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国》看资本主义秩序

发布时间:2012-10-30 18:05:13 论文编辑:twt1601

第一章 内格里的早期活动与《帝国》的诞生


  &n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bsp; 第一节 内格里和意大利左派政治
  《帝国》的主要作者,意大利哲学家内格军.于1933年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家庭,在内格里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而死,内格里的外祖父也是个意共党员,于1943-45年参加意共游击队,其思想追求对内格里影响极深。在外祖父的培育下,孩提时代的内格里开始塑造其共产主义信仰。虽其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内格里还是在50年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教会的青年团(CatholicAction)。青年团许多成员的立场接近于法国的Workerism (Operaism或者"工党主义)等派别。年团的积极分子包括许多活跃于当今意大利政坛的名流,包括艾克。两年后内格退闭,在社会学家Danilo Dolci (70年代欧洲"非暴力运动"的代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表人物之一)的陪同下,赴西西里进行调。1955年内格在,帕多瓦大学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题为《德国历史主义——从狄尔泰到韦伯》并且获得学位证书。1956年内格里获得"意大利中央历史研究所"奖学金,当上意大利宗教历史学好祖Raffaele Pettazzoni的助理;1956-1963内格里加入"意大利社会党",在帕多瓦城担任政务委员,并担任社会党党报《红色笔记》(Quaderni Rossi, 1961-1966)的编辑工作。此刊物在劳资关系、公会活动,硕士论文发表格式阶级斗争等领域颇有建树,是意大利六十年代极左思想的重要阵地。《红色笔己》的基本立场是试图以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唤醒广大工人的政治觉悟,同吋呼吁通过系统性的罢工活动促进无产阶级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此内格山受到大利政党理论家MarcoPannella的影响,其思想更加激进。1964年内格m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年轻黑格尔的11家论与法治论——兼析16世纪的法围》,其理论锋芒丌始显。1966年《红色笔记》停刊,内格批社会党人创办《Q产阶级之权》。从60代始,工潮、学潮运动迭起,内也在这个时期加入了意共在博洛尼亚创建"工人之权"(1968-1973)组织。改组织在六十年代末七十代初)《发动力(命,张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然沾动始终限厂些范性的、小规校的拔动,但在当吋的意大利社会,却产生了火的);杉响力。这些动要针对人利社会运动"。M大利社会运动,(Italian Socialist Movement) (1946-1995), 人利社会共和M " (1943-45)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法西斯党代表组织的极右政成立以后(1947), 议会制度得以延续。
     1967内格在意大利帕多系扪仟教校,从这始,内格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克,忠的耍浙论作。1970年,怠大利法渐政分之十点七,以贝林格为总书记的意大利共产党为了应对法西斯主义的蔓延,于1973年九月与天主民主党达成共识,共同参与议会选举,这种权宜之计的妥协被知识分子解读为"修正主义",它刺激了意大利的激进左派势力开始无所顾忌地向社会秩序"宣战",1973内格领导的"工人之权"解体,部分成员融入到"工人自治"(Autonomia Operaia)。该组织(1973-1979)不能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意大利极左政治与无政府主义流派非参议人员结合的结果,虽然组织结构比较分散。但是内格里的大众影响力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顶峰。1977内格里发表社论《统治与阴谋》(II domino eilsabotaggio)。强调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暴力性质的必然性,将"无产阶级暴力"描述为"无产阶级发掘自我价值的炽热投影"在《统治与阴谋》中,内格里说:"倘若危机呈现出稳定的趋势,那么暴力可以发挥起关键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表明了,暴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重要的、甚至必然的维度。今円更甚,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性迫在眉睫,暴力理应当被赋予应变量之意,它是危机中的利益权衡与无产阶级自我价值的创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成分。"他大声疾呼:"对我们的敌人不能手软!"内格里不仅像马尔库塞一样主张"大拒绝",而且号召大学生和失业工人直接进行"无产阶级征用"一抢劫银行,超市,动用枪支对抗国家机器。极端左翼组织"红色旅"(redbrigades)便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红色旅"的主要成员为青年学生,这个组织纪律极为严密,它的行动纲领是通过暗杀的方式引发意大利政府的血腥镇压,进而使广大民众看清资产阶级的真面目。红色旅暗杀的对象最初主要是法西斯主义者,然而1976年,"红色旅"的创始人古乔被逮捕,"红色旅"开始把矛头指向"共产主义的叛徒"一意大利共产党和它的同党。1978年,与意大利共产党结成同盟的天主教民主党的总书记阿尔多莫罗在罗马市中心被绑架,两个月后,阿尔多莫罗被杀害,这个事件令意大利各界为之震惊。'笔者认为,将"红色旅"这一暗杀行为定义为恐怖主义活动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标签"使整个事件从其历史文化和政治局势的背景中被剥离出来,反而成为了 "恐怖主义"这个同质性意识形态概念的"例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足"红色旅"的这次暗杀行动,至少从意大利激进左派主义者的策略角度看也是失败的。它不仅使意大利共产党失去了一次执政机会,而且把大多数左派运动的支持者一广大群众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意大利社会舆论始向右转,意大利政府于1979年4月的中,对参与左派运动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大面积逮捕,内格里也在这一年因为支持"红色旅"而遭到逮捕。随着意大利左派运动走向低潮,内格于1983年逃往法国。1984年,内格里的著作《马克思超越马克思》出版,这个题所明示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土旨:马克思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超越自身。这本书试图从马克思的大量在当时未得到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手稿,比如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视角,代资本义对"人"的价值抽取的向。"资木不仅征服了工的吋问,而且征服了所有生活的时间时,这时,对资本的抵抗又意味着什么呢?再生产类似于生产,生活类似于工作。在这个层面上,粉碎资本就是粉碎监狱。"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指出,这本书中的马克思,是一个被"福柯化"的马克思。内格里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相信存在着不少的路径,可以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修TH跟福柯所阐明的主体性生产和生命政治等革命概念连接起来。"3的确,内格里在法国吋期的作品,都显示出了这样一种倾向:通过当代法国哲学"切近"马克思哲学。1997年,内格里回国,但是意大利政府再次以"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起诉他,判处他有期徒刑13年,本文所重点研究的对象《帝国》正是记录了内格串.在牢狱时期的主要思辨成果。本书的另一个作者哈特,则是内格里的学生。他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文系,任教于杜克大学文学系,常年从事意大利文的政治哲学思想的英文翻译工作。


