”,而“善”往往就是指作品的政治道德感化作用,并把它作为审美取舍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标准。而将合乎“道”作为善的标志,不断强化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化传统,使我国的文学始终未能走出政治道德的附庸的阴影。
2、革命现实主义的道德化过程
到了现代,道德文学以新的面目依然主宰着文学的命运,特别是与现实主义创作的融合,使道德文学走到了极点。现实主义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被引进中国,最初它同其他文学创作方法一样,作为文学创作方法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并无特殊的位置,从陈独秀提出“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到文学研究会标举“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初引进,它在革除迷信,揭示真实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张炜小说创作的变化


1、从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向人的心灵的揭示

如果说抱朴的形象是中国传统精神人格反叛的象征,体现了一种生命意义的“升华”,而含章是宗法家族制度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气运的最屈辱化身,那么,见素便是疯狂的家族复仇心理最极端的证明。或许,在这方面,赵多多等人比见素走得更远。但是,作为传统的狭隘农民意识和偏执复仇心理的人格代表,见素和赵多多完全是等价的。赵多多的死固然是咎由自取,见素的身患绝症也体现了命运的公正。对他们生命结局的处理,仅仅只是一种出于因果报应而作的宿命安排。见素在末日将临的“最后审判”之际,仍然死死地纠结着母亲的死情,这很难使人相信疯狂的血仇意念会因肉体的死亡而同时泯灭。他们都是家族历史恩怨在现代自觉担负者。因此,一有机会,他们就会狠狠地扼住对方的咽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一种何等可怕的生命信念。但正是这种信念,支配了《古船》中许多人的行动。......................


二、张炜小说创作的变化...........................................4
1、从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向人的心灵揭示...................4
2、从道德化的感情转向人的感情.............................5
三、《古船》人物的“人的文学”价值.......................8
1、人物人性的复杂性..................................................8
2、“原罪”和“赎罪”:隋抱朴的心灵挣扎.................10
3、其他人物的人的价值.............................................16
四、《古船》的人性反思...........................................18
1、用人类的眼光对农民苦难的反思............................18
2、对人性“恶”的反思.............................................19
......................................................

结束语
《古船》花费了张炜四年的心血,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记录,洼狸镇浓缩了中国城乡四十年的变故,政治博杀的血腥与无情,家族间的恩怨浮沉,人与人的争斗较量,出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多幕剧。张炜在《古船》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独具异彩的人物形象,为我国文学的进一步多样化作出了新的贡献,这是他勇敢地冲破一些习久为常的模式的束缚,有胆有识地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试图倒溯历史,从中寻找民族心态的渊源,他试图以新的眼光来审度人与人无穷无尽的战争。尤其是他不仅完成了他自己创作的超越,而且也预示着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始了从道德文学向人的文学的转化,标示着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回归,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由于社会条件和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的制约,明火执仗的复仇欲和杀人欲己不可能得逞,但是,这种积淀在人们意识深处的“恶”的劣根性却很难完全消失。因为它毕竟是小生产者特别是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历史产物,长期以来已成为他们最典型的精神特征和人格因素。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个邪恶的幽灵还会不会重返洼狸镇,甚至在一个更广大的范围内徘徊?对于这一点,至少作者是清醒的:如果说地下河的发现具有某种鼓舞人心的象征意义,那么,“铅筒”事件的发生则带有更大的威胁暗示。并且,由于这个暗示的过于明显,前者所带来的快感竟很快又变成了一种欺骗。隋家的最后一个浪漫人物隋不召逢人便说“铅筒”的危害,但如果真的有那家人家出了一个怪胎,那又怎么办呢?仅从这一点面言,《古船》也是意味深长的。
 

参考文献
1.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张炜:《远行之嘱》,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
3.殷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理论鉴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
6.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7.萧是父:沙集,,巴蜀书社,1999年”月。
8.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n月。
9.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3月。
1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11.陈美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
12.林建法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年7月。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