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代写:东方管理理论中知识管理的企业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1-08-01 13:25:37 论文编辑:EI/SCI论文发表

硕士论文代写

知识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即将到来的全新阶段。知识的商品化生产方式,改变了管理的基础,对管理的理念、原理、组织、方法提出严峻而现实的挑战。第一代写网代写
一、 东方管理理论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萌芽,知识产业形成,为管理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过程,由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物质生产过程转向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及其过程.社会经济的中心逐步转移到知识价值的生产及其实现。
在知识产业里,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对知识过程的管理,是对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知识交换、知识消费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并建立与其相应的价值实现与价值分配机制,而其中的关键是管理知识的生产与交换。
当今应运而生的知识管理形成现代管理学的前沿发展,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经济组织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获取、信息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交换、内部知识共享、组织知识进步等进行管理,发挥组织成员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学习型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的观点反映了西方管理学的探索和进展。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特色,正处于形成发展中的中国管理学原理应对此实际上也正在对此作出积极反应。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东方管理文化,既是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开阔理论研究视野的方法,更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东方管理理论与知识企业的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l、东方管理理念是知识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知识型企业,以人的知识为主要投人要素,以知识活动为主要生产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就是知识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组织中,个人、知识、组织三者密不可分,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智慧的发挥(个人智慧和组织智总两层次),物的条件约束对生产过程的影响作用大大降低。管理工作不再必须拘泥于物的工艺过程决定的节奏、秩序,管理工作的中心和最大量精力实际上是对人的管理。它以促进个人知识的学习运用、促进创造力的发挥为关键,是培养人、培养个性的管理。
在一定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管理只有在知识组织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在此,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是利润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力t知识不可能不产生力t”.东方管理理论的人本思想更彻底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它与西方管理思想中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标、把管理对象的人作为手段的“人本管理”有着根本的差别。东方人本管理思想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全面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相一致,与知识企业的发展特征—通过知识活动、知识进步在人本身的发展中谋求经济进步和经济利益相一致,它克服了过分关注追求人均的狭隘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的联合生产,知识的联合是知识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基础。在知识的联合中,最根本的是掌握知识的人的联合,是活的能动的知识的联合。西方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很好地实现了资本的联合生产问题,使资本的联合生产取得了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并将其他要素组织起来投入生产。然而面对新的历史时代,知识联合成为生产的第一要求。这就引起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以资本联合为中心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理论及实践,难以继续作为实现知识联合的有效手段。即使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要素的联合也是通过人的联合而实现,当时合伙制和两合公司的广泛存在即证明了此点。
在走向新经济时代的时候,知识联合的生产体系,依赖于新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理论.知识产权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制度,但并不完善,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利益配问题远未解决。共同远景、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等概念的出现及其逐渐占据西方管理学的主流地位,反映当代经济中正在发生着的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也反映了基于分析方法的西方管理学开始向综合观念转变。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知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特殊规律,决定了知识管理难以采用工业生产体系中的管理原则,也难以制订出基于工艺过程要求的具体详尽的管理规章去保证知识工作的质量。
