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硕士论文参考范文:探究中国电影之情人节时期的电影

发布时间:2013-05-15 16:52:37 论文编辑:wsy
第一章 情人节电影文本分析 
    
第一节 情人节电影与爱情类型片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我国电影工业就已基本完备,电影类型化比较突出,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爱情类型电影。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战火、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斗争,直至文革前后,电影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宣传工具,爱情题材也只有与革命战争、国家经济建设相联系,形成“以革命事业的胜利与个人情感的完满实现着情感话语和革命话语的缝合”。文革结束后,爱情才又在电影中出现,代表作有《被爱遗忘的角落》和《庐山恋》,前者是以表现社会对人情感的压制禁锢达到对过去历史的控诉的目的,后者则以清新亮丽之风景展示了美好生活的到来,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商业爱情片的代表作品。
      改革开放背景下,许多产业进行改革,电影产业则因为其与政治的关系而发展迟缓。1994 年,为了振兴民族电影,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出了引进外国优秀大片的建议,并获得批准。同年,十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开始在内地电影市场放映。这些优秀影片带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爱情类型片虽然占一小部分,但其精美的画面和浪漫的音乐对当时国人产生强烈的视听和心灵冲击。而与此同时,国内以娄烨、王小帅、李欣、管虎等为首的新生代导演则对爱情进行了“个人化”的书写。这些电影充满着新生代导演对爱情的追问、反思,显示着思辨、怀疑的特质。直到 1998 年,张扬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才终于达成了商业与艺术的和解。该片以一对恋人相恋、见父母、结婚为线索,穿插了四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导演对爱情的一些思考。王学兵、徐静蕾、濮存昕等明星的加盟,以及生活化的故事使得这部电影获得了市场票房以及观众口碑的双赢。但几部零星的电影并不能完全引起广大电影人对商业电影的重视。
       可以说,爱情类型片是在情人节档期的作用下真正成型的。笔者根据情人节档期近十年来的发展,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998 年-2002 年,是情人节档期的试探期,每年一部的“情人节电影”还未形成足够的票房号召力和市场口碑,与观众观影的互动还不明显,因此这时期情人节还未形成情人节档期;2003 年-2006 年,是情人节档期的尝试期,这时期情人节档期的特点是:情人节电影由一部到多部,电影人发行方逐渐认识到情人节档期的巨大票房潜力,电影放映市场化明显,“情人节电影”发展为情人节档期;2007 年至今,是情人节档期的成熟发展期,在经过 2005 年六部电影同挤情人节档期并造成观众、票房严重分流的情况下,2006 年档期低迷,只有两部偏文艺气质的电影(《阿司匹林》和《芳香之旅》)上映。经过这两年市场调节,情人节档期运作更加成熟。尤其是 2007 年《爱情呼叫转移》的出现,标志着内地电影娱乐化、喜剧化风格的成型,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市场化、娱乐化的特色明显。
      一、试探期
      在 1998 年成功制作了“情人节电影”事件后,1999 年,北京效仿此种档期的宣传,在 98 年的情人节夜推出了香港导演许鞍华的《半生缘》,电影发行方因此筹办了“情人节看《半生缘》,万支玫瑰送观众”的活动。当晚,导演许鞍华带着吴倩莲、吴辰君、葛优、黎明等演员,莅临北京的五家影院现场,电影票房成绩显著。这部电影算是情人节档期在内地影院上映的第一部华语电影,也是第一部华语爱情电影。接下来的一年,《说好不分手》以当红明星许晴、濮存昕、陶虹为话题,以当红音乐人郭峰加盟为看点,吸引观众在情人节观看这部影片。从当下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婚外恋题材与情人节氛围并不相符,故事进展缓慢、故事冲突不明显、人物性格不突出,可以说,影片质量一般,只是因为档期运作的成功,也成为当年国产票房前十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比较稀缺,所以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需求比较高涨,这就促成了《说好不分手》票房的成功。可以说在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不管电影题材是否与情人节欢乐的节日氛围相同,不管故事情节是否与纯正的爱情故事有关,只要加大宣传、制造话题,就比较容易获得观众的关注,继而收获电影票房。《说好不分手》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
      2000 年,一部号称专为情人节档期量身定做,自称第一部“情人节电影”的《谁的谁心疼》上映。虽然故事以男女主人公从矛盾对立走向互生情愫,阐释了爱情的主题,但这部电影在质量、内容上都乏善可陈。随后两年,内地的两部在情人节播放的电影被淹没在电影市场里。由以上事例可见,情人节档期之初,票房的成功是基于节日的商业营销,与电影本身的关联反倒不如与前者的重要。因此情人节档期之初的几部电影,无论在故事内容、风格、影响上都与情人节这一特殊的节日氛围不相适应。《半生缘》可以说是情人节档期,在我国内地上映的第一部华语爱情片。这部电影改编自 20 世纪 30 年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半生缘》,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却因为社会、家庭的原因而不能在一起,造成了半生的遗憾。影片以冷暗色调为主,故事空间也以狭窄胡同、房间为主,与故事情节辉映,凸显了社会的黑暗和爱情的暗淡无光。即使是 2002 年获得国产票房前十的影片《说好不分手》,其成功也多是影片质量之外的原因。虽在情人节档期上映,讲述的却是“婚姻”的题材;即使影片中有对爱情甜蜜的回顾,但“现在时”却是离婚;虽属于爱情故事范畴,但涉及的主题却是“婚外情”。在情人节夜,坐在屏幕前,满怀着浪漫、温馨、甜蜜的情侣们看到这些内容,会有什么感觉?当然,《说好不分手》的票房成绩也只是个案,但此后号称专为情人节拍摄的、在情人节档期上映的几部影片均毫无悬念的被淹没在电影市场里。
二、尝试期
2002 年电影《英雄》,是我国电影按照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模式的第一部影片,它的出现和成功是中国电影产业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其营销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我国市场营销的序幕。2003 年 6 月,为加强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的自由贸易的合作,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协议。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就电影投资、港片引进等方面,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达成合作的意向。香港影片今后进入内地发行不再受境外进口影片比例的限制;香港影片今后进入内地发行只要由中影集团引进,通过电影审查就可以获得在内地发行的公映许可证。在协议的促进下,内地电影人可以学习和借鉴香港成熟的投资、制作及类型化经验,不断增强内地电影在本土和国际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内地巨大的投资产业和广阔的电影市场为香港电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合拍片也逐渐成为华语电影最主要的形式。
        借着《英雄》成功的营销案例,2003 年,打着“情人节电影”旗号的影片——《周渔的火车》高调上映,在媒体“巩俐激情戏”、“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故事”宣传的推波助澜下,电影收获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看来,情人节档期完全是一个可以市场操作的档期,《周渔的火车》票房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周渔的火车》的成功推动下,2004 年的情人节档期,有两部较有竞争力的电影同时上映。国产电影《恋爱中的宝贝》上映后,观众带着想要体验影片所宣传的“被当街击倒的爱情”的想法走进电影院,北京当天票房就有 130 万元人民币,开创了情人节影片票房的最新纪录。以王菲、黎明主演的浪漫爱情电影《大城小事》宣传比较低调,但整体上达到了主创者期望的温馨、感人的生活化的爱情故事的要求。在此档期中,《恋爱中的宝贝》虽获得了高票房,却也因为题材、故事广受观众质疑。从而引发人们对情人节档期故事内容与市场营销的思考。在《恋爱中的宝贝》票房收益的刺激下, 2005 年的情人节档期更加热闹。即使在徐静蕾拍摄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退出此档期之后,依然有五部华语电影上映。电影市场票房依然被严重分流。在这五部电影中,电影票房成绩并不理想。经过此次的失败,电影制作者、发行方、放映方终能够冷静下来,在关注档期带给影片巨大票房收益的同时,也能够客观的认识档期对电影质量的优胜劣汰的选择、淘汰作用。经过 2005年市场的惨痛的教训,2006 年情人节期间市场较为低迷,只有两部小制作的文艺片上映。但是,在一些小众、文艺气息浓厚的导演以加大宣传、制造话题吸引观众注意以赢得票房的同时,也有许多导演自觉进行爱情片类型化的探索。如《情人结》、《鸳鸯·蝴蝶》、《一见钟情》、《游龙戏凤》、《爱得起》、《我愿意》等等,这些影片中自觉遵循爱情类型程式,精美的影像、具有号召力的明星演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以及诸如咖啡厅、游乐场、商贸城、白领办公室等现代化城市标识镶嵌其中,共同营造这一个爱情美梦。
    
