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
早在1845年,英国医生罗伯特·多恩(RobertDunn)就报告了这样一个案例:他的一位健忘症患者能够学会做衣服,却回忆不起来她学过做衣服这件事。科萨考夫(5.Korsakoff,1889)在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调查之后指出,尽管病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保存着有关印象的痕迹,但是这些痕迹始终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过程,至少在无意识的智力活动中是这样的。
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中,上述现象重新激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研究热情。他们设计了多种实验任务对健忘症病人进行实验观察。如Seoville和Milner(1957)在对他们的一个27岁的病人H.M.(此人由于患有癫痛病而施行了部分脑切除手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之后发现:H.M.能够获得诸如追踪旋转和镜画之类的运动技巧,尽管他没有外显地记起他曾经学习过这种技巧。后来,心理学家们发现,健忘症病人不仅在运动技能的获得上接近正常人,在其他的一些实验任务上也表现出了接近常人的记忆能力,这些任务主要是词汇判断(lexicaldeeision)、单词确认(wordidentifieation)、词根或残词补全(wordstem。:fragmentcompletion)、偏好判断等。如,在词根补全任务中,主试给被试一个先前所学词汇的词根,让被试把它填成一个单词,被试表现出了用先前所学单词而不是其他单词来补全词根的倾向。这种先前的学习任务对后来操作行为的易化作用被心理学家C.C.Cofer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我国学者朱澄认为启动效应是“先前完成某一任务对后来完成同样任务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陈永明从语义加工的角度将启动效应定义为“由于对一个词的加工而使系统为加工下一个语义上有关的词进入准备和启动的状态”。由于启动效应的存在,健忘症病人的记忆产生了实验性分离。P.Graf和D.L.Schacter分别将他们称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定义众说不一,我们采用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权威杨治良对其所作的描述: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
(2)从研究模式上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这也是一类测量方法,即间接测验。在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相分离的两种测量结果;(4)从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内隐记忆是通过间接测量和推理得出的,是一种假设的记忆系统的名称。.............................
...................................
二、实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实验材料为64套8级残图,其中32套为学习项(旧项目),32套为干扰项(新项目)。另选择4套残图作为练习项目。图片的确定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劝在Snodgrass设计的260张标准图片中,根据熟悉性这一维度选取图片,在熟悉性分数小于2分的图片中选取40幅作为不熟悉图片,在熟悉性分数大于4分的图片中选取40幅作为熟悉图片。(2)对图片进行残化。根据snodgrass的残化标准在APple电脑上对每幅图片进行8级残化,共得到80套640幅图片。(3)确定每套图片能够最早辨认的等级。用三年级学生作被试对残图进行前测,对每套图片先出示一级残图请被试辨认,若不能辨认便出示二级残图,以此类推,直至被试能够加以辨认,这一等级的残图便是被试能够最早辨认的等级。(4)确定复杂性分数。在snodgrass的260张标准图片中找出每套图片的复杂性分数。(5)匹配图片。根据能够最早辨认的等级、复杂性分数,对熟悉性图片和非熟悉性图片加以匹配,匹配出32套熟悉的图片,犯套非熟悉的图片。(6)随机将熟悉性图片分为两组,一组为学习项(旧项目),另一组为干扰项(新项目),同样,将非熟悉性图片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学习项(旧项目),另一组为干扰项(新项目),两组成为学习项和干扰项的机会均等。另选择4套图片作为练习项目。
2、被试:潍坊市某实验小学的二、四年级各随机选取24名学生,共48名被试。
3、实验设计:采用2x2实验设计。(1)A因素为年龄,分为两组,一组为二年级,另一组为四年级;(2)B因素为材料类型,一组为熟悉的图片,另一组为不熟悉的图片。A因素和B因素均为组间变量。
4、实验程序:实验在一间安静的房间内进行,分学习和测验两阶段。学习阶段: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出示一幅图片后,请你尽快辨别出它是什么,然后说出它的名字。”对于每幅图片,先出示第一级残图,时间为3秒,若被试辨认不出来,出示第二级残图,依次类推,直至被试正确报告出图片的名字,主试记下其等级分数。之后,主试出示第八级残图,并大声告诉被试图片的名字。........................
..........................
问题的提出...............1
实验一.......................14
实验二.......................17
讨论..................................20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获得以下结论:
1、知觉内隐记忆不存在年龄差异;材料形象的熟悉性对内隐记忆发展无显著影响,而对外显记忆发展有显著影响;
2、概念的(类的)典型性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性范例的启动效应存在年龄差异;典型范例和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上述结果的另一种解释是知识结构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至少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考虑,即按逻辑规则组织和按内容特征组织的知识的发展。对于前者,Perruchat等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们用皮亚杰的包含测验将被试区分为通过包含测验组和未通过包含测验组,然后以范例生成任务测量被试在新旧项目上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通过和未通过包含测验的被试在起动效应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表明逻辑规则在类的知识组织中不起任何作用。对于后者,可以认为类的外延从年幼儿童到年长儿童发生了变化。
由于年幼儿童概念的外延小于年长的儿童,因此非典型范例对年长儿童来讲虽然是非典型的,但却仍然在他们所掌握的某类概念的成员之列;而对年幼儿童来讲却不包含在他们所掌握的概念成员之列。因此实验二中即使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某些非典型范例,类的名称仍不能激活这些范例。
范例生成任务本身带有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实验中对于每一个类的名称只允许生成一个范例,无论对二年级还是对四年级的被试来讲,都使他们生成非典型范例的机会减少到很小,而与两个年级的被试所实际掌握的类的内涵及外延几乎没有关系,从而使它带有较大的人为性和强制性。未来的研究应该设计出更切近现实生活的实验任务,以使研究的结论更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永芳:儿童记忆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心理科学,2000.1,92-96.
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1998.4,319-324。
3.郭春彦,朱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心理科学,2000.2,219-223。
4.杨治良等编著:《记忆心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5.王致,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
6.王致等著:《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
7.Drummey.A http://www.1daixie.com/sslwdx/ .&Neweombe,N.(1995).Rememberingversusknow-ingthepast:Children’sexPlieitandimplieitmemoriesforpietures.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ehology,59,549-565.
8.Hayes.B.K.,&Hennessy,R.(1996).Thenatureanddevelopmentofnonverbalimplieitmemory,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eholy,63,22-43.
9.Jaeoby,L.L.,&Dallas,M.(1981).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uto-biograPhiealmemoryandpereeptuallearning.JournalofExperimental
Psyehology:General,3,306-340,
10.Komatsu,5.Naito,M.,&F、ike,T.(1996).Age-relatedandintel-Ligenee-relateddiffereneesinimPlieitmemory:effeetsofgeneration
Onaword-fragmenteompletiontest.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ehology,62,15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