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分析——基于信息隐私视角

发布时间:2023-08-14 19:24:5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本研究结合客观数据,通过爬取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消费者评论数据,对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采用扎根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初始的研究机理框架,并有效融合文献调研和扎根分析方法,以创新抗拒理论、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研究模型。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无现金时代已经来临,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支付市场规模飞速增长。移动支付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Ipad等)购买其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是一种单位或个体以互联网为媒介,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流通与货币交付的支付方式[1]。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8月所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网民规模达8.4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其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6.21亿,占移动端网民的73.4%。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创新性的科学技术(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技术、3D传感、图像处理技术等)亦逐渐成为移动支付领域重要的发展支撑[3],如何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优化支付方式并提升支付过程中身份识别的效率,开始成为移动支付领域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刷脸支付通过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结合支付软硬件,在崭露头角的同时吸引了大批产业各界的目光。刷脸支付是指经过智能风控体系优化、活体检测、手机号校验等方式在支付过程对人脸这一具备生物特性的生理特征进行认证,从而完成金额交付的过程,其涵盖了硬件基础(如红外双目摄像头或3D结构光相机)、通讯基础(云服务平台及4G、5G、WIFI通讯环境)、数据基础(公安二代身份证数据库)、市场认知基础(指纹等生物支付方式)。刷脸支付所基于的人脸识别技术与传统的指纹、密码识别技术具有共通之处,均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比对实现认证,只是刷脸支付需要比对的是个人身份特征中更为敏感且具有不可复制性的面部信息[4]。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1)探究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前期广泛并细致地阅览相关研究文献,拟定和修正数据采集的标准和采集对象,然后实施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采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语料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提炼出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技术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感知支付风险和感知支付收益,并归纳总结出行为产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研究机理框架。

(2)根据归纳总结的研究机理框架构建研究模型,通过情境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检验。在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将归纳总结的研究机理框架作为基础,构建出三个维度的创新抗拒行为(延迟采纳、反对采纳和拒绝采纳)的实证研究模型,并分别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以期针对不同的创新抗拒行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友好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阅览研读研究文献和线上数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质性方法结合定量分析的探索,主要采用以下4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来梳理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概念内涵、研究脉络和进展情况,学习优秀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以此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支撑。结合信息隐私视角,确定研究思路并选取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进而归纳选择影响因素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研究模型。

(2)客观数据爬取结合扎根文本分析法。结合前期阅览研读的研究文献,设计并确定数据采集的标准、范围、对象和工具,采用客观数据爬取的方法获得更丰富更深入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扎根分析的编码过程对爬取到的客观数据归纳整理出研究机理框架,以此有效规避以往半结构化访谈方法中自身主观评估的局限性和获取到的主观数据的偏差性。

(3)问卷调查法。学习吸收已有研究文献中的成熟量表,结合本研究的情境适度改编撰写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数据收集的可靠性,问卷初步设计好之后会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予以订正修改,并发放订正后的调查问卷进行小范围的前测,然后根据返回数据的前测结果调整问卷变量的描述方式,最终形成易理解、更准确、无歧义的正式调查问卷。线上同时向各年龄段、各层次的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相关研究概述

2.1.1 刷脸支付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变革,刷脸支付使民众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但刷脸支付也存在一些难题,如容易导致人脸识别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刷脸支付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数量较少,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刷脸支付的监管和治理研究。刷脸支付时,商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交易,支付过程仍属于银行等国家机构监管控制的领域,但目前监管刷脸支付过程的行业标准还不健全,具备广泛的可适用性高的监督检验标准仍然缺失,导致银行监管部门对这部分工作无法企及。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的刷脸支付,监管部门的技术要求和监测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10]。

(2)刷脸支付消费者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消费者刷脸支付的行业特征、行为特点,如刷脸支付具有不可抵赖性,消费者容易受到欺骗攻击[11]。部分研究聚焦于消费者对刷脸支付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如动力、阻力[12]、信任、社会影响、感知风险[13]等,鲜有对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探讨。

(3)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探究。人脸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难度,也在提升支付便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Jiyan等人探索了创新的数据解决方案以优化刷脸支付的安全性和效率[14],Zhang等人探究了分子印迹生物识别载体材料和技术对刷脸支付的改进作用[15],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和准确性尚需优化和升级,规范化的人脸识别技术和系统应用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16]。

