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时期的兵文研究

发布时间:2012-10-15 22:38:12 论文编辑:twt1601

第一章 仁宗朝论兵文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宋与邻国紧张的军事关系


        仁宗朝的论兵文的产生与宋朝的对外关系和边疆形势有关。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统一王朝里,还没有哪个像宋朝那样处于如此紧张的对外关系中,南有大理,西有吐蕃诸部,西北有西夏,正北和东北有辽,而且还有继着兴起的金和蒙,可谓强敌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环伺,对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些邻国中,对北宋威胁危胁最大的是辽和西夏。辽的版图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北宋,西夏也是辽的附属。这种紧张的对外关系始终压在宋人心头,这就不能不对宋朝的文化和文学产生影响。论兵文在宋初的太祖、太宗朝还不多见,主要是这一时期宋朝刚刚建立,正忙于平定境内的抗衡势力,还顾不得认真处理对外的关系。真宗朝时期宋与邻国的关系逐渐紧张,军事冲突以及大的战争时有发生,论兵议兵也在悄然兴起。但在真宗时期,西夏臣服于辽,辽才是宋朝北方之劲敌,不过,景德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元年(1004)“澶渊之盟”后,宋以向辽岁输银、绢换得和平,迄于北宋末,与辽一直保持着相关稳定的关系。所以真宗时期论兵文虽较前朝为多,但仍不够发达,论兵文的真正兴盛是在仁宗时期。为什么论兵文兴盛于仁宗时期?除了自建朝以来普遍紧张的对外关系外,还和仁宗时期西夏的崛起有关。西夏兴起于晚唐,经五代入宋,成为宋西北方最大的威胁。整个仁宗时期的宋与西夏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23-1032),宋与西夏基本上处于和平态势。西夏国主德明曾说:“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虽然这话未可全信,但是在德明时期(特别是德明晚期),宋、夏间虽然摩擦不断,但是双方很少有比较大的战争冲突这也是实情。第二阶段(1032-10硕士论文发表格式48),宋、夏冲突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仁宗明道元年(1032)德明死,其子元昊嗣立。元昊对乃父德明“宋恩不可负”的说法极其不赞同,认为“衣皮毛,事牲畜,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所以即位之后,便开始大肆军事扩张,连年对宋用兵,使宋损兵折将,两年之间就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砦三次比较大战役,钱财不计,单从人数方面来计,每次宋的损失都不下万人。这无疑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如何遏制西夏的军事扩张,稳定西北边陲,巩固边防,成了当时宋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硕士论文提纲格式一种背景下,北宋的论兵文开始大量产生。


    第二节 科举的改革
        当仁宗即位之时,“天圣初,宋兴六十又二载,天下又安。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繇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可见当时在宋朝,科举之路可以使人很快走向显贵。因此在科举“利禄”的诱惑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投向了科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科举之路。除正常考取者外,宋朝自太祖起,还设立“特奏名”制度,对多次落榜的考生特别奏名,酌情进用,给予安慰。真宗皇帝于咸平三年(1000)正式制定“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仁宗不仅继承真宗这一“仁慈”的科举制度,并且还把“仁慈”的范围继续扩大,景祐元年(1032)二月二十一日下诏“诸科举人实应七举者,不限几年,别做一项奏名,未得退落。”,这次“得特奏名八百五十七人。”这种看似仁慈的做法,虽然不能应聘更多的人才,但是却无意间大大增强了科场的吸引力,也更加剧了考生对科举的热衷程度,这种厚待更驱使了一大批平庸无学的庸人为了满足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赢取一个读书人能够得到的名分,一直在考场锲而不舍地挣扎着。同时,宋朝的科举自太宗时期就取消了门第的观念,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到科场,同时也招纳了许多有才之人,许多寒门士子和落魄的前朝名门后代为了摆脱整个家族的窘状而奋起读书,以赢得名禄和重新振作自己的家族而走进了科场。“据《宋史》有传的一千九百五十三人中,以布衣入仕者占 55.12%”,例如欧阳修四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读书只能“以荻画地而书”,但于天圣八年(1030)考进进士。从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宋代初期的省试“但以诗赋进退,不考文论。”天禧元年(1017)九月癸亥,真宗在朝堂之中对各位大臣明确地说“前已将诏,进士兼取策论,诸科有能明经者,别与考校。可申明之。”是真宗时期并没有实施相应的手段与措施。仁宗时期对宋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天圣五年(1027)正月初六,仁宗明确诏贡院:“将来考试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所谓的参考策论,就是以策论的水平来决定考生名次;同年正月十六又下诏“贡院将来考进士,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第,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庆历四年(1044)三月仁宗皇帝又下诏“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可见,策与论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但又究竟是什么是策,什么是论呢?苏轼这位于仁宗朝嘉祐二年(1057)参加科举的人在《谢欧阳内翰书》中对其进行了解释:“试之以论以观其所以是非于古人,试之以策以观其是非措置于今世。”同时在仁宗朝单独设置的明经科,也包括了论今的时务策三道。策论,就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一般都为当时的军国大计;就科举考试的方法来看,“策分为两类:著策上进,叫进策、献策;针对策题所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叫试策,又叫‘对策’。对策的形式的问答体、断落式,有如现今考试回答问题,而进策则与撰写论文大致相同。”在宋代,试论、试策的科目比试诗赋、试经义的科目要多得多,进士科各级考试都有策论。“仁宗朝科举考试中的试策的策论命题,也以时务策为主。”而宋与西夏的军事关系又是当时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同时又要求“所谓缴进策,论共五十篇,类多灯窗著述文。因此在这五十篇时务策论中,考生们基本都会把宋与西夏的军事关系和强兵安国之策考虑在内的,五十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数目,因此这五十篇的篇数也使宋与西夏论兵文的份数增多。例如李觏的十篇《强兵策》,苏轼的三篇《策别训军旅》、三篇《策断》中的两篇,都是时务策。虽然宋代重文轻武,但是在文举科存在的同时,武举科也同样存在。武举科自唐就有,五代时期一度被废止。宋朝的太祖、太宗和真宗皇帝执政的时期仍然不设此科,直到仁宗天圣七年(1029)闰二月才宣布“置书判拔萃及试武举”是需要注意的是,宝元三年(1040)二月十八日仁宗下诏:“自今武举人程试,并以策问定去留,弓马定高下,欲依兵部旧制考校。”可见策论在武举中虽然没有最终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有决定是否去参加较量武艺的作用,因此策论考试在武科举中也有得长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考试中偶尔也会有因策问不第而赐及第的人,但是诏书的作用也对策的强调还是会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也必将影响论兵文的发展。综上所述,由于仁宗朝科举考场巨大的诱惑力,外加这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更能引发学子对时事的关心,而此时宋与西夏特殊的军事关系更是最主要的时事之一,因此这更能吸引当时的学子对宋与西夏的军事关系投去更多的关注目光,从而很容易地得出仁宗朝科举的改革促进了论兵文的发展这一结论.


