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史民族性缺失问题思考

发布时间:2013-09-30 16:20:52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实践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历来注重修史,但中国古人的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学观念不尽相同。先秦时代,中国人将历史、哲学、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近代。文学史的生成是近代才有的概念,而近代中国文学史观念的形成更是西方影响的产物。


一、文学史的写作历史
要说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literary histroy)产生的确切年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习惯上,人们一般把泰纳的《英国文学史》作为第一个成型的文学史。作为一种批评实践,泰纳的《英国文学史》关注的是文学的历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外部研究。泰纳这种关于文学史的意见,在19世纪下半期到 20 世纪上半期这段时间里,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写作中不可逾越省略的话题。
到了 1890 年的日本,距离明治维新已经二十多年后,由高津蚯锹三郎、三上参次合作编写的《日本文学史》出版,使得“文学史”这种来自欧洲的新著作体裁,像台风一样在日本登陆。此后中国的一些大学仿效日本大学的建制,开始开设文学史课程。
由于有了文学史的课程设置,也就产生了对课本的需求。在中国,写出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的是林传甲,1904 年他为中国文学史课编出第一册七万字的课本《中国文学史》,此后黄人页写出了配合东吴大学教学的《中国文学史》,自此,写作中国自己的文学史成了热门。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历史
虽然早在 1904 年中国已经出现了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却是建国以后的事情。由于地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传承等的,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学不论是风格还是范式都存在很大差别,还由于不少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文学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承传播,这必然就造成各民族“文学历史”的极大不同,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带来很多困难。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创作,由此极大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建设。
1955年 5 月,中国作家协会邀集彝、侗、东乡、维吾尔、蒙、满、苗、朝鲜等八个兄弟民族的 11 位作家和两位熟悉兄弟民族文学的汉族作家到北京座谈兄弟民族文学工作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座谈会可以看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前奏。................................
........................................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民族性的缺失


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回顾其编纂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少数民族文学史,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上远没有达到主流文学史书写的成熟程度。尤其是 60 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写作更可以看作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形式主导下的政府官方学术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革”等历史原因,60 年代虽然出现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高潮,但相关的写作成果,大多在八十年代才得以出版。而统观这些相继面世的文学史,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民族性的缺失问题。


一、“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特点与民族性的缺失
195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座谈会,正式提出编写各个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目标。据座谈会“纪要”说:“目前社会上迫切需要编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的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因此,编写各个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况就成为这一目标的准备工作。“纪要”指出:编写民族文学史“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要强调劳动人民的创作,强调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会议确定的编写原则是:一、观点正确;二、叙述准确;三、重点突出;四、通俗易懂。编写多民族文学史的任务由中共中央提出和布置,无疑使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具有了重大的政治意义:通过将民族文学纳入统一的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和思想(正确观点)轨道,使得民族文学成为国家意识的特定表达。显然,文学研究被赋予了服务于政治宣传的重要任务,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也因此与当时的思想价值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而又牢不可破的关联。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呈现出以下特点:
1、“厚今薄古”文学史观的在编写中表现明显。少数民族文学往往与其本民族的古代文学,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而不像汉族那样,有一个“五四”文学革命,猛烈地批判旧文学,采用新的白话文的形式来取代文言的旧形式。而且,有的少数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便只有口头文学流传。在大量现存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中,表现的往往是传统习俗、宗教等。在这些作品里,看不到“民主”、“科学”之类的观念,更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观念。因此编写者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抬高现代作家、作品的地位和价值,贬低古代作品的态度。................................
..................................


第三章 少数民族文学史民族性缺失的多重原因...........................21
一、现代意义上文学史观念的影响................................................21
二、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22
三、强势汉语话语霸权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轻视与抑.........................24
四、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实际困难............................................25
五、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造成的障碍..................................................26
六、少数民族文学史家队伍新老更替相对缓慢对编写造成的影响......27
第四章 民族性的构建与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纂..................28
一、民族性的认同与建构...............................................28
(一)民族性的认同..................................................28
(二)民族性的建构...............................................29
(三)民族性认同与建构的辩证统一........................30
二、民族性与文学创作..............................................32
(一)作家民族性的认同与建构................................32
(二)作家民族文化身份通过文本

对读者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强化作用........................34
三、民族性与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35
(一)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35
(二)促成与主流话语的和谐共生....................36
(三)开放的意义结构.......................................36
..................................................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平等和团结政策的引导下,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迅速,也极大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可以说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创建性工作,不仅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盛事,也为中华民族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纂实践,我们看到,编写工作不可避免带有特定年代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史民族性缺失问题比较普遍。探究其原因,必须承认: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遭遇不同,其文化心理、民俗特征也各有差异。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难度,再加上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现代意义上文学史观的影响、少数民族语言本身造成的障碍、强势汉语话语霸权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轻视和抑制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家队伍新老更替相对缓慢对文学史编写造成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远比汉族文学史的编写困难的多,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民族性缺失不言而喻。正是找到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民族性缺失的诸多原因,我们才更加认识到民族性的建构之与少数民族文学史乃至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毕竟,每个民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毕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的多民族文学的结合体,其内部的分散和每一个个体民族的文化系统和文学传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加之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各个少数民族文学都处在相对的弱势地位,这给整合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笔者以为,这并不足以影响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局部走向整合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年
2、《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斯大林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年
4、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6、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年
7、周星:《民族学新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
8、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年
9、《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10、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