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本文以P市G银行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拟定了适合本文研究基于TAM模型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模型,共计提出了12条假设。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人们已经习惯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行事风格[1]。而银行传统的柜台业务流程操作复杂,导致客户排队现象频繁发生,低效耗时不仅使得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加,还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情绪产生,甚至对高净值客户造成排挤效应,导致部分高端客户流失。
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行为习惯,提供针对性的细化服务,提升了消费者对服务体验的品质和个性化要求,客户越来越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来选择商业银行[2]。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利率竞争,而是综合竞争[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网络金融产品也迅速崛起,其中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由于其具有灵活度高、方便快捷、收益较高等特点,吸引大量银行存量客户,使得客户不愿再将活期存款存放于银行,从而导致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各类网络金融企业凭借着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无需抵押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贷款客户,使得客户贷款不仅局限于银行[4]。同时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保住存量客户,银行利差收入也迅速锐减,银行的转型发展势在必然。
G银行于2001年12月成立,定位为区域性商业银行,目前,G银行在四川和贵州的14个市均设立营业网点106个营业网点G银行制定实施的战略目标为:建设成“精品的银行”、“特色的银行”、“安全的银行”。坚持从重视人才到引进外资到打造国际标准的特色精品银行再到区域性发展从而实现上市的路径。截止2020年12月,G银行资产总额为2163亿元,存款余额为1483亿元,贷款余额1243亿元。
第二节研究内容
第一章: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综述,对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阐述。
第三章:研究模型构建及研究设计,结合文献与G银行实际情况,根据扎根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提出基于TAM模型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模型,并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研究假设、研究设计进行说明。
第四章: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利用SPSS22.0和AMOS25.0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修改得出最终的研究模型,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对提出影响客户接受G银行自助终端因素的假设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第五章:促进G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发展的建议,根据第四章的结果分析,针对影响客户接受G银行自助终端的因素,一一对应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G银行自助终端的升级,助推G银行实现网点的智能化转型。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结论进行阐述,指出本文不足,明确研究方向展望。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综述
第一节技术接受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理性行为理论(TRA)
Fishbein和Ajzen(1975)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31]。Fishbein和Ajzen(1975)对其中的概念给出了相对应的定义,“行为意向”的定义是个人对某种行为的现实行动所产生的意愿大小;“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个人对某行为产生的带有明显正面或负面的态度与评价,主要强调的个人因素;“主观规范”强调社会影响因素作用,是个人在进行某项行为的时候社会压力带给个人的感知[31]。理性行为理论包含的主要联系如理性行为理论的模型如图2.1所示:
自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以来,最开始是应用于研究社会心理学范畴。Davis(1989)将理性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IT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2]。但是理性行为理论的解释力在一定情况下会被削弱,因为在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对实际行为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是理性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人们很难做到完全理性的,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理性行为理论中提出的假设就无法得到被全部满足,那么此种应用情境下继续使用该模型对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时,其产生的效力就必定会下降。
第二节感知风险理论
Bauer(1960)首次将感知风险理论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之中,他对感知风险的解释为: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无法在行为之前对其产生出现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在这样的基础上,可能会产生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么这些消费者不想预见的结果就是采用这些行为时产生的风险[34]。Cox(1964)也对感知风险进行了定义:个人在对某项消费行为进行决策的时候,可以预测到可能会产生何种风险[35]。Stone(1993)对风险感知的定义为消费者在行为过程中能够通过主观上直接预见到的对自己的不良损失,并且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程度高低会随着对损失的评估产生同步的变化[36]。虽然后期学者针对感知风险提出来的定义并非完全相同,但是众多学者均沿用了“不确定性”以及“不利结果”。众多学者都有一个统一的认知,认为感知风险因素不是一个单维度的概念,而是多维度的概念,将相关文献汇总后发现财务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及身体风险这这些风险出现的次数最多。后来的学者对感知风险进行研究时,也多采用此五种风险。
第三章研究模型构建及研究设计.......................12
第一节研究模型构建.................................12
一、基于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模型构建...............................12
二、基于TAM模型的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模型构建...............................17
第四章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4
第一节G银行客户个体特征分析..............................24
第二节信度分析...............................25
第三节效度分析...................................26
第五章促进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发展的建议..........................37
第一节提高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有用性的建议...........................37
第二节提高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易用性的建议............................38
第五章促进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提高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有用性的建议
1、丰富银行网点自助终业务种类
G银行的自助终端设备目前已经可以实现90%的传统业务办理,并且业务办理耗时明显低于业务在传统柜台办理的耗时。但是一些特殊业务还是只能在柜台进行操作,虽然这类业务占比较少,但是G银行应当结合客户业务办理需求,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仍需继续调整优化自助终端设备无法办理的业务,丰富自助终端业务办理类型,让客户感觉G银行的自助终端设备能够解决业务需求,对于他们来说是有用的。
2、发挥自助终端设备个人资产配置管理能力
自助终端设备背后实际拥有一个大的数据库,借助银行数字化系统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处理能力[25]。在访谈中发现,客户愿意通过自助终端进行理财购买。G银行可以在详细分析解客户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银行网点的自助终端设备向客户提出合适、全面的投资建议,实现通过由自助终端设备打破传统单一产品营销,由多资产配置组合转型,打造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能力,实现客户黏性和AUM双提升,提高银行网点的利润。
3、宣传推广银行网点自助终端设备
如果客户都不曾或者不愿体验自助终端设备,便无法感知其的便利性。通过访谈发现一部分用户为第一次使用自助终端,所以G银行应当将强对自助终端的推广。据了解,目前G银行从未对引入的终端设备进行任何的推广工作,线上G银行可以利用好自身的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对自助终端设备的便利性、实用性进行宣传,还可以在借助自媒体的力量,比如当地抖音大V、本地生活微信公众号等投放广告,进行宣传。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文以P市G银行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及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拟定了适合本文研究基于TAM模型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接受模型,共计提出了12条假设。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根据有效样本数据224份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将运算数据与阈值进行比对,并结合G银行自助终端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显示其中10条假设成立,2条假设不成立,研究得出使用态度会受到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风险、个体创新性的影响,使用意向受感知有用、感知风险、响应性的影响,感知有用会受感知易用的影响,使用意向直接影响使用行为,修订形成最终模型并对假设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本文也结合访谈内容与影响因素,分别对影响客户接受自助终端设备的每个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G银行可以通过对自助终端设备的改进为客户创造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