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第二语言学习
1.1 儿童第二语言习得相关规律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层出不穷。二语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要探讨儿童汉语学习,自然必须要从JL童二语习得的规律着眼。主要的规律有以下几种:
1.1.1 刺激一反应论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刺激一反应论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与克拉申的假说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就是对环境或者是教授者的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认为儿童靠模仿成人语言来学话的,他只需对成人在环境中所提供的反应进行模仿。而模仿也能够使之感知环境给其的反应,因此学习者不用产生新的话语。模仿和刺激的概括是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法。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nbsp;1.1.2 语言监控理论
0世纪70年代,克拉申建立了自己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这一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习得一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一,输入假说。这种假设认为,只有接触到理解输入后才可以自然形成语言的使用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而且要有充足的输入量,这样i+1才可以形成;其二,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过滤的作用,它对语言硕士论文发表格式输入可以阻碍或让其自由通过,只有通过过滤才能够转化成为语言习得,因此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对学习者的影响很大,如焦虑、自信、动机等。如果只理解了输入,但是在过滤情感时受阻,那么语言输入不会进入其大脑。其三是监控假说。学习者有意识地监督学得的知识,使其产出正确的语法结构的过程。在监控过程中,学习者将会自觉并有意识地注意语言形式的使用从而提高语言准确性;其四是自然次序假说。也就是说有些输入的结构容易习得得的早,有些习得得晚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其五是习得一学习假说;"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而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克拉申不仅明确地区分了 "习得"和"学习"两个过程,而且认定习得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更为重要。
1.1.3 内在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一种与刺激一反应论截然相反的二语习得规律。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大脑内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不是靠外界的刺激和模仿,而是内在地形成某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语法规则,环境只是促使语言习得,所习得的知识不能只靠接触环境而习得。语言规则习得之后,就可以有理解和产生话语的基础。Anna UhlChamot描述了儿童学习语言时认知发展的六个层次以及其相应的学习过程,分别是知道一理解一应用一分析一综合一评价,过程为回想一再组合一交际一通知一归纳一判断,同时也指出少年儿童的内在语言技能(接受技能)无论何时都高于其相应的外显语言技能(表达技能)。
1.2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变化,所需求的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儿童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什么样的发展,从生理因素,也就是最基本的因素来考虑。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主张认为,儿童的意识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的,认知发展是成熟的脑部和神经系统,以及使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不相同的,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 — 2岁)。在这个阶段,儿章主要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第二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第三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第四阶段,(12岁以后)。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由于儿童年龄段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在语言教学中提高语言训练的针对性,正确把握和选择适合儿童智力认知水平发展的阅读材料。
1.3 外籍儿童学习汉语的特点
本研究认为在注重规律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规律观察到儿童学习汉语的特点。外部环境常常可以促进儿童产生学习动机,他们为了交际的需要而试着去应用,使之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场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导致其易受到老师奖励、家长鼓励等的刺激,而且儿童的好奇心也使得其能够打开大门感知新语言的魅力。他们对新事物的心理开放程度较大,儿童学习第二语言心理负担小,不会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敢于尝试和运用所学到的新语言。冯志娟、石瑛(2009)提到心理学家把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场依存",而另一种则是"场独立"。儿童的学习则是属于"场依存",成人是"场独立"。儿童更需要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而成人可以在课堂上,儿童学习的输入量需要保持一定的量并尽可能地营造出"自然"的环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习得上,要遵循自然习得顺序。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以所学语言的工具来获得所需信息,而阅读是提高获得信息能力的最好办法。"阅读是学习二语时与大脑原有概念匹配的视觉符号",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宋德生(2006) 1说明用母语建构起来的知识以抽象的图式储藏在大脑里,外显为符号表征(包括声音符号和视觉符号)。而第二语言也以同样的符号表征(声音符号和视觉符号)存在。只不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脑中已经存在原有的概念,学习二语时就是把新的符号与之相搭配。因此这一过程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听觉和视觉(即听和读)。但是,由于海外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常常缺乏外语语言环境,听说机会欠缺,所以只能主要通过阅读的途径获得信息。阅读的视觉导向性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性能。视觉的强势作用,使得视觉在获得外部信息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80%的信息来自视觉,宋德生(2005) Eysench &Keane (2000)也指出阅读其实是"visuallyguided thinking",也就是视觉指导性思维。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那么信息的来源靠视觉,而所谓的视觉就是阅读过程。阅读可以使第二语言学习的交际空间得到拓展。我们常常在教学中提倡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交际能力仅仅是只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吗?以文盲为例,他不识字但是也可以与人进行交流,但阅读能力的缺乏却使之在交际上受阻,交际的高度和宽度都无法得到拓展。而阅读,一方面是语言环境文化知识环境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习者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化和语言的基础,使自身能够与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思考,而后把这样的交流和思考带到社会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交际,从而拓展交际的空间。
第三章 儿童文学与儿童对外汉语 ...............................................17-24
3.1 儿童第二语言学习中性 ...............................................17-18
3.2 儿童文学特征分析 ...............................................18-21
3.3. 儿童文学用于儿童对外汉语...............................................21-24
3.3.1 儿童对外汉语阅读中的...............................................21-24
3.3.2 儿童汉语教学中 ...............................................24
第四章 以阅读材料案例讨论儿童文学在...............................................24-28
4.1 规范性 ...............................................25
4.2 适度性 ...............................................25-27
4.2.1 难度的适度性 ...............................................25-26
4.2.2 信息的适度量 ...............................................26-27
4.3 有趣性和形象性 ..............................................................................................27-28
4.4 实用性和联系性 ...............................................28
第五章 结论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探讨、数量统计等方法,以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儿童汉语教材中编者编写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儿童文学是否能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儿童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从案例上讨论了儿童文学的选用原则。本文研究发现的几个主要结论有:(1)在儿童对外汉语阅读材料中应该编选入适量的儿童文学作品(2)儿童文学作为汉语阅读材料符合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规律(3)儿童文学作为汉语阅读材料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4)儿童文学在儿童对外汉语阅读材料中的编选应该要遵循经典性、适度性、联系性、具象性、实用性、联系性等原则本论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对儿童文学在儿童对外汉语阅读材料中的选用进行可能性分析,需要大量搜集己经出版的教材,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笔者搜集到的教材不够全面。而且国外教材部分,数量更少。因此会导致研究所反映的一些现象和趋势不够客观、全面。在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主观的因素。研究也缺乏对儿童学习者实际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教材本身的分析。所以,论文仅以此为初步成果,作为未来学界对此论题深入展开研究的一点微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