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硕士论文代写-休闲文化的道德内蕴以及提升休闲文化的道德理性

发布时间:2012-05-09 16:42:09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目录
一、 休闲及休闲文化
二、 休闲文化的道德内蕴
三、 提升休闲文化的道德理性
参考文献
摘要
关键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富余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休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休闲是一种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状况的文化现象,它折射出一个社会的物质文第一代写网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状态,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有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休闲伦理学研究的缺失,不仅在理论层面上留下了空白,而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了休闲活动的无序和休闲道德的失范。因此,从伦理维度研究休闲文化现象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这对于当前的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休闲及休闲文化
对于休闲这一概念解释颇多,但就其基本内涵来讲,还是比较一致的。“休”,“人依木而休”,古指吉庆、美善、欢乐之意;“闲”,古多指道德、法度,并有约束、限制之意。因此,“休闲”一词多指轻松悠闲的生活。
和“休闲”这一概念对应的英文词汇是“leisure”,它源于希腊语中的“schole”,其意为休闲与教育,在娱乐中受益,提高知识水平。从词义溯源上可以看出“休闲”一词所内含的道德、教育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马克思没有直接论及“休闲”的问题,但在研究其他相关问题时涉及此而形成了理论副产品。他认为,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1]结合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以后,社会将进入“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类将得到全面发展等思想,可以体会出这样的思想脉络: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是劳动,而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那么获得物质财富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摆脱自然界的束缚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人”。那么,这里就内在地包含了劳动可以使人获得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将其用于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的含义。人努力改造物质客体,并非仅仅为了满足人对客体的征服欲,而是同时具有相当的“功利性”,目的在于使主体摆脱客体的束缚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仅是利用自然界、摆脱对立物的一种手段,而使人成为马克思所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获得全面的发展,才是手段背后的目的。我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是由于知识和劳动可以通过加强“手段”而加速达到目的而已。
恩格斯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2]这说明,休闲是人的一种权利,是社会的发展使人达到相对理想的生存状态。据此分析,笔者认为,是否可以将休闲的概念界定为:休闲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在必要劳动时间之余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本身包含着或者说折射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物质维度看,休闲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创造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生产力愈发展,人类获得的物质生活保障愈雄厚,休闲时间也就愈多,形式也就愈多样,内容也就愈丰富;从精神维度看,休闲是通过自主的无功利的行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发展要求,它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程度。也就是说,人的休闲方式和休闲内容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物质生产力水平,并折射出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状态。千百年来,休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指休闲的物质载体形式,另一方面指休闲的人文精神内容。休闲文化不仅彰显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还反映着不同休闲主体的高低雅俗的文化层次。
休闲文化现象绝非始于今日,自从人类脱离了自然界成其为“人”以后,人们在劳动之余就自然地产生了休闲活动。原始的舞蹈、音乐、竞技在刚产生时,是与当时社会的生产活动、宗教活动紧密相连的,随着这几种活动方式的固定化,它们便逐渐带上了休闲的色彩,成为一种原始的休闲。我们现在还可以在一些反映人类早期生活的影片中看到如下的镜头:一些强壮的小伙儿在众人的围观下驰马竞套前方奔跑的羊群,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在暮色苍苍的河边对唱山歌,众人在篝火周围欢快地跳着原始的舞蹈……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在为人类提供了相对富足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休闲空间。人类的休闲方式日趋多样,内容日渐丰富。不仅出现了琴棋书画、咏诗品茗等侧重精神享受的休闲,也出现了诸如旅游、竞技、体育锻炼等休闲;既出现了欢聚畅饮、品尝美食以满足口腹之快的休闲,也出现了回归自然、采菊篱下的休闲。尽管休闲的内容与形式不胜枚举,但它们都是凭借社会日益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创造出来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给人带来更大精神满足的休闲活动。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3]休闲给人们一种文化底蕴,因此,被称为是一种文化力量。
休闲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可以映照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映照出历史、人文、道德、审美等侧面。虽然休闲文化折射出了如此之多的社会内容,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对休闲文化的关注和所做的追索与休闲文化内蕴的人文精神含量相比,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社会的发展呼唤对休闲文化的研究,而对休闲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又绝对离不开对休闲伦理学的探索。
二、 休闲文化的道德内蕴
休闲文化既然是关于人们在必要劳动时间之余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的一种文化活动,那么,它就必然地包含着道德的内涵。休闲作为人的一种重要活动,不能不受到某种道德的规范和影响。休闲主体在休闲活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道德行为准则总是受到道德意识的支配。社会对休闲方式和休闲内容的态度,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调控。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说过,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只有那些具有崇高休闲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能享受到休闲所引起的无与伦比的高层次精神快乐。休闲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这是因为,休闲活动不同于工作或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它完全是自觉的行为,主要靠休闲主体的自觉,不可能依靠强制性的他律的规范来调节,而只能依靠自律性的个人道德修养来调整。休闲的这一特点表明了它的道德属性。