    第二节 《帝国》的回声
   2000年,内格里和他的学生哈特合著的《帝国》出版,一时掀起千层浪,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用"毁誉参半"这个词形容西方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是十分恰当的。一方面,内格里和哈特以全新视角分析全球化秩序的动机受到了肯定,比如政治哲学家赫尔德就认为:这部著作"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力图分析当代政治全球化形式的最持久的努力。"齐泽克也指出:《帝国》"这是一本旨在为21世纪重写《共产党宣言》的书。"另一方面,内哈二人在著作中的结论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舍曼就认为:《帝国》中的"大众","非物质生产"这些概念似是而非,把这些概念作为研究的关键词就总味着模糊了所考察事物的反思性本质,而必然陷入意识形态的泥渾。巴绪尔尖锐地指出:"由于内格里和哈特天真地接受了全球化是没有国民的进程这一说法,从而把全球化的进程做了错误的理解."国内学术界对《帝国》的评价显然是贬大于褒,学者陈志刚的评价很代表性,他指出了《帝国》的两个重大缺陷:"第",对民族国家的衰落过于大,对跨公司的作用估计过。 "第二,忽视了全球联合抵制资本统治的强大力量和必要性。学者周惠明则认为:《帝国》不是革命和锋号角,而是激发浪漫遐想的麻药,迷幻剂和兴剂。《帝》的作者不马克忠义左派,而标准的无政陈学叨对《帝国》的看法最为独到,他提示理论界;"对《帝国》一书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有没有偏离马克思当年批评的轨道,而主要看其对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帝国主义进入到帝国统治的时期的概括是否符合实际,看其对进入帝国统治时期的当代资本主义究竟是持赞頌态度还是持批判态度。"笔者认为,以简单的"反映论"(理论是否直接反映当下现实),"符合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结论),和"指挥论"(理论是否为反抗资本主义提供具体的策略)作为评价《帝国》的标准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展开彻底批判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全球化"也只是一种趋势,还远远没有完成,即使在欧洲,仍有大量非工业化的"外部空间",马克思从未停留对经济现实的直接反映的层面上。而是站在"将来时"的高度,探出瓦解资本逻辑的社会条件,揭露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这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不是一位囿于19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反映论"者,而是一位为未来人类摆脱资本压迫,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奠定理论基石的伟大导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正是一位"先知"。(熊彼得语)当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欧洲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殖民地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罗斯这个还存有大量农奴制残余的国家暴露了其作为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的身份。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如果列宁坚持"符合论",他又如何创造性的提出"一国胜利论","灌输论","党内党外同盟论","社会主义合作社"理论呢?又如何在俄罗斯这片弥散着"黑葡萄酒"气息(别尔嘉耶夫语)的土地上,成功的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呢?当某些学者指责内哈二人"关于民众如何颠覆帝国,《帝国》的阐述显得有些简单,抽象,语焉不详。""的时候,人们似乎忘了,内哈二人都是西方的大学学者,不是职业政治家。"指挥论"让他们提出具体的斗争方案,这种要求本身是不切合实际的,内哈二人在书中勾勒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和打破资本控制链条的可能性纲领,这种努力是毋庸置疑的。相比之下,国内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一部分学者険了忙于"注释化研究,学院化写作"以外,几乎不关注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旦这种学风得以蔓延,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消极的影响。难怪人表示如果继续以学术性打压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边缘化将成为其自身无法摆脱的命运。""笔者绝非要为内哈二人做辩护,对于《帝国》中的一些结论,笔者也持反对意见。但是笔者最关注的是:《帝国》能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再次走向高潮提供哪些思路?是否可以超越"传承一背叛"这一简单二元对立模式,而是把《帝国》中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加以批判性研究,进而帮助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帝国》与其它相关理论,比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高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麦克卢汉的传媒学理论,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理论,拉扎拉托的非物质生产理论,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等等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正是笔者写作本文的旨趣所在。


