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叛心理实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2-10-27 16:45:24 论文编辑:twt1601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的缘由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经常关注的问题。在教育情境中,教育者对青少年的管教常常不起作用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甚至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明显的对抗行为。实际生活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教育者不信任、感情疏远、不顺从;还有些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对着干,直接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家长的关系,较为严重的甚至发展为逃学、出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发生呢?这就需要对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实质进行研究。纵观国外对青少年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认为的情景因素(Brehm, 1981)到后来认为个体人格特质,如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支配性、攻击性、自主性和非接纳性等是导致其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Cynthia A, 2001)的过程。近年来,类特质理论(Shoham V, 2004)指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环境因素也有人格因素。我们认为,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研究离不开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其自主性的关注。本研究在"类特质"逆反心理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调査法、实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实质,探索青少年逆反心理发生的路径。国外对逆反心理发生的研究,都将个体自由受到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为背景,那么个体自由受到威胁是不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本质原因呢?我国青少年对于自由的需要表现在心理需要层面上是指什么?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本研究回顾了几年来关于逆反心理发生过程的一些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讲,对自由的维护具体表现在青少年对自主性的需要上,如Louisa Pavey(2009)以大学生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当Lousia限制他们自主作出决定的需要时,这些被试会把主试对他们自主性的限制认为是对自由的威胁,进而作出逆反心理行为。硕士论文发表格式其他一些研究者如Susan J F等人3 (2007),胡婷(2008)在对青少年自主性的研究中指出,随着青少年对自主性需要的发展,青少年会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对抗和拒绝行为。因此,本研究将从青少年自主性入手来研究其逆反心理的发生。


    1.2 文献综述


        1.2.1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研究综述
 &硕士论文提纲格式nbsp; 逆反心理最早由BrehmS (1966)提出,并在之后五十年的研究中将逆反心理理论不断完善。国外对于逆反心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最初关于逆反心理的定义强调情境的作用,Brehm6 (1981)称之为状态逆反心理(state reactance),即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它是反应性的(reactive),只存在于外界的影响致使个体放弃自由并服从于该威胁的情境。也就是说,状态逆反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被唤起的一种内部动机状态,因此它的产生依赖于特定情境。根据该定义,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因素:自由和威胁。自由是指个体感知到自己已拥有的决定和选择事物的权利;威胁是外界强加于个体的阻止或限制其实施自由权利的情境刺激。Cynthia A 7等人将逆反心理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要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特质逆反心理(traitreactance)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产生状态逆反的一种内部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如高逆反的个体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支配性、攻击性、自主性和非接纳性,以及占有性和猜疑性。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特质逆反在测量上所暴露出的结构效度问题使得研究者逐渐重视情境因素的影响,并将心理逆反看作是既有情境性也有个体差异的一种类特质变量trait like variable。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9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个体由于刺激物的消极特征而诱发的非常规性质的反应,当逆反心理被激发时,人们对来自逆反对象的社会影响会产生一种与影响方向相反的对抗,包括内隐和外显的心理反应。李荐中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当他们感知到自由权利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反抗、不合作的情绪或行为。状态逆反心理理论认为,在一定情境刺激条件下,个体逆反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方面。 Sachacher和Quick 认为,状态逆反可以直接表现为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即当个体维护其个人自由的难度太大时,逆反程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不会出现逆反,由即时威胁导致的逆反效应更多地表现为情感方面,撤消威胁可以迅速降低其作用;由延时威胁导致的逆反效应则更多地表现为认知方面,撤消威胁却不能明显地降低其作用。Dillard"和Shen提出的"认知一情感混合模型"cognition- affection intertwined model)则认为,状态逆反是消极认知与愤怒感的一种混合产物,该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特质逆反心理理论认为,逆反心理与个人特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基本使用统计方法将逆反心理分类,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Merz'5 ( 1983)编制的(Questionnair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简禾尔QMPR)包括对建议与忠告的反应、对自由的限制、偏好对质。Hong (1989)通过实证调査与因素分析将逆反心理分为:对选择受限的情绪反应(Emotional responsetoward restricted choice)、对抗月艮从(reactance to compliance)抗拒他人的影响(Resisting influence from others)n对抗建议与忠告(Reactance to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s)这四类。
       Dowd 17等研究者通过大量临床数据,于1991编制了治疗性逆反量表(The Therapeutic Reactance Scale,简称TRS),TRS将逆反心理分为:言语逆反和行为逆反。国内对于逆反心理的分类主要是根据逆反的现象进行分类。如金盛华的《社会心理学》将逆反心理分为三类:(1)超限逆反,指个体过度接收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反映。它是自然的保护反应。一种剌激无论怎样富有意义,过多重复都会使其成为无意义的消极剌激。此时这种刺激不会引起个体的积极态度反应,而是引起消极反应。(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指外界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保护。(3)禁果逆反,指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社会心理学家Aronson以严格的实验证明,对一件事物的禁止越是严格,它对人们的吸引了就越大。这意味着,禁止本身可能会增加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和吸引力,并增加人们犯禁的可能性。我国也有人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青少年逆反心理分类的。如邱雯婷(2009)通过因素分析将青少年逆反心理分为:信度逆反,情境逆反,超限逆反,自主逆反和归因逆反。国外对于逆反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验法和问卷法。采用实验法的研究主要理论依据是状态逆反心理理论。Buboltz(2002)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发现,个体认为自己受威胁的自由越重要,外界的威胁越大,其心理逆反的程度越高。但BuboUz(2003)随后的实验也发现,如果外界的威胁太大,或个体与影响者之间有承诺,或维护自由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消极影响,如丧失更多自由,个体的逆反心理程度就会降低。因此,考察个体状态逆反的产生既要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还应考虑维护自由的难度对于逆反程度的影响。Silvia(2005)情景实验研究发现,劝说引发的逆反心理的程度与个体对劝说者的人际加工密切相关,人际间的相似性能有效地降低个体在被说服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逆反。但Miron22 (2006)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有着高影响力的威胁者时,其逆反程度会降低,并且观察到他人的自由受到威胁,也会使个体产生状态逆反。Henriksen23 (2006)通过采用禁止吸烟广告引起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发现,盈利性的禁烟广告比公益性的禁烟广告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对广告的反感。Mitchell24(2010)将逆反心理作为中介变量,通过设计临床的治疗技术,减少过度酗酒的行为。


