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网络时代“人肉搜索”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人肉搜索"是网络社区一种互动搜索方式,这一现象的产生从本质上折射出了网络空间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它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原因,它的存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人肉搜索"?它是如何形成的,又具有哪些特点?这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正是本文所力图论述阐释的。
1.1 “人肉搜索”的界定及特点
1.1.1 “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对"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即一个人在网络上提出问题,再由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他具有相关经验或专业知识的网民甚至道听途说者进行解答,类似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搜索引擎上的问答活动;狭义的"人肉搜索"则是指以网络社区为平台,汇集广大网民的力量和智慧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追査某些事件真相或人物身份并给予曝光的活动。网民形象地将狭义的"人肉搜索"比喻为"一只老虎,多个武松"硕士论文发表格式;。现阶段,我国对于"人肉搜索"的学术研究还不是很成熟,科研成果更是很有限,就已有的著作中,笔者了解到关于"人肉搜索"的定义大致可以从科技方面和搜索主体方面进行界定。科技方面的定义从科技方面来讲,"人肉搜索"的概念主要可以概括如下:"不特定的网民针对现实世界的某一诉求或兴趣点,利用传统搜索引擎等网络虚拟空间基础应用平台,同时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对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并加以萃取,以期获得需要的内容并主要在网络上加以发布。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及网民大规模参与等手段来搜寻和共享特定信息的网络活动称为人肉搜索"。社会工程学的定义:"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为了保证搜索信息的完整和真实,采用人工就近攫取信息的方法,通过一方提问、八方检索的回答方式,完成信息搜寻的一种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它是虚拟世界的现实引擎。"①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人肉搜索"的形成孕育了土壤,而网民的热情积极参与间接促进了 "人肉搜索"的形成。简而言之,技术是支撑,网民是主体。2、搜索主体方面的定义对"人肉搜索"从搜索主体方面进行定义,比较权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百度的解释是:"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是网民利用一些网站的搜索功能,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来搜索目标,或通过一些较受欢迎的网站论坛来交换信息,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搜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从而找出搜索目标的所在地、工作、背景、详细身份资料等。"③以上定义更倾向于描述搜索方式和搜索过程,强调人这一主体在整个搜索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人肉搜索"变传统的一对一的网络问询方式为一对多、多对多的问询方式。同时,作为一种信息交流通道,"人肉搜索"可以有效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在庞杂的信息流中被淹没,使网民形成关系型网络社区,满足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综上,拙文认为,在网络信息社会,"人肉搜索"以信息科学技术为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人机互动为途径,追踪事件进程、调査事实真相的具有传播意义和传播功能的社会活动。
1.1.2 “人肉搜索”的特点
信息化社会,信息交流与交通往来越来越便捷和迅速,"人肉搜索"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参与度日益走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与其自身特性密不可分。从已经发生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肉搜索"案例可以看出,"人肉搜索"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交往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往方式,自然也就具有了虚拟性这一特点。虚拟(Virtual) —词来源于拉丁语"Virtus" 、 "Virtualis"。中世纪神学家兼逻辑学家邓?司各托将其界定为可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从而赋予了其哲学的含义。虚拟就其本身的技术特性而言,可以说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是一种直观性和结构性实在,但其表征的内容却是与现实的感受性具有相同效果的一类东西。虚拟性是网络交往区别于现实交往的最基本特征,这种虚拟是指网络社会所提供的交往环境区别于现实社会环境,但这种交往又是真实存在的,它构成了人们真实的社会行为。"人肉搜索"的虚拟性体现在网络空间和交往主体的虚拟性这两个方面。首先,网络空间即幵展网络活动所依托的非物理化的、非时空的载体和空间,1984年加拿大科学幻想小说家吉布森率先提出"Cyber"这一概念,翻译成汉语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网络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产生于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凭借着虚拟空间,虚拟实在能够实现远程出场,使主体产生沉浸感。虚拟空间与虚拟实在二者相互依存,脱离虚拟空间,虚拟实在不可能成为真实的事件,同样,如果没有虚拟实在,虚拟空间的存在也将没有任何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与拓展,作为虚拟交往活动的载体,网络空间也日益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其次,网络交往主体是由现实主体衍生而出的。一方面,一"人肉搜索"活动主体以数字、符号、代码等形式存在,在网络交往中,主体的真实性似乎被网络的虚拟性所掩盖。"在网络士,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这句流行语就很好地说明了网络的虚拟特性。因此,"在网络交往中,主体没有停泊的锚,没有固定位置,没有透视点,没有明确的中心,没有确定的边界。当福柯在《物的秩序》中写到'人己死去'时,他表达的便是信息方式中主体的迷茫。在电子媒介交流中,主体如今是在漂浮着,悬置于客观性的种种不同位置之间。