第二章 通往“帝国”的途中 ...............................................................15-33
    第一节 “帝国”—作为政治哲学的...............................................................15-25
        一、中心与边界的丧失 ...............................................................15-19
        二、终结性—重新理解马克思 ...............................................................19-21
        三、作为“帝国”意识形态的...............................................................21-25
    第二节 “帝国”—作为资本压迫的 ...............................................................25-33
        一、“帝国”的构造 ...............................................................25-26
        二、“帝国”的控制...............................................................26-29
        三、“帝国”的生产方式...............................................................29-33
第三章 反抗“帝国” ...............................................................33-41
    第一节 弃政治学 ...............................................................33-36
        一、民众—移民—斗士 ...............................................................33-35
        二、要求社会报酬的权利...............................................................35-36
    第二节 “接合”还是无产阶级? ...............................................................36-41
        一、拉克劳和墨菲的 ...............................................................36-37
        二、中介性方法与阶级意识 ...............................................................37-41


结语


      通过以上全文对内哈二人的理论著作《帝国》进行的深度挖掘和扩展研究,笔者认为-内哈二人对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的分析是比较深刻的。将21世纪的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判定为"帝国"在基本上是确的。国内学术界不应该过分贬低《帝国》的理论价值。当然,作为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支,内格里和哈特对于"帝国"的认知上也有一些偏颇之处,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偏颇既不是某些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内哈二人没有提出具体的的革命方案,因为本文一开始就指出,让两位西方学院派学者去"指挥"反抗"帝国"的斗争本身就是不切合实际,也不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内哈二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终极目标,因为内哈二人提出的三大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种在微观意义上对于共产主义的全新理解,而个别学者认为的内哈二人在为美国做辩护更是不符合事实,因为内哈二人从没指出资本主义的压迫消失或者减少了,他们强调的是由于资本压迫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变,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作用在减少,美国虽然强大,但是其不得不将自身的"帝国主义"式的国家调整为"帝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在为反动的"帝国"秩序效力,否则内哈二人也就不会在本书中提出他们的"革命生存论"的反抗主张了。笔者认为:《帝国》最大的偏颇之处有三个,第一是将反抗"帝国"的革命主体设定为民众一移民一斗士的生成路线,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阶级斗争思想,如同笔者分析的那样,内哈二人和拉墨二人在对于"无产阶级"这一概念的理解上,都是错误的,笔者通过对于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解读,澄清了这一概念所体现的中介性方法的意义。第二是在书中一些对于马克思基础理论的误读,比如"生产性超越问题",本文也有所澄清,这早.不再赘述。第三也是《帝国》中最严重的局限,这就是内哈二人完全把当代中国的国情排除在了他们的理论视域之外,他们完全忽视了在资本逻辑统治全球的今天,在伟大的东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在全而建设富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中国的繁荣昌盛将对世界人民反抗资本主义"帝国'的壮丽事业产(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人员,搞好我们的理论工作,力然是贞无旁贷。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