人们往往将当时社会公认的道德体系、道德规范作为休闲评价的价值尺度。我们可以将休闲分为雅闲、庸闲和劣闲三个层次,把合乎道德、应予以提倡的休闲方式称之为雅闲,这种休闲方式健康向上,有益于身心,有利于社会,如琴棋书画、旅游、体育活动等;而将那些不违反道德但其休闲内容没有提倡价值的休闲方式称为庸闲,这类休闲活动虽然也可以使人得到一时的心灵愉悦,但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知识的更新并无多大益处,如闲聊、闲逛等;再一种就是违反社会基本道德、社会极力加以否定的休闲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劣闲,如炫耀财富的黄金宴、满足病态心理的人乳宴,更有黄、赌、毒之类。人们常常用“品位”、“高雅”等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概念反映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而用“无聊”、“没品位”等表示对那些粗俗的休闲方式的否定,这些都无不反映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道德评价。
由于休闲活动的自我选择性,其内在的道德属性最为突出,人的自律性要求最为强烈,道德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我们常常讲要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道德建设的效果大多体现在休闲上。正因为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的道德建设是成功的,那么它的休闲文化就是高雅健康、昂扬向上的;如果它的道德建设处于较低水平,那么它的休闲文化就必然会表现出粗俗、扭曲甚至病态的特征。
讲到休闲的道德属性,不能不谈到享乐主义。过去在旧体制下不讲休闲,只提艰苦奋斗,甚至一提休闲就有被扣上资产阶级情调帽子的可能。这种无视人的生存质量的极端禁欲主义做法,毫无疑问是反文明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余时余力休闲了,但有些人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休闲就是享受,甚至认为就是及时行乐。作为“享乐”,马克思主义并不予以简单的否定,恩格斯就曾肯定人有享乐的需要。但享乐主义是将享乐极端化,将享乐同人的其他需要、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并使之成为人的“最后的、惟一终极目的”的伦理价值观。享乐主义者把享乐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只能跟着感觉走,被自己的感性欲望所支配,把休闲等同于享乐,而根本不可能对休闲采取理性的态度。适当、适度的休闲当然包含着身心的愉悦,同时也包含着道德修养、志趣、理性、利他等因素,但绝不是仅仅为了享乐而休闲。休闲主体的休闲行为总要受到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休闲活动无序、无度、无德等现象,正是对享乐主义不良影响的反映。所以,要加强体现社会正义的道德观在休闲文化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正确的道德观在休闲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抵制享乐主义的影响。
三、 提升休闲文化的道德理性
休闲文化具有道德属性这一问题不仅仅是理论认识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要建设好休闲文化,必须提高休闲文化的道德层次,扬升其道德理性,在道德灵魂的统帅下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使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进一步通过休闲活动在道德素养、道德品质、道德情操、道德理想等方面发展自己,塑造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俱进的休闲文化。
1. 强化休闲主体的道德追求
任何休闲活动,都有其主体的存在,休闲主体的道德素养影响其休闲行为的道德水平。又由于休闲行为的特殊性,其行为主要靠休闲主体的自觉安排,不受各种社会组织系统的支配,因此,休闲主体的道德自律是制约其行为是否被社会认可及认可程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当然,过度的极端的行为会受到社会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约束的范围狭窄,况且一般的休闲行为并不直接与法律发生冲突,这样,实际上真正对休闲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就只剩下道德了。休闲主体选择哪种休闲方式,是健康文明的,还是粗俗有害的,基本上靠休闲主体的道德选择,靠休闲主体的自主意识。休闲主体普遍以一种理性的态度自觉追求道德理性,加强道德修养,就会整体提升社会休闲文化的道德层次,进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
2. 加强社会对休闲文化的道德引导
个人行为总是要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总是要受到社会主流行为的感染。因此,营造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氛围,使个体自发无序的休闲行为转变为自觉有序的、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而是受情感、习俗、经验、常识、传统、习惯等非理性因素支配和影响的行为。我们的休闲文化中既有健身娱情的良好传统,又有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不良内容。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一些包含着某些不良内容的休闲理念也随之而来,它们与传统中的某些不良休闲方式,共同构成了休闲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与社会道德相异、相排斥的负面内容。社会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舆论宣传、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适度地介入休闲文化,引导人们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休闲时间,使休闲更有助于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发展智力,用更加积极有益、文明健康的休闲活动去拓展人们的休闲范围,用高雅的休闲活动去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发展和培养人们的良好个性,使人们在休闲中既得到休闲和娱乐,又能在道德修养上得到升华,同时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享受和发展。
3. 充分发挥休闲文化塑造道德品格的作用
休闲不仅仅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以欣然之情做心爱之事,它作为一种活动,还具有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培养人的高雅志趣,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比如,人们在休闲旅游中,造访名山大川,静观闲云野鹤,顿生一种浩然之气;在休闲养殖中,种花养草,戏鸟玩鱼,培养出热爱自然环境、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休闲阅读中,读书看报,写诗集邮,形成一种热爱知识、感受文化的熏陶;在休闲娱乐中,唱歌跳舞、琴棋书画,形成乐观向上的心境;在休闲竞技中,游泳爬山、打球赛车,培养一种拼搏的精神……在这一切活动中,人们都在自觉地培养着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意识。
休闲不只是享受生活,同时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创造生活,或者说,在休闲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人们在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中,道德修养得到提升,知识视野得到拓展,成为一个扬弃旧我的全新自我。比如,一个沉浸在集邮休闲活动中的人,通过长时间的集邮,不仅艺术修养会不断提高、知识视野会不断扩大,而且常常接触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邮票,也会激发强烈的爱国意识,其道德情操、道德品质、道德修养也会随之不断提高。这种提高潜移默化,不易察觉,却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个人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28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479页。
[3]  [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摘要〕 休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创造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着人类的道德文明程度。应该重视休闲文化的道德内蕴,扬升休闲文化的道德理性,强化休闲主体的道德追求,加强休闲文化的道德引导,发挥休闲文化塑造人的道德品格的作用。从伦理视角研究休闲文化现象,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加强当前道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休闲 休闲文化 道德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