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年间黑龙江区域汉族生活民俗

发布时间:2013-10-23 17:47:00 论文编辑:jingju

一、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简况


(一)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的黑龙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清初,从康熙朝开始在黑龙江地区置将军、副都统。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开始进行东三省官制改革。奉天、吉林、黑龙江分建三省,各建行省公署,即以公署代替三将军衙门,省署之下又设立道、府、州、县等。光绪三十三年改行省,置巡抚,添设道、府、厅、州、县,裁撤副都统。民国建元,黑龙江巡抚改为都督。民国二年,设民政长。三年,改巡按使。五年,改省长,均称省公署。此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需要,黑龙江省行政建制的变化频繁。
    从甲午战争开始,各国资本流入东北地区,竞相在东北三省投资建厂,因此,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相继传入,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受到机器生产的冲击,纷纷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逐步向近代企业转化。同时,在清末新政的倡导下,东北三省举办实业,奖励工商,客观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20世纪初,黑龙江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清末,近代报刊业逐步兴起,传播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新式学堂在东北三省纷纷建立,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入传统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并且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留学教育逐渐兴起,并开始走上有序的轨道。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任本省学务,比年教育进步,师徒萃萃,实为派遣留学生之效”。充实了本省的师资力量,也输送了大量从事行政事务的专门人才。而且,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新知识逐步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
(二)汉族人口的增长
    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区域,虽然早在十一世纪末就有汉族移民迁徙到黑龙江地区,但是,在黑龙江地区,汉族人口的数量并不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朝后期。在清朝多次发布招民开垦和移民实边的命令之后,黑龙江地区的汉族人口才显著增加。以呼兰地区为例,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呼兰地区人口4, 420人,其中汉族人口只有1, 711人,约占该地区人口38. 7%;到宣统元年(1909年)时,呼兰地区人口增至673, 370人,其中汉族人口665, 336人,占该地区人口的98. 9%,汉族人口总数在这159年间增长近四十倍。....................................
.................................


二、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简析


    清末民初的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展现了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的轨迹。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既有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加之与北方游牧文化和土著文化相结合,是多种文化共同影响的产物,集合了诸文化的精华。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再现了当时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的历史原貌,使人们了解该地区社会进步的轨迹,既体现了地域的特点,又具有移民的特色。在此,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对黑龙江地区汉族的生活民俗作一简述和分析。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一下生活民俗的相关理论。


(一)生活民俗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民俗,民俗是“继承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民俗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民俗,有必要对民俗进行分类。居住、服饰、饮食、交通,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民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在本文的基本史料《中国地方志民俗
资料汇编》中,生活民俗的主要内容也是指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那么,我们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民俗放在一起,合称为生活民俗,它是民俗中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为活跃的事象,也是可感知的、有形的、实在的文化传承。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社会的变迁,也许民俗事象本身会发生改变,但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传统的良风美俗,历经数代,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我们至今仍然沿袭和传承的生活民俗。同时,一些陈风陋俗,由于受到社会习惯势力和顽固势力的影响,依然苟延残喘,因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学会鉴别,对不良习俗予以摒弃。..............................
...................................


三、汉族生活民俗的特征、作用以及传承和变迁的背景...............31
  (一)生活民俗的特征.................................................................31
1、鲜明的地域特色....................................................................32
2、季节性差异明显..................................................................33
3、等级性表现显著................................................................34
4、极强大的包容性................................................................35
5、多元并存的特点...................................................................36
6、变迁的不平衡性..................................................................36
  (二)生活民俗的作用.............................................................37
1、促进经济发展....................................................................37
2、是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组成部分.............,......................38
3、丰富了人们的生活...............................................................38
4、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39
  (三)生活民俗传承和变迁的背景............................................39
1、帝国主义势力渗透................................................................39
2、清末实行新政...................................................................41
3、汉族移民的影响................................................................42
4、经济的迅谏发展..............................................................42
...................................................................................

结语
  从清军入关以后到清朝中期,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构成比较单一,主要是土著居民和八旗驻防军,各少数民族是黑龙江地区的主体民族,其生活方式也主要以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为主,当时汉族人口数量非常少。随着清朝后期实行的招民开垦和移民实边政策,关内各省的贫苦农民如潮水般大批涌入,使得传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汉族生活民俗。清末民初,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古老的东方文明不断遭受西方文明的碰撞,社会生活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剧烈影响,不断改变着面貌,再加上中东铁路的修建、日俄战争后实行的开埠通商,充当了黑龙江地区社会变革不自觉的工具。于是,黑龙江地区开始跨出封闭的世界,向近代艰难地迈进,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以其特殊的形式和性质,为清末民初的历史舞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再现了当时黑龙江地区汉族的生活面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可以使我们鉴别良风美俗和陈风陋俗,有益于移风易俗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建立。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鲜明的地域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北方的区域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造就了朴素、简约的生活民俗,使黑龙江地区汉族生活民俗的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独特之处。
    第二,季节性差异明显。黑龙江地区,寒冷多风,四季的差异显著,寒暑变化剧烈,在人们生活民俗上表现突出。
    第三,等级性表现显著。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方面都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贫富差距十分明显,汉族生活民俗体现着等级性的特征,表现尤为突出。
    第四,极强大的包容性。包容和学习各族不同的生活民俗,并对其加以吸收,为我所用。

第五,多元并存的特点。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生活民俗多元化的表现日益突出,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第六,变迁的不平衡性。生活民俗的四个方面,衣、食、住、行的变迁速度和程度不同,而且人们的生活民俗在变迁的速度和程度上,城乡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大达图书社刊行,民国24年(1935年)。
3、《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4,《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
5,《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6,[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7,[清]方式济:《龙江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8,[清]杨宾:《柳边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9,[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恢,南清河王氏铸版,王锡棋编,上海著易堂印行。
10,〔清〕桐城方拱乾:《绝域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帆,南清河王氏铸版,王锡棋编,上海著易堂印行。
11、徐坷:《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
12、魏声和:《鸡林旧闻录》,民国二年版,古东印刷社代印。
13、严兆霖等纂修:《望奎县志》,民国八年(1919年),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
14、孙蓉图等纂修:《媛挥县志》,民国九年(1920年), 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
15、常荫廷等纂修:《绥化县志》,民国九年(1920年),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