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官概述
1.1 史
1.1.1 “史&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rdquo;之本义
研究史官首先要明白“史”字的含义,在不同时期里,它的含义也是有所不同的。汉人许慎的《说文》曾对“史”的含义作了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故“史”字最初的含义便是记事者。而后在江永所作《周礼疑义举要》的秋官篇中又对“史”义提出了与许慎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掌文书者谓之史”。在江永之后又有清人吴大在其《说文古籀补》中考证了“史”之义,他认为“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即“史”也是记事的意思,但不同的是对于许慎所释的“中”的含义。而后也有很多人陆续对&ld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quo;史”之义进行考证,最终清人王国维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可知矣。”“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硕士论文发表格式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书》之文尚不甚区别。”①而后便有刘节先生在其《中国史学史》中的释史篇中讲述“史”的古义是史官,职掌范围非常广。②经过这些先哲对“史”的考证,我们大致了解了“史”之义,一开始便只是官职,且最初的职能并不仅限于记言记事这么简单,而是包含其它职能,且范围广泛。
 硕士论文提纲格式; 1.1.2 “史”义延伸
在“史”义为官职的基础上,人们不断地赋予它别的含义,诸如史书、史事、史学等等。白寿彝先生曾在其《中国史学史》中指出:“从用以称史官的‘史’,到用以称历史记载的‘史’,不知要经过多少年代。”③从上文所考之“史”义发展到汉代,因司马迁曾继承世袭的史官职位,最终著成《史记》,“史”之义便多了书名这一项内容,同时表明汉时的史官制度依然存在。先秦时期,“史”之义一般还是指官职,这在《左传》中表现的很明显,如襄公二十九年曾记有“史不绝书”便可为证。而人们把“史”义扩展为史书,最早的记载是在秦汉之际,如《吕氏春秋 察传》曾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直至三国以后,“史”被称为“史书”之意日益广泛,如孙权曾说自己“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此处之“三史”便是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部史书。为“史”赋上史学一意大致是在东晋以后,据《晋书 石勒载记下》中所载,石勒称王后曾“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署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畅、杜嘏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庚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浚为史学祭酒”①。及此,“史学”之意出现。后发展至唐时,“史”之义便又丰富起来,多了史事这一项,同时,把“史”作为客观历史的观念已经出现,并且多以“史事”来泛指客观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刘知几的《史通》,其《古今正史》篇中有很多例子,如“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或者“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等等,不胜枚举。及此,“史”之义便完成了其漫长的发展历程,用以泛指客观历史或史书所记之事,与现代所述之“史”义并无二致。我们探讨完“史”义之后,接着便来看看史官的起源及史官建置概览。
1.2 史官之源
我国最早的史官应该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和沮诵,《说文叙》中记载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荀子在其《解蔽篇》也曾说过:“好书者众矣,然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解)”。宋衷《世本》中也说:“沮诵、仓颉为黄帝左右史,其语盖不足据。谓其时有记事之史则可,谓有左右史之名,则尚失之过早也。”《风俗通》和卫恒的《四体书势》中都有相关记载,在黄帝时期的仓颉是史官,与仓颉一同承其命而造字之人还有沮诵,沮诵也是史官。既然我国的文字是由仓颉和沮诵承黄帝之命而造,而在文字出现之后才可能有史之产生,都没有文何来史官一说,故仓颉之前有史官便几乎不可能,这又证明,我国最早的史官即应是仓颉和沮诵。在仓颉和沮诵之后,便应是夏商周之史官,《后汉书 班彪传》记载:“唐虞三代,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便说明三代史官应当是存在的。另外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记载:“终古为夏之大史令,向挚为殷之内史,似夏殷之世已有大史、内史之称,而周因之。然大史称令,为秦汉以后之官,周有大史而无令,由是推之,夏或有大史,而未必有大史令之称。”②在这个记载中我们得知,夏时已经有史官的存在,虽然后文考证认为夏有大史令不太可能,大约只是有大史,但这些都足以证明在夏时史官制度已经产生。同是还能发现,殷有内史,故证明夏商时期便已有大史和内史存在,周的史官制度承袭了夏商。
1.3 史官建置
我们从《周官》、《礼记》的记载中也可发现,周代的史官除了大史和内史还有小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官职。《周礼 春官》记载,史之职皆属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掌书王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另外的左史和右史分别记言和记事。可见,史官制度发展到周代的时候,体制已经日趋完善,职责划分亦非常明确,各司其职。而这些职能都可以概括为“史掌官书以赞治”,赞治,即起草文书之意,故此时史官的职能便是以职责不同而起草不同的文书以备君王之用。即便如此,事情根据其大小,记载的载体也是不同的,如《礼记》曲礼篇有记述“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此足以证明史官职责明确,对所要记载的事情也是分大小而分别以不同之载体来记述。金毓黻先生曾说,中国史书从《春秋》和《尚书》这两部史书开始。而在《尚书》中我们发现,其时史官所记载的文书,是分体制而记的,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内容而用不同的体制来区别对待,如其中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册和典便是两种不同体制的文书。除了上述各种职能的史官,史官具有神职的性质,运用《易》、《象》等来为君王作各种占卜预测,而这种职能在春秋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左传》记载的史官有一半是关于类似神职职能的活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史官,而史官制度大致因袭周王室之史官体制,但稍有不同。而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卿大夫势力逐渐扩大,在诸侯国中,各卿大夫也都有自己的家史。这个时期的史官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有名的史官比较多,如董狐、左史倚相、齐太史、南氏史等。战国时期,又增加了御史一职,如晋国就有史官赵御史。汉朝时的史官制度是承袭了秦的史官制度而有所改进。在汉武帝时期增设太史令,司马谈就曾担任太史令一职,之后又传袭给司马迁。司马迁之后,太史一职大多不掌史事,而多以天文历法等方面为基本职能,这是古代史官职能的一大变化。