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笔者通过对定性及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不强、控制活动不完善、信息与沟通水平尚需提高,专项监督缺失等。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工具,也就是本文所探索研究的内部控制,它可以帮助企业很好的实现经营目标。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制定规范方面还是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国内的内部控制的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处于探索时期,有很多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要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同时就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随之提升,使其可以更好的发展。因此,随着企业的动态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动态发展,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经营活动的规范性、企业经营的高效性,内部控制理论所包含的范围和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引以为例的BS公司,始建于2005年,经过16年的发展,现在已陆续在成都,佛山,青岛设立新厂,并在成都收购了一个下游供应商,现已实现四地五厂的全国布局。随着零部件行业成本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减少,公司在发展中内控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内控管理。本文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实地调查的形式,通过实地调查BS公司目前财务的内部控制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完善BS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国内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指引和规范,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应用内部控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还处于初期的探索和构建阶段,大部分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还没有真正达到要求,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以国内的制造行业为例,很多公司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项目的竞标和供货上,而不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这会导致未来企业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本文的理论研究具有指向性和根基性,使研究理论具有更高的指导实践的价值。
1.2.2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指导性作用,使企业能够有一个良性的运转。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管理活动范围,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利用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人文环境和竞争活力。总之,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可以低成本的前提下高效的运营企业,在与同等规模同等条件的企业竞争中凸显优势,为企业的长期运营提供有效的内在保障。
第2章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1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原则
2.1.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五要素: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1.2内部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有效的内部控制使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有了有效的提升;有效的保护了一个大型企业的内部资产和其他的内部物资的安全。
合法、合乎规定原则。所有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如果超出这个规范,就涉及到违规或者是违法,我国对这一规范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家企业和公司都有义务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依据企业所具有的个体化的差异,去实施具体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方案。
2.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义和方法
2.2.1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义
从内部控制的设计方面来看,控制的有效性:以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为前提;覆盖了很多关键的和重要的业务与环节,对整个企业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领导层和企业员工;与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经营特点相匹配。
从内部控制运行方面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评价期内其相关控制应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实施控制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
如果企业在评价期内符合上述提到的设计和运行原则,那么所在内部控制在该经济实体中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
2.2.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
详细评价法,简单来说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方法,它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有效地开展。企业要对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客观的分析,这样制定出来的相关措施和工作标准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才能对企业存在的矛盾、问题和漏洞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更大的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评价方法,才能保证在企业内部能够正常开展内部控制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内部控制工作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这种评价方法能够与企业内部控制结构有效地结合,从而对控制设计进行较好的判断,同时,这种评价方法在后期还能够起到测试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整体评价,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开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另外,企业自己也要对自己开展的内部控制结构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如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第3章BS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11
3.1 BS公司简介...............................11
3.1.1公司基本情况............................11
3.1.2公司业务流程介绍...............................11
第4章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设计..................................31
4.1 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目标........................31
4.2 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思路............................31
4.3 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方案.................................32
第5章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41
5.1管理层的认知及管理思路的改变.............................41
5.2有效的人才保障.........................................41
5.3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系统...................42
第5章BS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
5.1管理层的认知及管理思路的改变企业的管理者的认知及管理思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环境建设的好坏,从而对内控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为民营企业,一切从零开始,没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了生存,管理者一路发展下来历经坎坷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及精力都放在开发市场,获取项目上,所以在企业发展的前期乃至于中期,都没有时间顾及内控体系的建设。只有当管理层从内心认可了内控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为企业的内控的建设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及更多的成本时,内控体系的建设及优化才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现代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是可以由一人拍板决定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经验、认知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样做出的决定风险很大,所以通过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责任意识的强化;进而依靠管理层的影响力及推动力来落实强化员工的内部控制参与意识显的尤为重要。
第6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在本论文中,查阅借鉴了国内外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定性及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控制环境不理想、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不强、控制活动不完善、信息与沟通水平尚需提高,专项监督缺失等。
在分析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点,包括对内部环境的优化如优化组织架构,进行人才梯队培养,构筑优良的企业文化等;对风险评估进行进一步优化如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控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精准分析而规避风险;对控制活动的优化如资金的控制活动优化,采购环节的控制优化,销售环节的控制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资产及合同管理的优化等;信息与沟通的优化,包含内部沟通优化,外部沟通优化,对信息系统安全性保护的优化等;监督管理优化包含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对外部审计的重视,建立多维度交叉的监督体系等。
最后,提出增强管理者的观念认识、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及充分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的经验等几个保障措施,保障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实现,希望能够为该企业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