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边缘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图景
北碚位于重庆嘉陵江边,景色优美,山清水秀。不过,在 1927 年以前,它就像乡土作家们描绘的远离都市的落后地方且被实力派们作威作福的种种乡场一样,也是一个集农村、矿区和城镇于一起的地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区,荒芜杂乱。随着抗战的爆发,重庆被定为陪都,而北碚因水陆交通便利,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山多林茂,利于防范空袭,因而被陪都政府划为迁建区。一时间,文化团体、行政机关、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等大量涌入,专家学者云集。然而,相对于在 40 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重镇的重庆来说,北碚仍然只是作为重庆边远的“荒地”,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北碚界定为一个战时重庆的“边缘世界”。1937 年底,路翎从南京流亡到了位于重庆远郊的北碚,直到 1946 年夏,他才离开重庆返回阔别 9 年的故乡南京。重庆北碚可以说是路翎成长的宝地,路翎的第二个故乡,重庆北碚的旷野、矿区、乡场给了路翎取之不尽的小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说创作源泉。路翎曾说:“我的文学向往是描写出生活里的形形色色”。那么,重庆北碚特有的地域色彩以及各色人等,是否对路翎的成长以及创作产生过影响?在他的小说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通过对路翎重庆时期小说的阅读和研究,笔者发现,路翎的小说创作是与他所生存的社会、时代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诚如胡风所言:“生活的洪炉养育了作者”。路翎来到重庆远郊的北碚之后,以他在战时重庆北碚的现实生活经历和切身的生存体验,并以他一贯向生活奋力出击的写作手法,在小说中书写了他自己心中的重庆北碚形象。可以说,重庆北碚成就了文学天才——路翎;然而,在路翎终其一生的小说创作中,最为集中而又最为出彩的部分,也都是与重庆北碚息息相关的,所以,毫不夸张地说,重庆远郊的“荒地”——北碚,也终因路翎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硕士论文发表格式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路翎重庆时期的小说创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重庆的“边缘世界”:那是一个以矿区、乡场和旷野为主的世界,那里有矿工、农民、船夫、纤夫、小商人、地主、恶霸、流氓和保长等各色人物,是“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成的世界”。
1.1 沉重与坚毅的矿区生活图景
“路翎的文学才能是受民族的灾难和忧患所催发的,这颗早熟的心燃烧着沉痛、悲愤、追求和抗议的火焰。”1940 年至 1942 年间,路翎由继父介绍,到重庆北碚区的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而这也正好给了路翎近距离接触矿工的机会,更为难得的是,当时路翎认识了在附近天府煤矿当职员而又爱好文学的章心绰。在他带领下,路翎造访过煤矿工人宿舍,看过工人坟地乱葬坑,还曾无数次下到矿井里去参观。路翎曾经回忆说:“我在这矿区里住的时间较多,所以对这个煤矿很熟,对它很有感情。我常在矿区里徘徊,观察矿区里的人生:恶毒的包工老板,戴黑眼镜的特务职员,疲劳、全身黑煤污染、帽子上亮着矿灯的矿工,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的简陋的、在风里颤抖着的破烂的棚子宿舍,残废的矿工和他们妻女开设的简陋的小馆子,矿工们的拾煤渣的衣服褴褛的儿童,负伤的痛苦的呻吟和从矿井里抬上来的牺牲者的尸体,死亡者的寒怆的、荒草里的小小的坟墓。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告诉我,他们从外省流徙来的居多,思乡,希望抗战的胜利,也说到这剥削压迫吃人的社会倘若不变,他们的命运会是很苦。”这两年来丰厚的矿区生活积累促使路翎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矿工悲惨生活和自发斗争的小说,如《家》、《黑色子孙之一》、《祖父的职业》、《何绍德被捕了》、《卸煤台下》、《饥饿的郭素娥》等,而这些矿区小说的成功,致使当年著名评论家刘西渭在评论路翎的作品时,说路翎当过“矿夫”。笔者认为,这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误解,它只能说明路翎深入到了矿工的内心深处,与矿工有着血肉联系,深入挖掘出了那些被表层生活所掩盖的,属于人生命本体的原始力量,揭露了生命压抑的社会环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沉重与坚毅的矿区生活图景。小说《卸煤台下》可以说是路翎反映矿工悲惨生活和自发斗争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42 年在重庆的某一卸煤台下,卸煤工人们在包工严成武残酷地剥削与压榨之下,过着饥饿、痛苦的非人生活。小说中的主人公许小东和他的妻子从山西流亡到重庆,居住在潮湿狭小的厂房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由于长期的饥饿与劳累,使他的身体十分瘦弱,尽管他在矿厂里辛苦地工作,却仍然不能维持生活,甚至甘愿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偷一口锅,尽管他得到了监工孙其银等工友们的帮助,但这帮助是微薄的、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作为一个卸煤工悲惨的命运。
1.2 陈旧与清新的乡场生活图景 ............................................................16-18
