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四川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
二、四川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摘要
关键词
地区产业结构集中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该地区经济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发展道路选择等重大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西部大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点作用,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光是四川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而且已经构成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四川战略对策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金融要先行”。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与经济结构是相互制代写硕士论文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业如何确定其切入点,发挥其对经济的强大支持作用,事关四川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问题及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主要从营造区域金融环境的宏观层面及信贷投向的微观层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四川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调整初战告捷
据200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较上年增幅上升3.4个百分点,比全国增幅高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35.2亿元,增长3.1%,较上年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9亿元,增长11.2%,较上年增幅上升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2亿元,增长10.2%,较上年增幅上升0.7个百分点。从生产角度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3.8%回落到8.1%,工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3.5%上升到48.4%,建筑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9%上升为9.7%,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8.8%下降到33.8%。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3∶42.0∶32.7调整为23.3∶42.7∶3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7和1.3个百分点。其中:(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农业内部,由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转变,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达到44%,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涌现出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已有龙头企业4391个,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有3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并实施产业化项目2278个,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带动农户548万。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1260万,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2)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成效明显,软件及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幅大;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实现总收入超过315亿元、其中外汇收入1.6亿美元。具体来说,电子信息产业:美国安森美公司在乐山原投资基础上,又把马来西亚的10条生产线迁来,使乐山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片式生产基地;托普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内江65万台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和长虹10万台大屏幕数字背投彩电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增加值增长21.1%,实现利润增长31.1%。水电:以“西电东送”为契机,抓好“川电外送”。南桠河、小关子、红岩子、冷竹关电站建成投产,紫坪铺、福堂、青居等电站相继开工建设,三峡———万州的50万伏输电工程进展顺利,即将建成通电。全省全年累计完成发电量374.52千瓦时,同比增长16.5%。机械冶金:机械工业完成增加值119.25亿元,实现利税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8.4%;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59.15亿元,利税19.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和18.3%。医药化工:医药方面,组织实施了研究开发项目74项,推进28种川产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建设,到2001年已拥有10多所国家、省属医药科研院所近100家企业和1000多家医院;化工方面,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4.63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10.71亿元,同比增长10.8%。食品饮料: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3. 01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利润34.07亿元,同比增长9.5%。旅游业:全年吸引中外游客6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5亿元,增长22.1%。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6万人次,外汇收入1.6亿美元,增长33.9%。(3)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在全省经济中,农民多年劳务输出形成的“川军”、全省畜牧业的领头羊“川猪”、立足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川旅”,以及发展势头良好的“川药”,成了四川经济迎风绽放的四朵金花。
(二)四川经济结构尚存的主要问题
纵观四川全年经济运行情况,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呈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质量还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后两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四川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
四川人口占西部30%;国内生产总值去年达3711.6亿元,占西部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2.6亿元,占西部2/3。可以说西部三分天下四川有其一。但四川经济实力、竞争力并不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包括四川,与东部比,发展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从经济总规模看,东西部差距十分悬殊。四川的GDP虽在西部排第一,也仅相当于广东的40%。从消费市场看,1999年四川与广东比,只及广东1/3。从发展速度看,1979-1999年的21年间,全国年均增长9.6%,四川年均增长9.1%,在全国排名第23位。1999年增长速度在全国倒数第一,比西部增长最快的宁夏低3.1个百分点。2001年,四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位次由25位前移至24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445元。具体表现在:
1.比重过大,但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序低。
2.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一种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
(1)工业中传统产业、重工业、中下游产品比重过大,产品结构落后失衡,特别是在钢铁、化工、机械等行业最为突出。一方面是一般产品过剩,同时大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仍需从国外进口。(2)各产业部门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结果导致力量分散,生产效率低。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的生产中有半数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50%,四川1998年有一半的企业订货不足,60%以上的企业设备利用率低于70%。(3)小而分散的组织结构,如全国钢铁企业1700余家,超出除中国外的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一倍,但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经济规模年产钢1000万吨,我国只有5.4万吨。(4)趋同的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不仅是大量存量资产分布的传统工业,在正在兴起的摩托车、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等行业问题同样严重。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有29个省生产电视机,23个省生产电冰箱和洗衣机,20个以上的省同时生产同类的纺织、塑料、化肥、自行车、摩托车、化纤产品等。“九五”期间,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有22个,将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有24个。据测算,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达93.5%以上,基至省内地市间的产业趋同化现象也很严重。这种结构必然形成低水平、小而散、高成本的局面。同时,还会在国内各行业中形成杀伤性的竞争,如集装箱、空调、VCD、农用汽车等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不少产品的价格已下调至成本价格,少数甚至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
3.多数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技术装备水平陈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员负担、债务负担和社会负担相当沉重。
