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攀钢钒钛作为研究对象,它曾两度因亏损被实施ST,后因采取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得以摘帽,其业绩归因也带有明显的自利性倾向,是被实施ST后利用盈余管理与自利性业绩归因保壳的典型企业。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989年我国股市试运行,深沪所先后创立并投入运营,在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方面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迈向新台阶。由于资本是有限的,同时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存在信息不对等,为构造良好市场氛围,引导投资者理性、高效投资就显得越发重要。为防止公司利用某些策略,误导投资者获得稀缺资源,同时排除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优化股票市场,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股票发行现实行核准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企业申请上市不仅需要公开真实状况,还需要保持近三年内连续盈利的成绩。同时,对于已上市的公司,并非一劳永逸,退市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连续亏损两年对企业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连续亏损三年暂停上市资格,连续四年亏损则终止上市。为区别于未亏损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前被冠以ST、ST*。上市资格难获取、难维持,企业极易进行财务报表粉饰。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施行风险警示制度和退市制度以监管辖区内各板块的上市公司,鉴于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灵活,现有监管体系较难实现客观、全面、真实地监控上市公司的公开业绩信息,使得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不被退市,一般采用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保持上市资格。而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有利有弊,过度运用盈余管理虽满足了公司需求,但导致公司披露的经营状况失真,影响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投资决策,无法有效配置证券市场资源,阻碍了资本市场成熟度提升。
1.2文献综述
1.2.1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1)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
①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的成绩也较为丰富,早先的研究多是为了界定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Katherine Schipper(1989)发表了文章《盈余管理》,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了对外财务报告过程,是一项“披露管理”,迫于利益关联方对公司盈利状况的压力,以及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需求,在会计准则可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使得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实现预期盈利[1]。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1997)中发表了对盈余管理的看法,“盈余管理是在企业经营者在会计准则设定的框架内,选择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或者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的行为”[2]。Healy(1999)与前者观点不尽相同,“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针对关注该公司财务报告的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一种误导手段”[3]。Roy Chowdhury(2006)将盈余管理定义进一步细化,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操纵使公司偏离了正常经营活动,避免或者减轻公司年度业绩亏损程度,而常见的操纵手段主要有五种,包括:操纵销售过程、操纵生产过程、调节费用、回购公司股票和销售自有资产”[4]。我国衡量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行为,如何判断公司运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程度轻重时,我们往往会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考虑,这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意义颇重。
②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宋剑锋(1998)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在公共会计准则的框架范围内活动,通过变更应使用的会计政策、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其他做法,从而达到公司管理当局自身效用和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的[5]。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Scott分别从经济收益、会计信息观念两个视角定义了盈余管理的概念。Katherine Schipper(1989)发表了文章《盈余管理》,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了对外财务报告过程,是一项“披露管理”,迫于利益关联方对公司盈利状况的压力,以及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需求,在会计准则可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使得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实现预期盈利[1]。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1997)中发表了对盈余管理的看法,“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可允许的范围之内,经营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实现自身利益或者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2]。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大框架下,选择能获取私人利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来操纵公司财务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攀钢钒钛在业绩归因视角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生于企业面临退市压力时期,为满足获取更多资源配置需求,满足市场监管政策要求,满足投资者积极预期,避免强烈的负向股价波动,管理层操纵营业成本、费用等,在需要亏损的年度一次性亏个够,为未来盈利做足准备,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应计盈余管理,也包含真实盈余管理。