        1.2.2. 青少年自主性的 ..................................................................14-17
    1.3 研究构想 ..................................................................17-18
        1.3.1 拟探讨的问题 ..................................................................17
        1.3.2 研究目的 ..................................................................17
        1.3.3 研究被试 ..................................................................17
        1.3.4 研究方法 ..................................................................17-18
2 青少年自主性与逆反心理的..................................................................18-24
    2.1 研究目的 ..................................................................18
    2.2. 研究被试 ..................................................................18
    2.3 研究假设 ..................................................................18
    2.4. 研究工具 ..................................................................18-19
    2.5 统计工具 ..................................................................19
    2.6 结果与分析 ..................................................................19-24
        2.6.1 青少年自主性基本情况 ..................................................................19
        2.6.2 逆反心理的发展特点 ..................................................................19-21
        2.6.3 青少年自主性和..................................................................21-22
        2.6.4 青少年逆反心理与..................................................................22-24
3 青少年逆反心理发生的..................................................................24-35
    3.1 青少年自主性受限制与..................................................................24-28
        3.1.1 实验目的 ..................................................................24
        3.1.2 实验被试 ..................................................................24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无论对于同一自主性水平的青少年(实验一)还是对于不同自主性水平的青少年(实验二),其认知风格对逆反心理的发生均起到调节作用。其统计依据为Dienera995)与张力为(2001 ) 7'关于调节变量的解释,调节变量在方差分析的框架中,如果在自变量与限定自变量作用之条件的另一因素之间出现了交互作用,则称另一因素为调节因素。在本研究中,首先青少年认知风格与逆反受限制水平发生交互,其次,青少年逆反心理度在其自主性受限制和非受限制条件下使得逆反心理发生方向性变化。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表明:冲动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在强制情境下,逆反心理显著高于沉思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而在非强制情景下差异不显著。这说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发生受到其自主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认知风格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分析其原因,冲动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在处理外界刺激时候,迅速地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出决定"。因此,当研究者限制其参与决定的自主性时,冲动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会认为是在限制他们的自由,为了保护这种自由他们会立刻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不服从和不配合。从试验中发现有一名冲动型认知风格被试,拒绝参加试验研究在老师劝说下完成了试验,测得逆反分值高出平均水平。而沉思型认知风格青少年对于处理事情倾向于思考各种可能性和对比不同决定后果之后才做出行为反应。因此当研究者限制其自主性时候他们会权衡不配合与配合的后果,之后决定参加实验。实验二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风对不同自主性水平青少年在实验条件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调节作用。由于认知风格的不同使得冲动型认知风格青少年中高自主性被试的逆反心理得分显著低自主性被试的逆反心理,而沉思型认知风格被试的青少年中高自主性和低自主性被试在逆反心理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这一结论与陈彦的建议采纳的实验研究73结论相类似。陈彦的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建议的采纳的认知不同,关注的线索不同,其对建议的采纳效果也不同。在本研究中,对于冲动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而言,当自主性需要水平较高的被试其逆反心理显著高于自主性需要水平较低的被试。这是因为冲动型认知风格的被试在面对和处理刺激的时候,急于做出决定而且比较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当他们的自主性需要水平较时(即对于独立自由的维护意愿较强烈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出反抗和叛逆的行为倾向,而自主性需要较低的被试相对表现较弱。对于沉思型认知风格的青少年而言,自主性需要水平高低逆反心理的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沉思型认知风格的被试在面对和处理刺激的时候,不急于做出决定,他们会比较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做出一个比较稳妥的决定,而且比较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无论自主性需要高低,做出逆反的倾向较低。因此,青少年认知风对不同自主性水平青少年在实验条件下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调节作用。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