    第三节 士人对战事的关注................................................18-20
第二章 仁宗朝论兵文的思想内容 ................................................20-27
    第一节 论兵文中文人的战略观 .................................................20-24
    第二节 论兵文中文人的战术观 ..................................................24-27
第三章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特点 .............................................................27-35
    第一节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内容特点 ...........................................................27-29
    第二节 仁宗朝宋与西夏论兵文的艺术手法 ..............................................................29-35
第四章 个案研究 ........................................35-47
    第一节 范仲淹宋与西夏论兵文研究 ..........................35-40
    第二节 尹洙宋与西夏论兵文研究 ...............................40-44
    第三节 韩琦的心态及其宋与西夏论兵文研究 ...................................44-47


结语


   众所周知,宋代散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长于议论。同时,郭预衡曾说过“宋人议论的再一个重点,是喜欢谈兵。”谈兵之文也就是我们这篇文中所讨论的核心——论兵文。同时,仁宗朝时期是宋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此时距宋太祖建立赵宋王朝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轮回,宋朝特定的外交政策和治国方案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在仁宗朝期间,周边的民族已经开始与宋频频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军事问题又引起了当时文人极大的兴趣。宋代学者洪咨夔在其著作《平齐集》中,曾说过“学问议论文章之士莫盛于熙、丰、元、绍”,熙宁、元丰、元祐、绍圣正是仁宗驾崩四年之后的时期,可见仁宗朝正是宋代议论文成熟的孕育时期。在这个意义上,仁宗朝的论兵文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拓宽了散文的题材翻阅仁宗朝之前的政论文,我们会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如何为君、为臣、如何治理国家还有对贪官污吏的揭露与惩治等等,几乎没有看到有关“兵”的内容。在仁宗朝的论兵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出现过“论兵”一词,但是只是出现在目录学书籍的范围之中。但是由于采取了不同于历朝的治国方案,外加宋代特殊的国情,兵学走进了文学家的视野,走进了文学家的作品中,开辟了文人论兵的先例,同时也意味着“论兵”开始成为散文的重要题材之一,也就是说对散文题材的领域也进行了拓展。当时文坛中开始涌现大批论兵之人,如尹洙、苏洵,随之而来的是大篇的论兵文。 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影响众所周知,宋人喜爱议论的程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在仁宗朝的论兵文中,已经看到了其喜爱议论的影子。宋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也有干预政治的主题,但是基本都是描述时事政治的,例如唐代现实主义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但是在宋代,文章中的议论成分逐渐在增强。在论兵文的一些激烈的讨论语气和风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论兵文渐渐摆脱了宋初浮华奢靡的文风,文章中议论的成分正在逐渐增强,因而为宋代散文的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仁宗的前期,尹洙的论兵文开始摆脱了浮华奢靡的文风,继而范仲淹的论兵文中又带有更多的实用特点,后来又从欧阳修的论兵文中看到了文以载道的思想,这一统领宋代文坛甚至是宋代以后整个中国文学史文坛的写作宗旨。
        总之,仁宗朝宋与西夏的论兵文是在时事激发下的文学,因此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同时,由于仁宗朝在宋代的散文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仁宗朝的论兵文又是宋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宋代散文的发展又有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