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新生态以及环境控制源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10-26 16:59:56 论文编辑:twt1601

1 文献回顾


    1.1 亲环境行为


        1.1.1 亲环境行为的概念
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    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是一个被西方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术语,在国内研究中,亲环境行为一般也被称作环境友好行为或环保行为。由于研究领域和关注点的不同,研究者们对亲环境行为以不同的名称,例如环境行为、有意义的环境行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生态行为、保护行为以及环境行动等。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定义,Hines等(1986-1987)将其定义为一种有意识行为,它以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为基础,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避免或解决各种环境问题;Sivek和Hungerford (1990)将其定义为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地或有节制地发、使用的个人或组织行为;Stern(2000)将其定义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以保护环境或者阻止环境恶化为行为意图,所表现或塑造的人类活动;我国学者刘辉(2005)将亲环境行为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并与环境直接相关的环境友好行为。由于研究范围、领域、目的、方法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定义多种多样,虽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但可以认为大多数研究者对其所下的定义大同小异,所谓的亲环境行为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世界观、责任感,个体有意识地表现出对环境有利的行为。


    硕士论文发表格式    1.1.2 亲环境行为的分类
  相对于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对它的分类就显得复杂得多,因为对于不同的研宄者,其关注的领域不同,对亲环境行为的分类也就不同,有些分类比较系统全而,而有些分类只考虑到某一种具体行为下的不同类别,如有的研究者关注的是节能行为,其分类有可能就是把节能行为又细分为更为M-体的节水行为、节电行为、交通山行行为等方而。一般说来,就综合性和概括性而, 前有如下几个方而的分类比较全面。(1)人们表现出亲环境行为的候通常会运用到--些策略,等人(1986)对这些策略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五类:生态管理(Ecomanagement):迎过力下常生沽屮就能亲采取的行动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植树、资源M收、垃圾分类、17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川水用等;消费者经济行动(ConsumerAction):通过个休或体所能采取的手段、方法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或抵制,从而达到保妒环境的的。如向环保难金扪款、力绝购买由保护动物的皮例如通过媒体发表言论、发起讨论、辩论以及劝告他人等方式公开表达支持环保的意愿;政治行动(PoliticalAction):通过个体或集体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以游说、投票、参选、集会、示威游行等方式来促使政府有关部门保护环境;法律行动(LegalAction):通过个体或集体所采取的法律行动,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投诉检举环境破坏事故、帮助有关部门加强环保法规的落实等。(2) 环境教育学家Smith-Sebasto和D'costa (1995)将环境行为区分为六类:公民行动(Civic Action):通过一些政治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如对破坏环境的事件进行抗议、示威,向政府请愿等。教育行动(Educational Action):为获取环保知识、技能而采取或参与的行为,如参加环保研讨、培训,从书籍、媒体、杂志等方面获取环为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都与组织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个体私领域的环境行为看起来作用是微小的,但是它却能以聚合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增加使用公共交通系统的频率。低成本亲环境行为是指不需要耗费人们太多的时间、金钱,也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同时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的不便,简单说来就是举手之劳。低成本的亲环境行为可以是对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可以是具体的亲环境行为,如垃圾分类、节能、资源回收等等。总的来说,如今关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中,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分类大致有如上种,通过仔细比较不难看出(见表2-1),前两类分类在内涵上大致相同,Sia等人的五分法与Smith-Sebasto的六分法相较而言,差异在于后者将教育行动独立出来单列为一类亲环境行为,但不难发现,教育行动是散布在五分法之中的。Stem的分类则侧重于亲环境行为的导向、程度以及范围,实则是对五分法和六分法在深度、广度上的拓展。最后一种分类即按照亲环境行为的成本来分类,偏重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各种分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了亲环境行为,但其核心是一致的。泛,因此,亲环境行为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等的方方面面,西方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分类就更为细致,涉及到的领域也就更为广泛。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分类是否合理,而应当综合考虑到所研究的被试群体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亲环境行为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广泛开展,但相对而言,在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述分类中的一些类别并不是完全适合于中国被试群体的,四分法中的公领域以及私领域行为比较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人的亲环境行为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单位、学校等组织参与的,另一个就是平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龚文娟(2008)就以公、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作为分类,检验了中国当代城市居民在亲环境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这也说明,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国是适合的。