1.3 荒凉与自由的旷野生活图景 ..............................................................................18-20
2 对重庆北碚地域文化的开掘和反思 ............................................................21-30
2.1 “边缘世界”中潜在的“巴蜀之魂” ..........................................................21-26
2.1.1 野蛮、原始的生命野性与死亡的反抗 ..........................................................22-23
2.1.2 强烈爱情与情欲的纠结 ................................................................23-24
2.1.3 顽强的反抗意志与现实的抗争 ...............................................24-26
2.2 对重庆北碚地域文化的揭示与反思 .....................................................26-29
3 路翎重庆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因探究 ............................................30-38
3.1 童年生活经历和长达九年的“下江人”生活经历 ..................................................30-32
3.2 特有的地域意识:巴蜀边地文化影响 .................................................................32-33
3.3 对鲁迅、胡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继承和探索 ...............................................33-36
3.4 强烈的主体创作意识和自觉的文学追求 .......................................................36-37
4 结语
“一个作家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不仅对作家生平经历有所影响,更对于作家的精神气质有所浸润,并使其作品具有了相当的地域特质。”①路翎,作为一位祖籍安徽,出生于江苏,在重庆北碚走上文坛,后不幸因受到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牵连而有过近 25 年监禁生活的作家,却始终坚持对国民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前途的关怀和执着。究其根本,这一份深切的关怀与执着,与路翎生活过八年的重庆北碚这一地域文化环境的赋予与熏陶关系至大。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路翎流亡在重庆北碚八年的生活经历,以及此处悠久的地域文化,为他的文学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不仅开阔了路翎的视野,丰富了创作的题材,同时也使其写作方法更加多元化。抗战时期重庆的艰难生活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这方的土地养育了他,这方的人民感动着他。正是重庆北碚黑暗的矿区、边鄙的乡场、荒芜的狂野,在抗战时期艰难生存环境下重庆北碚人民与残酷的自然暴君与人类暴君的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强旺的生命力与顽强的反抗意志,以及由此形成的剽悍的民风,这些都构成了路翎创作的素材以及“原始强力”的地域之源。因此,路翎小说中大量描写了重庆北碚民众丰富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了抗战时期重庆北碚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丰富了重庆文学中的重庆人物谱系,也为重庆文化增添了新思想的元素,丰富了重庆文化的内涵。可以说,重庆北碚是路翎的“文学故乡”,没有抗战期间重庆北碚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就没有“文学天才”路翎;而重庆北碚也因路翎的书写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探讨重庆北碚这一地域文化环境与路翎重庆时期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梳理路翎重庆时期的文学作品,将当时重庆北碚鲜活的社会生活图景立体式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发现,路翎小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表层的重庆北碚书写,更重要的是透过重庆北碚社会生活的表层意向,开掘出了重庆北碚这一地域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完成了对重庆北碚这一边缘世界中地域文化的揭示和反思。通过对路翎重庆时期的小说创作进行论述,回首一个天才作家在重庆北碚这个异乡社会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来自重庆北碚社会的感受又是如何推动着路翎成长为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以及他又是如何完成了对重庆北碚的书写。笔者认为,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全面把握路翎以及路翎的作品,更好地理解文学史,理清那个时代的重庆北碚的人和事,促进重庆区域文学文化的发展都会有帮助。本文在这方面只做了一个粗浅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