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1.1 纺织机具沿革
纺织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技术,从广义角度来讲,它可以追溯到十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绳索和网具。人类在进入渔猎社会后学会了搓绳子,这便是纺纱的前奏。绳索最初是由整根植物茎条制成的。后来发现了绩和纺的技术。纺和绩的初始原料为植物的茎皮或动物毛羽等等。绩就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细细的长缕,然后逐根检接在一起。而动物毛羽等本身就是细长的纤维,不需要劈细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只需将各根纤维分散开即可,分散纤维即为松解。把纤维松解后,用手捻合成纱,即称为纺。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和采集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这一技术,不过,那时的紡织网具和绳索还是十分粗糙的;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便发展了原始的编织技术,发明了缝乡刃,能搓捻符合穿针引线要求的较细的线缕,利用这种线缕编制织物,借以御寒保暖、避羞求美。从编结网具捕鱼捉鸟到编制筐席再到编织织物,编织技术代表了夏代以前织造技术的大致发展历程,这些编织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多是原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结构、紧密度和用途。早期的"纺坠"是较早的"纺"的标志性工具。随着纺纱技术不断发展革新,用于纺的工具经历了纺专(也称纺坠)、手摇紡车、脚踏复锭纺车、大车等的演化;至成熟的纺纱工具的出现,纺纱技术己经拥有了承传和演进的载体,纺车从手摇到脚踏,从单锭到多锭,最后演变为利用自然力作动力的大车,这足以见证了纺纱工具在紡织技术的沿革中起到的承载和推动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布帛。我国是较早发明织造工具的国家,早期的"腰机"是较早的"织"的标志性工具。随着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用于织的工具不断革新。而在织的方面,最原始的织也可称为&q硕士论文发表格式uot;编",所采用的方式是"手经指挂",徒手将纱线排列整齐,然后将纬纱一根隔一根穿过挑起的经纱。《易系辞(下)》有关于传说中的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记载。由此可见,织造技术也是逐步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织品等演变而来。人们在编织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编织的原理,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歩形成了原始织机。原始织机在织作时能完成开口、引纬和打讳的主要织作动作。在织机的发展过程中,用于织布的工具经历了原始织机、脚踏提综开口的斜织机、多综多蹑机、束综提花机等。在织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机经历了以上阶段的发展革新后,流传下来的手摇单锭纺车和双踏板的平纹织布机,普遍适用于近代中原地区农村个体生产模式,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担任纺织行业生产力的载体。手摇纺车和脚踏织机机具所创造的生产力基本代表了近代广大中原农村地区自给自足个体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用于一家一户的手工纺织的机具,解决了广大消费者对棉布衣料产品的需求,在这个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棉纺织的传播
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的丝、麻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的。棉纺织技术有其独特的创造历程,而且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元初,棉紡织生产技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有相应的织造机具被发明,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并且对后世棉纺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提到棉纺织工具与技术的革新,就不能不提到黄道婆。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岛,在黎族生活了约30年,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精湛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乌泥泾(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经镇),开始传播棉纺织技术。同时,黄道婆潜心钻研纺织机具的革新,改革出一套综合的纺织工具,涵盖了赶、弹、纺、织的全过程。"据在黄道婆把崖州黎族的制棉工具和制作方法传入之后的19年,即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写成的《农书》来看,可知扞即扎花搅车,弹即弹棉弓、纺即纺车、织即织机。"①自此以后,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工具的革新,逐渐演变成近代中原地区广大农村使用的纺织机具。在我国棉紡织技术发展的期间,棉花种植也逐歩在我国广泛传播。在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明代,棉花逐渐普及全国。棉花可以称之为织原料的后起之秀,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的种植和棉纤维的运用。
2.3手工棉织业发展概况
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同时放松了对中国纺织品的倾销,这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华商纺织厂如雨后春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美列强重新向中国大批量输入纺织品,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曲折发展,但总体还是在扩大。到1936年,中外资棉纺织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00多万锭规模。机织布巳经成为人民衣料主要来源,手工紡织己经成了人们日常衣料的补充。零星时期,大致时间从1936至194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纺织工业由于战争破坏,尽管大后方动力机器纺织仍有发展,但是许多地区不得不重新依靠手工纺织来弥补战时纺织供应不足的状况。抗战胜利后紧接着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大地战火不断,全国的纺织工业在艰难中生存,中原地区自不必言,手工纺织的的生产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已经退出机织布的补充地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纺织的棉布只占全国棉布总产量的1/4左右,在中原地区,手工纺织仅零星地存在于一些农村地区。①近代手工棉纺织已趋于消亡,目前也只有少数边远地区还保存有手工棉纺机具,进行手工纺织。近代中原广大农村地区几乎已经不存在这种手工紡织机具,随着手工紡织机具消失的还有个体家庭或作坊等生产模式。在近代社会,手工纺织业从主导退到补充,从补充退至零星存在,这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客观结果,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这一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但是手工纺织技术和手工纺织工具的历史作用不能简单以其存在量来衡量,它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勤劳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我们祖先创造的、我们必须铭记优秀的文化遗产。细致地探讨手工纺织机具、深入地研究手工纺织技术对我们铭记祖先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来们就来探讨手工纺织机具和相关的技术的具体问题。本文的"近代"时期,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河南省。在近代中原地区广大农村使用的纺织工具基本靠人工操作。因为纺织工具的原动、传动和纺织技术的操作中所需动力依赖于人力,人的手、足还参与部分工艺动作,纺织机具还未过渡到依赖动力机器阶段;在近代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已经引进动力机器进行纺织生产,但广大农村并未得到应用。本文所探讨的是近代中原广大农村地区范围内手工纺织工具。