不同的构型使主体随着偶然情境的不确定性而相应地被一再重新构建。另一方面,"人肉搜索"活动主体的虚拟性并不是虚假性与虚幻性的代名词,而是真实存在的主体,只是在网络空间这种特定环境下,使其显现出虚拟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对"人肉搜索"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只是在表面上掩盖主体的某些特征,但却不能隐藏深层次的东西。社会性"人肉搜索"具有社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主体的社会性,二是"人肉搜索"活动本身具有社会性。"人肉搜索"的活动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人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或某个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诸如领导性、服从性、合作性等特性。在"人肉搜索"这种集体性的大规模活动中,人的社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宏观上看,这些参加者是从事该活动的整个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分工协作、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从微观上看,"人肉搜索"的参与者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异质个体,这些个体有的发布搜索令,体现权威性和领导性,有的投身搜索行动,体现实践性和服从性,比如"湖南交通厅副厅长落马事件"中有的网民负责搜索陈明宪的收入情况,有的负责搜索他的社会关系和主要社会活动,然后汇总并展示这些信息,充分体现了合作性。再从"人肉搜索"活动本身来看,该活动规模大,一方面有社会动员的作用,事件本身的强大魅力以及对事件结果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着数量巨大的网民参与其中,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增强了网民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活动又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件的进程,网民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件真相的揭露,如"华南虎事件"中网民的"人肉搜索"直接推翻原有信息,"官二代毁容事件"中间接推进事态发展。除此之外,"90后少年殴打老人事件"中,网民对少年的搜索和定位实际上是间接宣扬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对社会公德缺失的愤恨;"死亡博客事件"中,网民对王菲和第三者东方的搜索则是对婚外恋现象的强烈谴责。由此可见,"人肉搜索"还能够间接调适社会运行规则并修正社会行为规范,引导整个社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 "人肉搜索"的社会性。
2.2 “人肉搜索”的产生和发展 ...............................................................20-26
2.2.1 “人肉搜索”的兴起 ...............................................................20-21
2.2.2 “人肉搜索”的发展历程............................................................... 21-22
2.2.3 “人肉搜索”产生的 ...............................................................22-26
2.3 “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 ...............................................................26-31
2.3.1 搜索引擎众多 ...............................................................26-28
2.3.2 新闻关注度提高 ...............................................................28-29
2.3.3 规范化趋势明显 ...............................................................29-31
第3章 “人肉搜索”的社会伦理得失 ...............................................................31-40
3.1 “人肉搜索”的社会伦理功能 ...............................................................31-36
3.1.1 净化社会空气 ...............................................................31-32
3.1.2 推进民主进步 ...............................................................32-33
3.1.3 弘扬传统美德 ...............................................................33-35
3.1.4 增强民族凝聚力 ...............................................................35-36
3.2 “人肉搜索”的社会伦理 ...............................................................36-40
3.2.1 “人肉搜索”导致传统社会...............................................................36-37
3.2.2 “人肉搜索”挑战社会道德 ...............................................................37-38
3.2.3 “人肉搜索”暴露法律制度...............................................................38-40
结论
作为网络发展的产物,"人肉搜索"已经的的确确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人肉搜索"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演进和发展之后,也开始不断成熟完善,当然,目前来说,"人肉搜索"还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对于"人肉搜索"我们不必惊恐于它的可能的消极后果,但更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管理,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营造和维护。本文在系统分析"人肉搜索"的产生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肉搜索"的伦理功能以及伦理负面效应,提出了通过政府、社会舆论、法律法规、网民自律等形式对"人肉搜索"进行规制和管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肉搜索"会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优势,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