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与人生共同成长
靳以(1909—1959)为天津人,原名章方叙,其一生虽短暂,但他在编辑多种大型期刊的同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巴金曾说道:“凡是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凡是鼓舞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或者给人以高尚情操的,或者使人感觉到自己和同胞间的密切联系的作品,凡是使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作品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都会长久存在下去。靳以的作品,至少他的一部分作品,也不会是例外。”①靳以的成长背景及其所拥有的独特的人生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抗战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文学与人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靳以创作小说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其抗战小说得以融入到社会、时代的大潮流中,显示了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nb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sp; 1.1 成长背景
靳以于 1909 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商人家庭中,因其父章皋曾在沈阳做五金生意,童年的靳以在东北度过近十年,对东北有着特殊的感情,并把那里看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由于自己未能饱读诗书,靳以的父亲在下一代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靳以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可置疑地肩负起光耀门楣的重担,自小便在严厉的父爱中长大。据靳以的女儿章洁思写道:“祖父的严厉使众兄弟从小就望而生畏,祖父的四方脸在兄弟们眼中永远是绷得紧紧地,没有一丝笑容。祖父的严厉于他们犹如寒冬永远不会融化的冰雪。”②这似北方冬日的冰雪在靳以童年的记忆中成了抹不去的影像,之后他把这些记忆都写进了《远天的冰雪》一书中;靳以的母亲则同父亲截然相反,她是一位善良、勤劳的传统中国妇女,她那任劳任怨的精神给了靳以莫大的影响,靳以名字之中的“靳”字,就是取自他母亲的名字。而靳以成名后所创作的《春草》、《前夕》等抗战小说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也都是以硕士论文发表格式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在严厉的父亲与慈爱的母亲包围之下,靳以从小学时代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到天津南开中学读创造社刊物、郭沫若的《女神》及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并且开始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加入撰稿和编辑活动中,在自己的文学小天地中自由地翱翔。文学传统与文学环境的熏陶对他今后的创作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幸的是,在靳以十七岁读高二那年染上一场严重的伤寒病,以致引发了一种更可怕的疾病—&md硕士论文提纲格式ash;风湿性心脏病,虽然病情得到缓解,却折磨了靳以一生,这使得他在病痛中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1927 年,靳以高中毕业,在父亲的要求下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就读国际贸易专业,期间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最终因为靳以选择了清贫的文学道路而分道扬镳。失恋的苦痛对靳以产生了很大的打击,这使他在初登文坛时形成了感伤的风格。靳以曾在《圣型》自序中写道:“静下心来的时节,总有那淡淡的阴影在我的眼前。”①之后的《群鸦》、《青的花》等小说也都以个人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他早期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家庭琐事,并且弥漫着一个失恋者的哀伤情绪。”②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建立起来,此时靳以的父亲在哈尔滨几近破产,靳以便受家人委托前去劝其还家,因此在哈尔滨盘桓了半年之久,童年的东北记忆得到了进一步地延伸,他充分领略了那里的异国情调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并结识了很多受难的底层同胞,为今后创作《亡乡人》、《烬》、《遥远的城》等抗战小说提供了素材。对靳以以东北为背景的小说创作,菡子曾评价道:“东北这块受难的沃土,靳以对它的开拓无逊于其他一些优秀的东北作家。”
1.2 创作转向
大学毕业之后,靳以在发表小说之余主要致力于编辑文学刊物的工作,如《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水星》月刊等,为方便进行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他不断穿梭于上海、北京两地。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靳以满怀着焦灼、激愤的情感密切关注着时局。东北三省的沦陷,曾是那样撕扯着他的心,而统治当局面对敌寇的进攻公然采取不抵抗政策,把大好的平津之地拱手相让之际,他的悲愤达到了极点。天津,那块孕育他成长的土地;北平,那个成就他事业的城市,它们早已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底,他那颗激荡的心又怎能平静?于是在天津陷落五日,他便奋笔下写下长诗《我的家乡》,饱含了他爱与恨的情感。由于战时环境所迫,靳以携妻子陶肃琼于 1938 年 7 月离开上海,前往重庆。他们沿着上海—香港—广州—重庆的路线,夹在大批逃难的人流中,可谓是历经坎坷,甚至途中还遭遇轰炸。靳以在《旅中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些旅客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他们留不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只使这个城更多地感到战时的紧张情绪。”①这一路上的经历让靳以处于不堪忍受的黑暗中,当他们到达重庆时已是初冬。作为战时的大后方,重庆挤满了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人们,其中包括逃难的群众、发国难财的商人、抗日的爱国志士、求学的知识分子等等,这些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千辛万苦辗转而来,打破了这座山城原有的闭塞与宁静。抵达重庆后,靳以被邀请去内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任教,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靳以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很多思想。在教授中文课程之余,他还从事《国民公报》副刊《文群》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血的故事》、《夫妻》、《扑向了祖国》、《路》等小说。其间,他还参加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联谊会,时常与民主人士、大学教授等聚餐商讨或交换意见。
2 靳以抗战小说的主题指向 ....................................17-29
2.1 沦陷区:回忆之乡 ............................................................17-22
2.1.1 流亡与怀乡 ..............................................................17-19
2.1.2 小家与大家 ..............................................................19-21
2.1.3 救亡与启蒙 ......................................21-22
2.2 在路上:漂泊之旅 ......................................22-24
2.2.1 异数与众数 .................................................................22-23
2.2.2 虔诚与徘徊 .................................................................23-24
2.3 大后方:苦难之地 .........................................................24-29
2.3.1 战争与人性 .....................................................25-26
2.3.2 生存与苦难 ....................................26-27
2.3.3 理想与现实 ......................................................27-29
3 靳以抗战小说的书写特色 .........................................29-39
3.1 战时书写的生活化 ...................................................29-31
3.1.1 战时生活氛围的营造 ................................................29-30
3.1.2 战时生活细节的描写 ....................................30-31
3.2 人物描写的多样化 ............................31-35
3.2.1 光影下的新生一代 ............................................................31-32
3.2.2 暗夜中的迷途者 ................................................32-34
4 结语
靳以毕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服务,无论是作为作家、教授还是编辑,他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抗战小说的创作中,靳以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他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笔作为战时宣传教育的武器,真诚而直率地坦露出自己的心声。他透过抗战时期纷繁芜杂的生活表象,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系列问题,对抗战时期的现实进行反思,显示了其丰富的意义与价值。靳以在抗战的洪流中坚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通过对抗战时期人生经历的书写,来丰富抗战文学的精神内涵,其为数不多的小说在叙事内容、情感表达、叙事技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悲愤交织的笔尖中流淌出了作家强烈的时代感知。在靳以的抗战小说创作中,他始终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抒写对人的命运的关怀,于全景式描画中再现了战时民众的生活图景,在书写抗战时期各区域间差异的同时,体现出的是作家同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可以说,靳以对抗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因此,他在抗战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