知识活动的特质,要求共同的目标、系统的思考与组织成员的进取心。保证这些条件的具备,需要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知识组织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没有严格固定的角色区别,每个人作为知识网络组织中的一个结点,都可能作为管理者职能的承担者,又作为被管理者职能的承担者.从而独立于被管理者之外的管理者的角色变得不再必不可少,而管理职能则是提供服务和合理沟通,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知识分享。组织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成员间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实现“无管理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上述基本要求,与东方管理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对于面临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和知识经济挑战的中国企业来说,发掘东方管理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经济特点,在实践中进行管理创新,是谋求竞争优势的途径。
2、知识企业是东方管理理论获得新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工业文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生产体系,要求工艺过程的严格次序、生产过程的严格数盆关系、时空关系的精确性等等,这些决定了生产中人、财、物在数量上的合理搭配必不可少.管理实践和理论都必须反映这个基础,服务于这个基础。分工的发展、管理活动的专业化、管理职能的分解,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发展,都是对这一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反映。在这一历史时期,西方的崛起和领先地位的确立,东方的衰落和追赶,伴随着西方管理理论的主导地位和东方对西方管理理论的…。.跟踪、引进、学习并用以指导东方民族的管理实践。
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的观念和大多数文献中,管理学就是指西方工业社会的产物,没有管理学的东方与西方之别。虽然蕴涵在悠久灿烂的东方文化之中的东方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尽管文化的继承性使东方管理文化不可能不对东方民族的经济管理产生实际的影响,但是,由于未能与时代特征很好地结合起来,缺乏社会经济基础,因而具有东方特色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长期难有大的发展。这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千年之交的今天,工业文明的充分发展孕育的知识经济时代端倪初现,现代知识产业的初步形成和知识企业的大量出现,改变着人类经济的基础。
知识企业从事知识创新的经济活动,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知识联合的必要性、知识作为经济品的特殊性、经济的日益知识化等等新趋势,都改变了西方管理理论所依赖的工业经济基础,促使西方管理学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以适应管理实践的发展。在知识产业里,共同理想、通力合作、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取得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无一不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智慧密切相关。合同的不完全性及不完美的经济分配制度会对知识联合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现代知识经济基础,要求有新管理理论来满足和保障知识联合生产。
东方管理理论倡导的“以人为本”,保证管理的中心和根本放在“人”这一最能动的知识生产要素上,“以德为先”进一步促进实现能动知识的有效联合。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综合管理思想、重视人的“志同道合”、在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下培育事业、发展能力,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识之士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这已经为无数事例所证明。东方管理思想的“仁”、“德”观念和集体主义产生的现实经济影响,也为许多事实证明。东方管理思想的“仁”、“德”观念和集体主义产生的现实经济影响,也为许多事实证明。
现代知识产业的创新本质决定知识工作者首先是为事业而工作,在共同创新、共同事业中谋求自身价值实现,组织成员都是积极的管理者。主动的管理行为不再为特定成员所独占,而是知识网络组织成员的普遍行为,成员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化组织取代了以严格分工和和层级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组织。现代知识企业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直接从事知识的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二是由传统工业企业转型而来的,它们集中于开发和营销等知识创新职能三是以知识创新作为组织性要素,动员资本、劳动等其它要素投人生产的创业型或风险型企业四是传统知识服务组织融人知识生产与交换的经济活动中而产生的知识企业。它们的大量出现,标志知识经济的萌芽和进一步发展,也为东方管理获得新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
二、 东方管理理论是中国管理学的新发展
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期,是近代科学精神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最初,西方管理思想把管理对象的人看作“工具人”,科学管理提出“经济人”假设,而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又有行为科学的“社会人”假设,而当今西方管理学的前沿则提出了“知识人”概念。由此我们看出,作为管理学主流的西方管理学对人的认识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由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但是它始终未能超越“资本”或“物本”的框架。就连人力或者知识、科技对经济的重大作用也被“资本化”,变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
