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德服人等方面,西方管理理论体现在科学管理、人群关系等学派理论中,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一要以人为本,结合“情”与“法”;二要因时制宜,把握“时中”原则;三要无为而治,实现柔性管理;四要以德服人,建设企业文化。第一代写网代写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管理理论,整合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而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美国学者克劳德•小乔治曾经说过:“从《墨子》、《孟子》和《周礼》的古代记载中,已经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早已知道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原则。”而在同时,西方对于管理思想也有着更深刻、更系统的论述,从泰勒、法约尔、梅奥到孔茨、西蒙、德鲁克,西方国家凭借着成熟的市场经济优势利用经济一体化、科教信息化的时机,将其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取向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其管理理论以国(组织)及国人(组织中人)为研究对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富强为君主治国之目标,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之生活目标;视“仁”为君、臣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视“礼”为君臣为政的行为原则;尊重民众的自由意志,不愚民;反对家天下,倡导有德者居之。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提出了以下原则:重视制度,寓德于政;举直任贤,以正行政;以礼致和,以恕息争端;以惠养民,以义使民;促进经济繁荣,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用民力合量、合时、合法,以道致富;无为而治,当以上诸原则得到实施时,国将无为而治。总的来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仁为本。这个传统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天地之间人为贵”。他认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人,不仅是“仁人”而且是“圣人”。以人为本是儒家学说管理思想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孟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告诫了数朝数代的管理者要“重民”,民贵君轻,要通过“养民”、“富民”、“惠民”的方式,达到“得民心”的目的,实现对国家的治理。
2.中庸之道。儒学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更是多数人立身做事的原则。克己(恕)尽己(忠),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是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处理问题上人们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而中庸的要点在于“时中”,无论何时,中的内容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势而有所变化,这就要求管理者既能坚持正义,又能通权达变,追求在一定范围内的整体和谐。
3.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无为”就是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人员和机构去做,无须事必躬亲。这样才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管理工作就会井井有条,获得最佳效果。海尔集团在管理过程中就深谙“无为而治”的内涵,强调要为员工创造宽松的空间,管理层特别注意不要求员工完全按照自己的一套工作,给予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才可以真正地做到人性化。
4.以德服人。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特色是注重领导阶层的身教,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其逻辑起点是“修己”(自我管理)达到“安人”(理想化的社会管理)的目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在《公孙丑上》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因此,成功的领导者,要自觉地协调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立身正己做起,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当代西方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原理、人群关系论等管理理论体现在诸学派的学说之中,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
1.科学人阶段。科学管理倡导用科学取代经验,强调工人操作以及对生产的管理都应抛弃经验做法,实行科学化。它开辟了管理学的两个研究领域———生产作业与行政管理,并在这两个领域倡导科学精神。
2.社会人阶段。梅奥的人群关系论和巴纳德的组织论从组织内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管理,倡导在实践中抛弃传统的高压式的管理方式,推行旨在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管理措施,并将组织直接定义为自由人的协作系统,提出组织成员协作愿望是组织存在的第一前提。
3.丛林化阶段。丛林化阶段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程序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等。行为科学学派以人类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员工参与管理及自治;管理程序学派视管理为相互联系的职能活动,并对这些职能逐一进行分析,归纳出每项职能的一般原则和一般程序;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将管理活动决策化;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分别强调了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在丛林化阶段之后,管理学理论仍在迅速向前发展,主要表现人性管理和知识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又可分为人本管理、自主管理、人文管理和企业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整个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自由和科学始终是其精神实质。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的整合
进入21世纪后,知识、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也必然进行变革和调整,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也会促使不同国度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尤其是要注重集体取向和整体思维的东方管理思想与注重个体取向和系统思维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
1.以人为本,结合“情”与“法”。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要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要使每个人的技能、期望和信念,都能在共同的劳动中得以发挥和实现。例如日本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近年来西方管理学兴起的“三P”理论,也把人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和生产的;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传统管理过分追求“人和”的效应,管理基本上是定性化的工作方式,而不善于运用西方管理科学的模型化和定量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善于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各种功能关系,缺乏“法治”的管理方法,这些都造成了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管理科学所提供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并融入“情”的特质,做到“情”与“法”的有机结合,管理工作将会有更高的效率。
2.因时制宜,把握“时中”原则。“时中”即因时制宜,管理的目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西方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也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以往的管理目标是生产者利润的最大化,今天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时,管理的目标是多元化,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社会实体,要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因此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保证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实现,要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等多项指标。这样就使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化,并确保了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无为而治,实现柔性化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保持一种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在柔性管理的组织中,员工处于一种宽松融洽、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创造力和潜能得以最大展现。而中心机构的任务是支持各工作单元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切实有效地为公司贡献力量。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是对老子“不知有之”、“无为而治”思想的最好实践。
4.以德为先,建设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确立一种能够为全体成员所接受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体系,并身先士卒地去实践,通过自己的言行,向组织成员展示企业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经营特点等,对其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和同化的作用。领导者的这种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以德服人”中找到最好的解读。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以德服人”中领悟到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优秀的领导者要确立经营理念,并由此形成企业的管理风格、管理理念,构成整体的管理氛围。在新世纪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西方管理理论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汲取丰富的智慧,使我们获得睿智的思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 蔡厚清.孔子管理思想与当代/西方管理思想之异同〔J〕.经济师,2000,(12).
〔2〕李杰敏.儒家管理哲学对现代化管理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