    1.2 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


        1.2.1 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系列重要的生活目标或标准,这些目标或标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指导原则的作用(Rokeach, 1973)。价值观与态度或者信念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价值观起到了组织系统的作用,并且被看作是态度和行为的决定因素(Olson&Zanna,1994)。根据价值观的涵义,本研究认为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在处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时的重要目标、规范,这些标准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指导人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候的行为。对生态价值观的心理学研宄主要是源自于学者们对人类一般价值观的研究,在众多关于人类价值观的研究当中,研究者们发现生态价值观是包含于其中的,也就是说生态价值观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其中生态价值观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Schwartz关于人类普遍价值观的研究成果。Schwartz (1992, 1994)通过大范围的跨文化研究证明了人类有10类普遍的价值观:普遍主义(Universalism)、仁慈心(Benevolence)、权力感(Power)、成就感(Achievement)、自我取向(Self-direction )、刺激感(Stimulation)、快乐主义(Hedonism)、传统(Tmdition)、服从(Conformity)、安全感(Security),它们可会聚为4个维度: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自我强调(Self-enhancement)、对变化的开放性(Openness)、保守性(Tradition)。抽取Schwartz价值观量表中有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题目,Stern及其同事(1995)的研宄表明,自我超越价值观与被试的自评亲环境行为显著正相关,在之后的研究中,Karp(1996)以美国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使用了 Schwartz价值观量表的所有题目,得出了与Stem等人一致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Schultz及其同事选用了 Schwartz价值观量表所有题项在美国、亚洲、欧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同样得出了自我超越与亲环境行为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另外还验证了自我强调与亲环境行为显著负相间接地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但是这两种行为的力量非常大,不可忽视,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以民众的态度为导向,因此这两类行为能够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而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规范、改变个体或群体行为的作用。组织里的行为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都与组织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个体私领域的环境行为看起来作用是微小的,但是它却能以聚合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4) Abrahamse等人(2004)依据人们在参与某种亲环境行为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把亲环境行为分成高成本的亲环境行为和低成本的亲环境行为。高成本亲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实现某种亲环境行为时,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且会给自身带来不便。例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增加使用公共交通系统的频率。低成本亲环境行为是指不需要耗费人们太多的时间、金钱,也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同时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的不便,简单说来就是举手之劳。低成本的亲环境行为可以是对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可以是具体的亲环境行为,如垃圾分类、节能、资源回收等等。总的来说,如今关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中,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分类大致有如上种,通过仔细比较不难看出(见表2-1),前两类分类在内涵上大致相同,Sia等人的五分法与Smith-Sebasto的六分法相较而言,差异在于后者将教育行动独立出来单列为一类亲环境行为,但不难发现,教育行动是散布在五分法之中的。Stem的分类则侧重于亲环境行为的导向、程度以及范围,实则是对五分法和六分法在深度、广度上的拓展。最后一种分类即按照亲环境行为的成本来分类,偏重于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各种分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了亲环境行为,但其核心是一致的。


        1.2.2 环境关心 .........................................................18-21
        1.2.3 环境心理控制源 .........................................................21-22
        1.2.4 社会人口学因素 .........................................................22-24
2 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模型 .........................................................24-29
        2.3.1 早期线性模型 .........................................................24
        2.3.2 计划行为模型 .........................................................24-26
        2.3.3 负责任的环境行为 .........................................................26
        2.3.4 生态行为模型 .........................................................26-27
        2.3.5 价值基础模型 .........................................................27-29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29-32
    3.1 研究模型 .........................................................29-30
    3.2 研究假设 .........................................................30-32
4 研究方法 .........................................................32-38
    4.1 研究工具 .........................................................32-33
        4.1.1 价值观量表 .........................................................32
        4.1.2 新生态范式量表 .........................................................32
        4.1.3 环境心理控制源量表 .........................................................32
        4.1.4 自评亲环境行为量表 .........................................................32
        4.1.5 人口学信息调查表 .........................................................32-33
    4.2 数据处理工具 ..................................................................................................................33
    4.3 研究样本 .......................................................33


  5 总结


   首先,对国内外亲环境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等研究和理论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有关概念,并对重要的研究工具进了修订和验证。其次,本研究在中国学生被试中检验了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广为运用的价值基础理论,证明了作为驱动环境关心、亲环境行为的三类价值观在中国被试中同样也是存在的,同时也为今后的研宄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式。最后,以往基于价值基础模型的研究考虑到的心理学变量比较单一,在从价值观到具体行为这一关系体或过程中,大多数研宄都集中于结果意识、责任归因等变量的调节或中介作用,借鉴了国外对于心理控制源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本研究将心理控制源这一变量引入到这一模型当中,使得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首先,本研宄的被试群体是大学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研究变量的探讨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地代表广泛的和遍的公众心现和行为状况。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选取更具代表性的,包含各种阶的公众大样本进行研究,这样结果才更具说服力,对研宄变量的了解也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其次,应当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宄。从文献M顾可以看到,对于这一领域的研宄吸引了众多学科研究参与,社会学、环境伦: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学者们都在不断通过现论和实证研允,图找到解决态环境问题的方案,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该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还相当缺乏,且大多数集中于发达国家、南美和亚洲的小部分地区,对于文化独特、丰富,且传承性较强的亚洲和非洲等大部分地区的研究却十分贫乏,这些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因此研究者们应当将视线转移到这些地区,从横向和纵向上探讨亲环境行为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充实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第三,研究者们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整合各种亲环境行为的理论模型,明确界定有关的概念,尽可能建构统一的测量工具,这样便可使得大量研究之间具有可比性,并可以更准确地分析、确定亲环境行为的预测变量。在本研究中,应用到了价值基础理论模型,并将环境心理控制源这一变量引入到这一模型中,但是在亲环境行为的众多影响因素中,仅考虑这几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对于亲环境行为的解释率并不是很高,这说明还存在着其他很多影响因素。众多研究表明价值基础模型在研究亲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上的适用性,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将更多的变量引入到这一模型中,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性更高,解释力更强的统合模型。最后,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突出,且在社会文化上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研宄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必定大有所为,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有关测量工具的本土化修订和编制,对亲环境行为与各种心理学变量(如价值观、环境关心、动机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民族、区域等)的关系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与西方国家作跨文化对比研究。此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实际,充分吸收该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建构起适合于中国人的理论模型。最终还必须要结合实际,要充分应用各种研究成果指导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环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导人民群众塑造亲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