中国管理学的成长历程很短,是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引入开始的。追随西方使得中国管理学除了学习之外成就甚微,忽视了东方管理思想的发扬.基于文化的差异,源远流长的东方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分别沿两条独立的思想脉络发展起来,形成各自的体系。传统东方管理思想建立于中国封建农业经济基础上,具有明确的“农本”特征。由于资本主义扩张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解体之后,东方管理也渐趋销声匿迹,它的精华连同糟粕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现代商业社会所重视,但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德”可以这并不能湮没东方管理思想的智慧之光。
维系共同的远景,可以促进成员间、组织文化的继承性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实际内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促使管理者和被管上,在海外华裔社会里依然保留着东方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功能。完整、系统的“德”理的诸多传统。而且在中国国内(包括大观念,还有有助于消除非正式组织和正式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东方管组织的对立,有助于保持正式组织和非正理思想都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结合中潜移式组织的共同目标及协同性。默化地产生影响并得到发展。“人为为人”揭示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中国古代各类文献闪耀着东方管理智人们的一种行为和活动,“人为”是管理的慧的光芒。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多现实表现和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年来开拓性地研究东方管理思想,开拓了的利益或人的发展,“为人”是管理的目现代经济条件下东方管理研究的新事业,的、功能、作用。这说明了管理者和被管赋予东方管理思想新的生命,建立了东方理者的相对独立和统一。管理则从一般社管理理论。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是“以人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某些人的职业活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无为而治”。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管理活动与其他“以人为本”,是指以管理系统中的人活动一样是社会分工的具体差别,而非人为中心,以促进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全面们之间高低贵,贱之别。管理活动必须而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强调管理且只能以“为人”为目的,而非管理者可者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强调态意妄为的特权。
“人为”、“人人”不可分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上的重要作用。东方割,二者的结合要求管理过程中的双向沟人本精神超越了以追求利润为最重要目标通,它是管理民主思想的一种反映。“人为的管理理论,关注人的充分发展。东方管为人”还蕴涵有集体主义、团队思想,是理理论认为,人本身的发展或某种有益于组织统一的重要保证,它保障组织内各部人发展的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管理追求的门、各团体、所有成员行为的协同性,保首要目标,在特定条件下,效率和利润的障组织功能有效并维持高效率运行。
网络获得要服从于人的发展或某种和谐的社会型知识组织里,“人为为人”的管理本质体关系。进一步说,“以人为本”的含义就个现为组织成员普遍而具体的管理行为。人智慧的发挥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前提,把“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效率和利润作为谋求人的发展的手段而非东方管理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指的是一目的,通过效率实现发展。既是管理的目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管理对象的人各的,又是管理的宗旨,还是管理的手段。自处于有序而协调运作的状态,工作有秩“以德为先”,是东方管理理论的显著序、有效率、有质量、排除了管理者事必特征。这里把人的智慧的发挥和人的自觉躬亲的情况。在此状态下,组织内部的管性、主动性、合作精神结合起来。管理者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达到了最高效率,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对立,通过各自必须服从和者的职责是把握组织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遵守的统一规范—“德”而协调起来,从题,而不为琐碎之事劳神,也无越级管理而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目情况发生,是“无为”而“有大为”。东方标、严格责任和努力工作的基础。
它在一管理的“无为而治”思想有效地克服了知定程度上代替了详尽的制度规定,并补充识管理中创新性、探索性与目标指向性的了制度不可穷尽的行为规则。用现代经济矛盾。学的语言来说,“德”消除了市场中“不完东方管理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全合同”造成的交易成本,“德”有助于消化的提炼和发展,是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借除企业内的协调管理成本。共同的守“德”鉴和吸收,是对新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反还为组织中形成网络化关系,促进学习型映。东方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中国管理学的实践中发展的必然结果,预示中国管理学开始摆脱对西方管理学的精神依赖,寻找根植于其文化、经济、社会特征的独立发展道路。其重要价值在于:东方管理理论是东方管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结合,是东方管理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它不是传统东方管理思想的再发现和恢复,而是其精华的发扬,也是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借鉴。
三、 基于东方管理理念的知识管理原则
东方管理理念适合于知识组织的管理。“以人为本”使人本身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一致起来,“以德为先”可以为知识联合、知识创新提供一种“制度条件”,“人为为人”则是对知识组织本质的深刻揭示,并保证了知识组织的网络化结构,“无为而治”将有效地克服知识管理中创新性、探索性与目标指向性的矛盾。具体地说,面向知识管理的东方管理理念可以体现为以下原则:
l、道合的组织理念。组织目标是维系知识组织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组织的环境具有多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成员的主动性对管理起决定性作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人们组织起来,联合人们投人社会性活动,谋求生存与发展,它是知识组织目标的基础。我们中国人讲究“志同道合”,就是从根本上强调共同的理想、信念对于组织的重要意义。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属信这一信条。在当今企业管理实践中,也不乏实例。
2、动态的战略规划。知识组织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要求作为管理主线的企业战略必须及时对此作出反应。现代通讯网络实现了大范围内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专家系统则为系统地分析信息、制定对策提供有效支持。“未雨绸缪”,“运筹帷幅,决胜千里”,是中国传统战略家的基本成功经验。一般来说,战略的指导性和战略的稳定性密不可分,但是对于知识组织来说,依据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即时进行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的调整,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需要。东方管理主张顺应潮流,及时变革。“顺时者昌,逆时者亡”、“时势造英雄”,都说明敏捷的、动态的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对知识管理的重要。
3、求变的创祈精神.知识组织的基本功能或者根本特征,在于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体现其存在,体现其功能,实现其价值。为此,创业者行为方式有如下特点:追求、创新、培养人才、善于谋划、调查研究、恩威并重等.广为流传的民谚“一招先,走追天”反映了中国管理思想对创新的高度评价.“敢为天下先”正是许多人成就功名的关键因素。
4、人治的甘理柔性。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管理的刚性等级原则。西方管理学界的一个时嗯话题是柔性管理,其实质是强调管理手段、组织、方法的灵活性、普适性,这反映了知识管理的柔性特征.在东方管理传统中,所谓“人治”的做法,具有很大的普遍适应性和灵活反应性但是,现代管理学对待“人治”的一般态度是否定的、批评的。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人治”的批评是以任化的层级管理组织为对象的,其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往往脱离了生产过程,脱离了从被管理者那里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与被管理者形成了利益对抗。如果“人治”是建立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之上,而且“人治”又是将知识组织的创新与领导者个性、部下的能力等属性相组合,那么它就会避免上述矛盾.知识组织的网络化特征与“人治”的结合,则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求.
5、有效的组织沟通。尤其是最高领导者与员工的沟通。虽然知识组织有网络化的结构,但是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组织,必然有一个自然人来代表它来具体地执行各项职能。领导和员工经常、有效的沟通就必不可少。沟通还是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组成要素,是树立领导者威信的有效方法.所谓“和气生财”即为此义。和气,不仅指组织与环境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重视组织内部瀚二。.和谐的人际关系。创业者的合作精神、员工的融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消除分配上的不完美并保持组织高效率运行的重要条件。和气,体现为具体的行为,也体现为具体的工作安排、组织结构安排、利益分配。
6、统一的德义利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在利先”、“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等思想,都是东方管理的重要传统.德、义是维系社会经济主体正常交往的条件,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一个正常的生存的基本环境。它要求人们为杜会提供有用的服务,以此作为获得利益的方式,反对欺诈,反对垄断等不义之财。知识组织为社会提供的贡献反映为知识的价值,而由于知识的特性,知识交换过程以知识垄断力量为前提因此,知识需求者不应盗用,知识供给者不应索取恶意高价,这是知识市场主体的德、义。否则,德、义的丧失就是知识市场秩序的毁灭,也就意味着知识供求双方的利益损失。
7、权变的冲突管理.知识组织以成员个性的发挥和创新为基本行为方式,创新往往会突破现有管理规章的限制,冲击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挑战企业的经营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在有利于创新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规章制度,发扬管理艺术进行例外管理,并在合适的时候将其制度化。在冲突面前,重要的是避免打击创新积极性。“天下归心.是封建帝王成败衰荣的历史总结,也是他们的管理经验.东方传统管理思想非常注重网罗人才.而其用以网罗人才的基本手段是/“德”。这不仅意味给人才以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更强调在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给人才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和条件,而不是对待他们象雇工和佣人。虽然时代变迁,但东方管理的人才思想至今仍颇具借鉴意义.知识组织尤其依赖于人才,能否找到和留用优秀人才,事关知识组织的生存发展。
8、学习的修身原则.知识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知识运用,成员的个人学习和组织的团体学习是知识组织的最重要特征,其中又以管理者的学习为最。“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教育思想,又是理想、抱负,其实这也是重要的管理思想.它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首先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素质的提高又包括两方面生产、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的进步。“德高望重”是吸引人才的极大优势。“格物、致知、修身”是增加个人的能力,提高管理者“人为”的力鱿“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为人”的方面,它是修身的目的。修身原则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向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向同事、下属学习,向其他组织和个人学习。将这一原则运用于组织,就是组织的学习,用西方管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