4.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低档产品过剩积压,高新技术产品短缺。国有企业效益下降和大量失业的产生以及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背后,实质上是相当一部分产业已处于衰退状态,个别产业甚至将趋于消亡,而新业产业发展又没有能够及时跟进从而填补衰退产业退出的空缺,这才是造成“消费没热点,投资无方向”的迷茫,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趋缓的最主要原因。
5.城市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分布过宽、非公有经济发展缓慢,四川1998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仅为80.1,企业亏损面达51%。其中,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高达6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80年代初的18.7%上升到目前的67.8%,高于全国65.11%的水平。
6.交通、能源的“瓶颈”约束依然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大大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我国第三产业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体现现代社会特征的信息、金融、旅游、科技等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而这些新兴产业的高度发展正是当今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
7.支柱产业作用与地位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
(三)四川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根据四川在西部的地位特点、比较优势和现实状况,按照四川赶上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GDP测算的速度,四川提出在21世纪前10年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其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目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目前的25∶42∶33调整到2010年的13∶48∶39。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充分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效益来源于结构。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境,实质上都是由于没有及时根据内部条件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客观地正视这些问题,科学地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是搞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关键。
二、四川经济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主要策略
金融业积极主动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四川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时代赋于金融业的重任和使命。当前,四川正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我省可考虑从营造区金融环境和优化信贷投向方面来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
(一) 营造区域金融环境
一个健全并且良好运行的金融环境是发挥金融支持作用的必要前提,这儿所称的区域金融环境主要是指结合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地理优势,借助国家政策的优惠,为四川营造一个相对特殊的金融环境。
1.争取中央银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1)在利率还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货款利率应有别于东部地区,使其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对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弥补贷款利率所带来的利润减小的问题。(2)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西部银行的可动用资金,提高货币乘数。(3)采取宽松的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西部地区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2.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从资金流动看,每增加一个金融机构,都会带来资金,增加存款,并加速资金的流动,间接地为本地资金流入做出贡献。(1)组建西部开发银行,集中使用国家提供的中长期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和扶贫开发资金。(2)积极引进中信、民生、光大、招商、交通等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扩大其在我省分支机构的设立。(3)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
3.培育区域金融中心。我国现有的金融中心上海,香港,深圳主要集中于东南一隅,这种布局颇有重心失衡之嫌,既不利于全国金融组织体系内部与经济区划间的协调,也不利于内陆地区的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而西部大开发必然涉及中央政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创新,金融中心是中央政府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指挥平台。央行派出机构可以借助金融中心有效实施金融监管,通过金融中心发布中央相关的货币政策信息。这有利于金融政令畅通和下情上达,建立沟通渠道,提高各不同活动主体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增强金融调控的效果。成都作为西部开发的龙头和重镇,应成为建立金融中心城市的首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境内外资金长期依托于我省,向西部倾斜配置,既宣传了我省,有利于我省的招商引资,也为我省营造了一个氛围浓郁的金融环境。
(二)优化信贷投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如前分析,四川省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尽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调整结构有一定难度。银行一方面应根据不同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特点,灵活运用利率、票据、贴现等传统信贷工具,积极开展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优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租赁、偿还贷款承诺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等,提供信贷资金配置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优化信贷结构,加快经济结构向着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
1.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为落脚点支持农业发展。当前我省农民收入只能是维持基本生活略有节余,还有相当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根本无力向生产领域投入。农村的生产环境也不够理想,为此,要加大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力度,重点支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生产和工厂化的生产,在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下,加大信贷政策向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倾斜,突出扶植农民特色农业产品和名优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相关金融机构应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出发,扶优限劣,加大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对农业结构调整影响重大的水利、电站的建设资金投入。
2.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控制一般工业部门的信贷资金需求的扩张,以升级换代的项目支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重点,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化工、化纤纺织工业为重点,加大建材、食品工业的信贷资金的投入,改变信贷资金在不同行业之间投入的数量构成,推动第二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
(2)重视支持地县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和传统项目的改造给予信贷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以推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运用信贷资金支持中心城市的商贸流通建设,除继续把成、德、绵地区和攀西地区建成开放型、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外,各地应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
(3)加大对第三产业中的邮电通讯、高等级公路和教育业、旅游业为重点行业构成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就我省而言,重点是帮助传统第三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等级,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加快教育设施建设的速度,支持其硬件上等级,以利“科教兴省”的战略目标和创造更为宽松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来促进四川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投入资金加快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三星堆、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建成旅游大省。
综上所述,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业的参与和支持。因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并辅之以科学的金融手段,才能实现多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促进本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顺利实现其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赵昌文,吴永红.四川经济的出路何在。
摘 要:文章分析了四川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和依然存在的问题,并从营造区域金融环境的宏观层面和信贷投向的微观层面,提出了当前为促进四川经济结构调整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金融支持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