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的发展背景以及经济地理学思想指导下的都市圈竞争力发展-经济地理硕士论文代写

发布时间:2012-04-27 13:12:17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目录
Abstract
Key words
摘要
关键词
一、都市圈的发展背景与内涵界定
二、经济地理理论在都市圈竞争力提升中的演进
三、都市圈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
四、经济地理学思想指导下的都市圈竞争力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the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 and region are more and morestrongly displayed a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especially between the big cities of certain influence or the super cities.The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ities isn’t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cities,however,it mainly displays as the competitionbetween the metropolitan circles,which takes the key city as the core.Therefore,the competitiveness of metropolitan circle arises asone kind of new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pattern of the region competitivenes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Key words:metropolitan circle;competitivenes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因此,都市圈竞争力作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新型的竞争力研究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都市圈;竞争力;资源配置

一、都市圈的发展背景与内涵界定
1.都市圈发展背景
1976年2月,戈特曼在《世界上的都市圈体系》中首次提出世界上存在六大都市圈(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都市圈、欧洲西北部都市圈、中国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观点。随着新的都市圈的崛起,美国西海岸、巴西东南沿海、朝鲜半岛南部、南亚印度洋沿岸、中国东部及南部沿海等区域也出现和形成了类似的都市圈。
都市圈的出现与发展(图1),主要源于几方面的背景:


良好的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前提。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一般处于水、陆、空交通枢纽位置,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突出的经济实力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条件,都市圈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
交通运输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基础条件。都市圈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信干线、电力输送网络以及给、供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公路设施构成了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骨架。
强大的创新辐射能力是都市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驱动力。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条件。新技术的产生是新产业形成的前提,而新产业的产生和主导产业的演替、产业结构的转换决定了都市圈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构成了决定都市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2.都市圈内涵的界定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并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各城市协调发展区域。同时,也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关联周边城市和地区,并促进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
3.都市圈的特征
一般认为,都市圈的发展应考虑如下几点:中心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城市密度与城镇用地率;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及城市间的经济关联度;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表1)。在实践中,都市圈的特征还应包括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区域经济特征,及区域基础设施特征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都市圈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1)都市圈是地区经济的核心区;(2)至少有一至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并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和辐射能力;(3)拥有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4)都市圈之间以及内部各城市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高效的协调能力。
二、经济地理理论在都市圈竞争力提升中的演进
近百年来,学者们对城市与区域形态的认识经历了田园城市、集合城市、组合城市和都市圈及大都市带的不断深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都市圈在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中不断丰富的过程。
1. 中心地理理论
中心地理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标准化理论,是探索都市圈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代表性学说。其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中心地是为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区域并具有中心地职能。一般来说,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能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种类也越多,即中心地职能越大。但由于空间距离衰减法则的作用,周围地区对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需求量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
2. 空间理论
空间理论认为都市圈的发展在于空间和时间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错互动。然而,这种互动并不是直接的和无条件的。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产生需满足三个条件:各城市间存在着互补性;各城市间存在着可运输性;各城市间没有干扰机会。各城市间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间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以及技术信息流的大小,流量越大,相互作用量越强。
3. 产业集群理论
Nichenolas Craft和Anthony J.Venables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了工业集聚对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认为:城市功能是多方面的,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工业活动是城市活动的主要方面,工业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部分,对都市圈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紧随着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危机,标志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制止或逆转生态环境的退化。在这种背景下,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开始兴起。对环境的使用价值、潜在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全面认识成为都市圈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之一。
三、都市圈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
集聚和扩张两种力量的互动推动了都市圈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不断演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都市圈竞争力提升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产业的发展有赖于集聚经济,产业对集聚经济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最终导致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张。都市圈的扩张表现为沿主要交通轴线圈层状的蔓延,中心城市加速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都市圈,因此扩散的结果往往是形成更大一级的都市圈的形成。
1.交通技术革新促进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大都以工业化为先导,以交通为动力,以产业、人口扩散为特征,进而逐渐形成连续的都市圈区域,交通对都市圈内部城市的扩散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通信技术促使新竞争格局的构建
在影响都市圈竞争格局构建的因素中,由于新技术的影响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弹性增加,过去围绕集聚和效率来解释生产和发展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新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通讯技术的快速革新,重新配置资本和生产要素变得更加现实,区位选择也变得更加自由,加速了都市圈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经济地理学思想指导下的都市圈竞争力发展
都市圈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都市圈整体竞争力,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竞争力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内部不同的竞争、合作关系对都市圈竞争力的强弱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过渡无序的竞争会导致竞争力下降,经济且理性的合作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构建区域协作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推动都市圈内部联动发展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都市圈发展与竞争能力提升的体现
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取决于各具体区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同时,作为以区域为基础的都市圈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我国各都市圈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因此,将区域竞争力的思想引入都市圈,是具有现实性的。
核心竞争力是都市圈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它是都市圈层结构内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它都市圈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且不易被其它都市圈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够在未来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二) 都市圈内部环境与竞争力要素的优化
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构筑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提高都市圈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地把都市圈的比较优势整合、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但能否顺利、成功转化则要看外部机遇和内部各经济主体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都市圈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对于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尤为重要。
都市圈内部各城市所在的行政区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同城市间利益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意味着各城市间必然存在着博弈行为,博弈的结果则会使都市圈内部形成不同的关系模式:竞争、合作以及竞合关系(表2)。