第二节 浪漫爱情电影分析 ....................................................................................18-20 
    第三节 爱情与喜剧的结合 ....................................................................................20-26 
第二章 情人节电影中的都市与人 ....................................................................................26-34 
    第一节 都市空间 ....................................................................................26-29 
    第二节 都市人 ....................................................................................29-32 
    第三节 影像与都市的裂痕 ....................................................................................32-34 
第三章 情人节档期营销策略研究 ....................................................................................34-40 
    第一节 情人节档期营销现状 ....................................................................................34-35 
    第二节 营销对电影文本的影响 ....................................................................................35-40 
    
结语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对档期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情人节档期已成为继贺岁档和暑假档之后,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的档期,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这十多年中,有停滞也有突破,从最初一年一部影片到当下几年多部影片,从最初类型单一到当下类型多样,从最初的单一的营销模式到当下的多种营销模式,情人节档期电影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电影类型化的逐渐成熟、对当下都市文化及都市人状态的呈现以及电影营销的一次次成功案例,都为其他档期以及中国电影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然,情人节档期电影依然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弱点,但我们相信它定会克服。当下,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强力冲击、国内其他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情人节档期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有限,这需要其他档期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挖掘自身的优势,使之同贺岁档、暑假档一起,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桂青山.电影创作类型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4]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贾磊磊.影视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7]田卉群.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之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8]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张燕,谭政.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0]夏卫国.电影票房营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