2.1.2业绩归因
每个人自身因素或者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人的各种行为,称为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两种,内部归因与一个人的个性等有关,外部归因指的是外部环境、氛围等。研究表明,归因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人们总是将成功的因素归于自己,即内部归因,把失败的因素归为外部环境等,即外部归因。
心理学范畴的归因理论延伸至管理学,则形成了业绩归因这一概念,即解释公司业绩变动的语言型文字,主要存在于公司披露的年报“董事会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和“经营状况”中,这些非财务类的语言信息被用来解释说明企业财务数据变化的真实原因,是业绩归因研究的主体。如同归因理论,业绩归因在公司年报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导致。外部归因是将业绩变动归为不在管理层的掌控之中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经济下行,国内外竞争加剧等。内部归因多将公司发展前景无限强调为管理层自身因素,比如管理能力提高,致力于研发活动等因素。业绩归因有助于投资者理解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是年报中对公司财务数据的补充说明。
2.2理论基础
企业实际上是以特定资本结构形成的,具有现有或者潜在拥有产权的集合。资本结构本质上是公司利益相关者权利和义务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公司治理的结构,即管理层、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呈分离状态,股东只有所有权,没有管理权,在所有权人和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层相比他们更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可能做出有损于股东利益,而有利于管理层利益的决策。当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便产生来代理问题。缓解代理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将公司利益与管理层利益捆绑,如给予管理层股票期权等福利待遇,使其对公司享有剩余索取权。管理层依赖于公司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薪酬福利及职位晋升,管理层出于自利性归因心理,便会向外界营造美好的企业形象。
2.2.1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其是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理论。社会工业化进程使劳动分工越来越明确,以实现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目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承担着对应的社会角色,而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张,使各公司更加依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资本所有者由于能力或精力的不足,常常会限制公司的发展,职业经理人能够很好地缓解资本充裕与管理落后之间的矛盾,代理股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行使管理权,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第3章 案例公司分析 .............................. 20
3.1 攀钢钒钛公司简介 .......................... 20
3.1.1 攀钢钒钛公司概况 ............................. 20
3.1.2 攀钢钒钛公司业绩分析 ............................ 21
第4章 基于业绩归因视角的攀钢钒钛盈余管理的方式 .................... 31
4.1 调节成本费用影响净利润及其业绩归因分析 ............................ 31
4.1.1 提前或推迟确认部分管理费用 ......................... 31
4.1.2 亏损年度较扭亏为盈年度确认大额递延所得税费用 .......... 32
第5章 基于业绩归因视角的攀钢钒钛盈余管理的后果 .................... 40
5.1 财务指标分析 .............................. 40
5.1.1 偿债能力 ............................... 42
5.1.2 营运能力 .......................................... 45
第5章基于业绩归因视角的攀钢钒钛盈余管理的后果
5.1财务指标分析
攀钢钒钛2008年—2009年、2014年—2016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在2010年、2017年没有恢复盈利水平,公司就会被暂停上市甚至要求强制退市。承受巨大退市压力的攀钢钒钛,在相关年度运用了减少巨额资产减值损失,与关联方资产重组、调节递延所得税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最终公司摆脱了亏损的局面,宣布“摘帽”成功,并重新获得在深交所上市的机会。为了更加详实地比较和分析“摘帽”前后公司的盈利状况、资产结构和现金流的变化,了解公司是否实现真正的盈利,是否克服了经营上的困难,拟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分析评价公司重新上市后的发展。鉴于攀钢钒钛2022年报尚未披露,下表5-1主要展示了攀钢钒钛2007年—2021年部分利润表情况。
第6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通过梳理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一般会同时出现,公司也常常将二者结合使用。在亏损年份进行盈余管理,甚至不惜将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大,以助力关键年份实现盈利,并辅以归咎于外部因素的解释说明,扰乱投资者视线,而在扭亏为盈的关键年份,或得益于以往年度的帮助,或大幅减少不利因素对公司盈利产生的影响,将更多的笔墨用于着重强调内部管理的贡献,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遮蔽,进而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攀钢钒钛为例,分析企业盈余管理的理由和其与自利性业绩归因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操纵信息披露,最后分析利用企业盈余管理通过自利性业绩归因操纵业绩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攀钢钒钛具有采取盈余管理动机与行为。攀钢钒钛2008年至2010年、2014年至2017年两度大幅业绩波动,退市危机近在眼前,为成功保壳,公司采取了与关联方进行多次重大资产重组、调节递延所得税等盈余管理手段给业绩“洗大澡”。
第二,攀钢钒钛的业绩归因具有自利性倾向。公司产生亏损业绩时,多归于宏观外部因素,而将当期业绩亏损归因于资产发生大额减值等,未提及此与管理层决策相关的增量信息。公司业绩盈利时,也有宏观形势逐渐升温、收到巨额政府补贴等因素影响,但是更多地强调是公司内部管理的功劳,有失公允。
第三,攀钢钒钛利用盈余管理复合自利性业绩归因的行为来操纵业绩。公司使用盈余管理手段后,前后差距明显易识别且会带来高风险。故而在2008年—2009年及2014年—2016年攀钢钒钛将业绩不佳的归因为自然灾害、产能过剩、资产减值等等,弱化了管理层的责任,强调公司绩差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在绩优的年份,用优化炉料结构、调整品种结构、对标挖潜降本增效等来掩盖攀钢钒钛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