都市圈内部各城市在博弈过程中到底走向合作还是竞争,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合作能否创造额外价值。预期创造的价值高,就能合作,而不是竞争。如果预期创造的价值不多,不同城市就可能会考虑零竞争的策略。
第二, 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行为方式。如果核心城市的先发行动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同时也带来整体利益,虽然它的先发行动可能导致其它地区的直接利益损失,但如果其能够给其它地区形成间接利益,并且间接利益又大于其它地区受到的直接损失的话,其它地区会选择合作的态度接受核心城市的行为,而不采取对抗性竞争的方式;反之,就会导致其它地区的对抗行为,以致恶性竞争。
第三,普通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在博弈过程中,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核心城市以外的区域副中心城市或其它普通城市也可以采取先发行动,这种行动有可能让这个普通的先发行动者成为新的领导者。因此,都市圈中的普通参与者的先发行为与领导地位的互动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 都市圈资源配置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都市圈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世纪经济和社会竞争的关键区域,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突破行政边界对单个城市的束缚,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1. 都市圈资源配置原则的体现
都市圈中的每个城市对其辖区内的资源拥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权,而其它城市则无权调配该资源。因此,为了能够合理配置都市圈资源,突破单个城市资源瓶颈的羁绊,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最大程度地提升竞争力,在整合都市圈资源、实施区域合作进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都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在构筑合作关系时,不能期望用行政推动的方式来实现合理的分工,而应在充分尊重各市不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利益协调和分享实现“共赢”。
(2)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区域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取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应当通过市场选择,扬长避短,依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通过整合都市圈内部诸多要素的流动实现互补,利用有利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尽可能节约人、财、物的消耗,推进都市圈经济发展。
(3)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都市圈内部合作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的协调力量,通过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来优化地区合作秩序,深化区域分工体系。同时,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和推动,消除区域合作中的各种行政障碍和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以保证合作的有序化。
(4) 多方协调,相互联动
都市圈内部的区域联动是所有参与方的整合性合作。因此,应从整个区域的角度形成多边协调关系,进行区域内整体性行动,以实现各地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
2.资源配置与竞争力提升措施
(1)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努力提高区域地位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都市圈内部各城市要在“共赢”、“协同”等观念的支撑下,积极筹备或完善高层领导会晤机制,并在区域性协调机构和公约的统一管理与约束下,对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基于各地比较优势的分工并在逐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区域的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2)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及专业产业集群
优势产业及专业产业集群对都市圈竞争力提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专业化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的创办和吸引其它地区大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发展优势产业是整合区域资源的重点,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在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中应当采取产业集群的基本战略,培育和推动专业产业集聚,营造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环境,最终有效提升都市圈竞争力。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专业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促进专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3)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从长期发展看,一个地区最终的优势将体现在技术比较优势上。因此,增强地区竞争力,还要依靠技术创新。发挥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的科技优势,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城市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区域内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应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产业层次和竞争能力都得到提升,最终使整个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建,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
[2]姚士谋,陈爽,陈振光.关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认识[J].现代城市研究,1998.
[3]张敦福.扩散理论与区域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4]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与协调硕士论文代写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曹跃群.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6]张继良.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Castells,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London:Balckwell,1996.
[8]Friedmann,J.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research,In,Knox P L.and Taylor P J.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