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内控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有效性;(3)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企业社会责任有效性在内部控制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拥有广大市场和良好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区域结构看,国内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同时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一定挑战。面临新形势、新挑战,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针对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2015年我国首次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在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去产能力度明显加大。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路,未来我国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服务化变成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制造型企业发展水平,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核心要素。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能否稳健可持续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几个阶段。2008年财政部等制定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五大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及重要作用;2010年五部委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内控治理水平还参差不齐。
1.2文献综述
1.2.1内部控制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部分都认为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少部分认为没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外学者较多从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出发,研究内控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国内学者侧重研究内部控制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
(1)内部控制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出发,研究内控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从内部控制有效性角度,Gil Kim2(2021)对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内部控制水平与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企业只有保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才可以增加日常经营决策的可靠性,促进企业的业绩提升和长远发展。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Rahman3(2002)和Beneish4(2006)都认为企业如果加强自己的内控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水平,透明度越高,投资者就越有信心,也越有利于管理者实现自我约束,整体上促进了企业经营效率及财务绩效的提升。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Whisenant5(2003)和Lai6(2017)都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出现了内部控制缺陷,比如:会计程序、内控制度等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使得股价下降,影响其日常运行,促使其财务绩效下降。
国内学者侧重研究内部控制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角度,于建南、黄文奇7(2022)选择深交所上市的287家企业,实证证明了债务融资成本在内控水平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建议上市公司重视内控信息披露问题。从成本黏性的角度,胥朝阳8等(2019)利用2014—2018年的数据,实证证明了成本粘性在内控水平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如果企业内控水平较好,那么成本费用粘性就会控制得较好,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绩效。从内部控制制度划分的角度,刘正军、毕然9(2021)进行了案例分析,主要选取的案例为湖南省包装企业,主要从五个维度分析内控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这五个维度也是具体的影响机制,利用问卷调查法,证明内控制度适应性、制度执行状况、全面性、环境都会影响到财务绩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芦昊10等(2021)和高雅翠等(2021)分别以农业上市公司和煤炭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中介效应的相关模型,证明了社会责任在内控水平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建议要想提升企业价值,势必需要提升内控及社会责任履行的能力。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内部控制水平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资产的安全完整,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会计信息水平的提高,通过在单位内部采取自我约束、控制等措施,确保其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的董事、经理人和企业员工全员参与完成的,包括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公司内部的相关管理。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在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下,为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效果以及遵循相关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004年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框架认为,作为一种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目的是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控风险以使其在认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上市公司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的内部管理是一种实现公司内部管理目的的流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的经营绩效的稳步增长。如何更好实现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的真实可靠,市场的发展的平稳,这就是公司的内部管理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达到自身的目的,必然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在企业中,通过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不但能够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还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效果。
2.2理论基础
2.2.1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年,Freeman最早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观点是:企业是存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股东并非唯一的利益相关者,他将政府、社会环境都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之中,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群体,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因而管理层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需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1995年,Clarkson将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一些个人或团体,这些人员要么跟企业的日常经营存在一定联系,要么对企业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他还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群体划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一级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二级利益相关者主要指的是媒体等。然后建立了实证模型,通过考察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判断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也奠定了定义及衡量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制造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利益不同、目标不同,就会存在一些矛盾。那么,企业就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因为履行社会责任可能很好地调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建立更加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就会让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得很好,增加对企业的信心,为企业的内外部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3
3.1 内部控制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23
3.2 内部控制水平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性的影响 ............................ 24
4 研究设计 ...................................... 27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27
4.2 变量指标选取 ................................... 27
5 实证分析 ................................. 31
5.1 描述性统计 .......................................... 31
5.2 相关性分析 ...................................... 32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3
5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A股2011—2020年制造业上市企业12012个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涉及各项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以及标准差的统计性数值。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tata15.0。
如表5-1所示,被解释变量ROE的均值为0.060,最小值为-0.735,最大值为0.367,说明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不高,有的企业还会出现亏损。解释变量IC的均值为2.017,标准差为0.875,内部控制指数取自然对数,因而数值范围有所缩小,但是仍然说明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企业的内控水平有待提升。中介变量社会责任有效性的最大值为73.68,最小值为-3.43,表明不同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差异较大,有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只是被动地响应国家政策,甚至部分企业得分出现了负值。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的均值为9.625,最大值为11.096,由于企业规模取自然对数,所以数值差异较小。资产负债率Lev的均值为0.417,最大值为0.966,最小值为0.051,这说明大部分制造业上市公司拥有合理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的最小值为-0.569,最大值为2.287,不同企业的成长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制造业企业可能由于资源依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长性较差;部分制造业企业可能积极谋求转型,促进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管薪酬lnsal取自然对数后的均值为14.401,最大值为16.419,最小值为12.721,说明不同企业高管薪酬差异较大。现金持有率cash均值为0.156,最大值0.605,最小值0.008,说明不同企业的现金流量净额存在差异,有些企业能够保持较为充足的现金流量。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均值0.628,最大值2.283,最小值0.082,不同企业由于营业收入占年末总资产比重差异较明显。
6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其次,结合四个理论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三点研究假设。接着,选择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证明了三点研究假设,明晰了内控水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三者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
(1)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与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一方面,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利于监督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行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促进财务绩效提升;另一方面,高水平内部控制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程度,获得投资者的信任,进而获得融资便利,促进财务绩效提升;此外,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提高投资效率,促进财务绩效提升。
(2)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内控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有效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如果制造业企业拥有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则会促使管理者致力于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的经营战略目标时考虑社会责任有效性的问题,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制造业企业的自身经营目标做出有效结合,促进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时,在利益分配时同时考虑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有效分配,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和利益相关问题。上述实证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社会责任有效性越好。假设H2成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