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闸门,列强的坚船利炮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列强凭借这些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修路建房开工厂,引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最早的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是由外国人和中国的买办阶级创办的,动力机器生产的引入也是由此幵始的。在纺织业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带来了纺织业工具和技术的变革,虽然这种影响还是局限于通商口岸、租界等一些沿海地区,但它的高效和多产却给中国传统手工纺织带来了巨大冲击,沿海地区的农村手工业首当其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列强变本加厉的强迫清政府开放长江流域等内陆地区,中国内地的手工纺织业也大受其影响。近代中原地区手工纺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逐渐从封闭走向变革,以手工纺织的命运为主线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主导时期,大致时间从1840年至1871年,这一阶段,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纺织等轻工业领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商通过低价收购中原地区棉花,使用现代机器生产加工,再将半成品棉布或丝织品销往内地,逐渐影响到中原地区手工纺织的原料、加工、销售领域,外商以其产品的低价格、高质量逐渐排挤内地手工纺织生产,但在中原地区,手工纺织仍然是人们日常衣料的主要原料。萎缩时期,大致时间从1871到1914年,这一阶段,由于看到外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丰厚利润,加上与外商竞争的民族情节,一部分觉醒的中国封建官僚必须铭记优秀的文化遗产。细致地探讨手工纺织机具、深入地研究手工纺织技术对我们铭记祖先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来们就来探讨手工纺织机具和相关的技术的具体问题。
2 手摇纺车的变革、结构及纺线技术 ..................................................17-26
2.1 手摇纺车的变革 ..................................................17-18
2.2 手摇纺车的结构 ..................................................18-22
2.3 纺线技术 ..................................................22-26
3 浆线、络线、整经机具及技术 ..................................................26-39
3.1 浆线、络线、整经机具 ..................................................26-31
3.2 浆线、络线、整经技术 ..................................................31-39
3.2.1 浆线 ..................................................31-33
3.2.2 络线 ..................................................33-34
3.2.3 整经 ..................................................34-39
4 手工织机变革、结构及织造技术 ..................................................39-60
4.1 织机变革 ..................................................39-40
4.2 织机结构 ..................................................40-57
4.3 织机上机操作和织造技术 ..................................................57-60
4.3.1 上机操作 ..................................................57-59
4.3.2 织造技术 ..................................................59-60
结语
紡织生产活动是历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工具与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濮阳地区传统手工纺织机具与技术为研究个例,来探讨近代中原地区纺织机具与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存在模式,反映近代中原农村地区百姓的纺织生活。对近代中原地区手工棉纺织工具与技术整体研究难度较大,笔者选取濮阳地区遗留实物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物搜集、数据测量、整理分析,以小见大,以图窥见手工棉纺织技术全貌。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手工棉纺织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的手工纺车、织机实物已所存无几。在中原广大农村,至今仍少量收藏有织机实物,但并非用于研究。所以,本文通过调査拍摄、测量整理,同时,采访年纪较大的老人,进行实际上机操作,记录了手工棉纺织技术与操作过程。这种复原式的工作对保存手工棉纺织工具与技术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在近代中原地区纺织业中,手工棉紡织业经历了由主导至萎缩,再到作为机器纺织的补充,以至最后零星地存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但是地位的变化不能抹杀其历史作用。手工纺纱的工具经历了最原始的纺轮、纺专再到纺车,手摇纺车早在商代就出现其雏形,所用的纤维原料也几经变化,元代至近代,棉花成为主要原料,依然广受人民的欢迎和使用。在近代社会,手工纺织是以个体手工业者为生产力的自然经济重要代表。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门户,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大量向中国内地倾销机器制造的洋纱洋布,给我国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自然经济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有主导地位。随着清政府执政观念的调整,洋务派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兴办纺织机器厂房。此时手工紡纱织布仍是中国纺织业的主体。手工纺车和织机作为手工纺织的自然经济的载体,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随着机器纺织工具的引进与发展、广大人民需求的提高,手工纺车和织机已很难满足这种需要,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现今很难找到完整的紡车和织机。故此,深入研究近代的手工纺织机具,以保留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纺织业发展历程,继承劳动人民优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无论从工具来讲,还是以技术来看,近代中原地区手工棉紡织都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手工纺车和手工织机基本结构都已相当稳定,操作方法也已无较大突破。从历史沿革来看,手工棉纺织技术已经趋于稳定,提升空间不大。我们选取濮阳地区的纺车、织机实物作为考察对象,利用其特征来窥探中原地区纺织技术原貌,也是因为中原各地纺织机具结构差别不大,操作方式基本相同。通过考察研究,笔者在实物调研基本上,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把手工棉纺织的沿革、结构、技术做了细致的分析。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增加了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真正地动手操作,才能领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有多么高深;真正的实地调研,才能挖掘到书本以外的技术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做到"从实践中来"不易,做到"到实践中去"更不易,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从技术调研到理论升华已感吃力,从理论提炼到实际运用就更感压力。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笔者感受到了深刻的专业基础锻炼。同时,本文对近代手工棉纺织工具与技术的考察,对纺织史研究也算尽绵薄之力。笔者搜集整理纺车、织机实物的过程虽然艰辛,但调研的实际效果令笔者十分欣慰,笔者至诚期待本文对纺织史研究的些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