电子商务论文怎么写

2.2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研究理论基础

2.2.1 创新抗拒理论

创新抗拒(Innovation Resistance,IR)的概念最早由Heider[45]在1958年提出,并由Foxall等[46]对概念中的行为划分了三种维度,即延迟采纳、反对采纳和拒绝采纳。创新抗拒是连续性、从正向或习惯性抵制转变为积极主动性的抵制行为[47],其与创新扩散密切相关,对于科技型创新产品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推动和促进创新扩散的角度进行展开分析,但实际上,创新性产品或服务在扩散的时候,大都以失败告终,消费者最终并未接受创新,因此往往存在着阻碍创新扩散的影响要素,即创新抗拒行为要素。

因此针对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研究来说,创新抗拒理论可以提供不同的思路,并进而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缺。本研究中,刷脸支付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即为现阶段支付服务的创新形式,通过创新抗拒提取消费者刷脸支付抵抗行为的影响要素,有助于开拓研究视野。

2.2.2 APCO模型

APCO(Antecedents→Privacy Concerns→Outcomes, APCO)质量模型最早由Jeff Smith于1996年提出[48],其融合信息边界理论(Information Boundary Theory,IBT)和以往学者的隐私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隐私关注的五个前因变量,分别为隐私经历、隐私意识、个体差异、文化氛围以及人口统计变量。同时,以隐私关注为自变量,归纳提取了变量的影响结果,即行为反应、感知风险等,以其为一个整合机体构建了APCO模型,如图2-1所示,并指出对隐私关注的前因变量和影响结果综合考虑可以有效提升信息隐私实证研究的价值。

第3章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扎根分析 .................. 14

3.1 扎根理论概述 ................................. 14

3.2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15

第4章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实证研究 ................................... 22

4.1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研究模型 .................................. 22

4.2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假设提出 ...................................... 23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42

5.1 研究总结 ................................................ 42

5.2 研究启示 ............................................... 43

第4章 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实证研究

4.1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研究模型

使用扎根理论所提炼的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形成机理的框架是一个初始的概念性模型,该框架结构繁复,仍需进行简化并提取实证研究模型予以验证。根据文献总结和扎根分析可知,消费者创新抗拒行为主要受到技术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感知支付风险和感知支付收益5个方面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结合创新抗拒理论、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本研究构建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研究模型,主体包含7个部分:(1)技术因素,含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可控性;(2)个体因素,含隐私经历、隐私意识、身体意象、平台信任;(3)环境因素,含隐私政策、社群影响及外部激励;(4)面部隐私关注,由于技术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对面部隐私关注产生影响,因而将面部隐私关注的变量单独列出;(5)感知支付风险,由感知安全风险、感知财务风险、感知隐私风险构成;(6)感知支付收益,由感知便利性和感知有用性构成;(7)创新抗拒行为,含延迟采纳、反对采纳、拒绝采纳三种行为。研究模型如图4-1所示。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的形式探究了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文献调研的方式可以有效发现已有研究的空白之处和未触及的领域,但是容易忽略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因此,本研究结合客观数据,通过爬取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消费者评论数据,对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采用扎根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初始的研究机理框架,并有效融合文献调研和扎根分析方法,以创新抗拒理论、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研究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研方法,结合消费者的主观数据样本,探究了三种维度的创新抗拒行为的影响要素模型,并分别验证了技术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面部隐私关注、感知支付风险和感知支付收益对延迟采纳、反对采纳、拒绝采纳三种创新抗拒行为的影响效果。研究背景虽然建立在刷脸支付的创新支付领域,但研究结论适用于科技类的创新产品领域,可为相关产品服务提供商、运营者、开发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类产品开发运营建议。总结来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通过文献研究对现有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在整理分析研究现状后,提出需要深入挖掘的研究空隙,并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拟定了客观数据爬取的标准、对象和范围,附之以文本语料扎根分析,归纳阐述了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为后续的实证定量研究奠定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2)综合文献调研和扎根探索的结果,发现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受到技术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面部隐私关注、感知支付风险、感知支付收益的共同影响,并且其中的影响效用程度不尽相同,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炼搭建本研究的初始形成机理框架,并最终提取因素,构建消费者刷脸支付创新抗拒行为的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