汉以后,除司马迁父子之外便再无累世之史官,偶尔出现也都身兼他职,并不专一,同时,汉武帝还开设女史一职于宫中专职记录皇帝起居,《禁中起居注》便可证明这一点。东汉史官体制与西汉雷同,此时史官的兼职情况比西汉更加严重。总之,秦汉之后,史官除司马氏父子之外不再世袭,名称在三国时期也有所改变。三国时期的史官被称作著作郎,这一称谓在晋时改为大著作,而且由兼职改为专职史官,同时增设八位佐著作郎。之后的宋、齐、梁陈时期,又被改为著作佐郎,增设修史学士。而后便是十六国北朝时期,此时的史官制度多承袭魏、晋,稍微有所变化,但大体是一致的。从三国两晋到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以著作郎兼职起居之职,北齐、北周时期,著作郎和起居才逐步分开,此时以编撰皇朝正史尤为盛行,是中国史学发展最为灿烂的时期,故此时史家辈出,被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称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的时期。其后,隋时,炀帝增设起居舍人一职。史官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后,已渐渐趋于完善规范。唐时,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逐渐规范化。在史馆中,设监修国史、兼修国史、史馆修撰、直史馆等职位。一般以宰相为监修国史;以其他身份兼职修史者,被称为兼修国史;以修史为专职者称为史馆修撰;直史馆是由有治史才能而无官品的人担任。此后一直到清代,史官制度虽时有改动,但大致承袭唐时制度。
2 晋国史官
叔虞受封于唐后,其子燮父继位,燮父把唐国改称为晋国,这一国号一直延用了六百多年。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力强大,霸业起起伏伏但也维持将近一个世纪,疆域日渐扩大。晋国史官便是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得以生息发展,治史活动丰富,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在晋国各个方面散发着自己的影响。本章以《左传》、《国语》为基础,以时间为顺序,系统梳理晋国史官的史料,并结合晋国历史来梳理晋国史官队伍中个体的思想、言行,分析史官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此了解他在晋国的地位变化及对晋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贡献,以此推演史官在其时代中的地位变化及贡献,充分的了解他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
2.1 孙伯黡 .............................................................18-19
2.2 辛有之二子 .............................................................19-20
2.3 史苏 .............................................................20-22
2.4 卜偃 .............................................................22-26
2.5 董因 .............................................................26
2.6 史援 .............................................................26-27
2.7 董狐 .............................................................27-28
2.8 董叔 .............................................................28-29
2.9 董伯 .............................................................29
2.10 史赵 .............................................................29-31
2.11 史龟 .............................................................31-32
2.12 史墨 .............................................................32-35
2.13 董安于 .............................................................35-37
2.14 屠黍 .............................................................37-38
2.15 周舍 .............................................................38-41
3 晋国史书《乘》 .............................................................41-43
4 晋国史官的职能与特征............................................................. 43-48
4.1 晋国史官的职能 .............................................................43-45
4.1.1 掌典籍 .............................................................43
4.1.2 占卜和劝谏 .............................................................43-44
结语
先秦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壮大的初级阶段,虽然有些不够成熟,但它已经成为我们两千多年来华夏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宝藏。而晋国从建国至终结共计六百余年,它在春秋时期文化发展中的卓越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经过六百多年漫长岁月的浸染,在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而晋国史官在晋国一步步的发展中,也在史学、天文、历法、哲学、文字研究甚至数学、法学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今考《国语》凡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语二篇,凡二十一篇。晋语独多,必出于《晋乘》,《左传》多载晋事,亦以此故。”①由此可见晋国史官在其时自成一体,史官队伍庞大,史官制度完善、健全,足可以作为春秋时期的代表来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春秋史官研究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帮助我们了解晋国史官在后世各种领域的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晋国史官均以丰富的知识构成为其文化底韵,负责收藏管理国家典籍文献、传承礼法制度、主持典礼祭祀、观察天文星象、直言劝谏、记录国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等等工作,是官僚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属于执技以事上者。随着晋国霸业的发展,晋国史官以其优秀的质量和数量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涌现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为晋国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深感自身词语之匮乏,不能尽善尽美地去描绘晋国史官各个人物的特色及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