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通过机理研究和实证检验认为:成本粘性广泛存在于我国A股市场,且成本粘性的分布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性;成本粘性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企业战略和产权性质能够对该抑制作用产生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9年,我国GDP为990865亿元,增长速度自2010年起已出现9年下滑;全年商品进出口额为315505亿元,比上一年上涨了3.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60874亿元,比上一年上涨了5.1%,这两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为2011年以来连续8年下滑。由此看出,消费、出口、投资三驾经济马车的动能已明显减弱,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已出现疲软态势。早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应对市场供需结构失调的状况;在2019年,中共中央强调要进一步坚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主线,解决国内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调等尖锐问题。在此宏观经济背景之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会对企业生产成本管控与资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行业属性以及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来应对宏观经济变化,对企业来说迫在眉睫,其中针对经济下行压力陡增的状况,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成本管理措施更是重中之重。
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石是成本习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应该是同方向且同比例变动的,而成本粘性这种成本与业务量同方向但非比例变动现象的出现对成本习性理论产生了冲击。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与成本管理、资源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它的特性和成因使其逐渐成为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缓解甚至解决企业生存压力的一个重要突破点。Noreen & Soderstrom(1997)[1]首次发现了成本与业务量非比例变动的现象,由此对传统的成本习性产生疑问,但并未进一步研究。Anderson et al.(2003)[2]在这一方向取得了突破,他们以销管费用(SG & A)为研究对象,发现:收入上升1单位,费用上升0.55单位;而收入下降1单位,费用却只下降0.33单位,也就是说收入与费用的增减变动幅度并不对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成本粘性现象的出现是对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一种冲击,但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一个契机、一个重要突破口。但目前成本粘性的相关研究仍在拓展阶段,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空间。这一领域的前期探索主要集中在成本粘性的特征研究,之后才重视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近年又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成本粘性带来的经济影响,如对公司收益预期、信息传播和管理决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作用,但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有待丰富和拓展。
本文验证了成本粘性存在性以及分布差异性,然后参考现有学者的研究方式,进一步探究了成本粘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应的影响机理。这有助于丰富成本粘性的相关研究范畴,并进一步充实成本粘性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相关资料,为企业管理者加强优化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引入企业战略这一概念,将企业战略、成本粘性与企业财务绩效三大概念置于一个理论研究框架内,分析探讨企业战略对成本粘性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作用机理,这更是拓宽了成本粘性经济后果这一方向的研究广度,为完善成本粘性领域的研究体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成本粘性
“成本”是指公司在完成产品营销活动时或为实现特定目标时,所耗费各种资源的总和并且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表现出来。传统成本性态认为成本和业务量之间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变动比例关系。但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对该理论或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质疑。
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会出现多个变量间变化速度或者变化幅度不同的现象,在这种变化速度或者幅度的差异中较慢的一般被认为存在“粘性”现象。Anderson et al.(2003)[2]将上述经济学研究中的“粘性”概念引入成本研究中,将成本与业务量同方向但非比例变动的现象称为成本粘性现象。传统变动成本的函数模型为Y=mX +n,该模型表示成本与收入(或者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收入与成本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变动幅度也是成比例的。而成本粘性现象则有悖于上述传统成本理论,该现象展示出了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伴随变动并未呈现一种成比例的变动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的业务量发生了相同幅度的增长和下降的变化之后,成本也会随着发生增长和下降的变化,但成本相应地下降幅度就会小于增长幅度;举例来说,收入在升高a%时会导致成本提高b%,收入在减少a%时会导致成本减少c%,而此时b > c,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成本粘性现象。
当前学术界将成本费用粘性现象的具体研究主体分为以下三类:费用粘性、成本粘性和成本费用粘性。这三类的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存在差异,费用粘性是指销售、管理费用存在的粘性现象;成本粘性则指营业成本或营业总成本存在的粘性现象;而成本费用粘性是上述两者的总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营业成本相对于营业总成本而言,与对应业务量、收入的关联度更高。所以,本文将营业成本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成本粘性的相关问题。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Jr.A.A.Berle & Gardiner C.Means对全美二百余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们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同一人身上会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企业的所有者应当聘用符合有经验和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他们管理运营公司,所有者自身只保留对公司的所有权,并按照投资比例享有剩余价值索偿权;而职业经理人则出卖自己的管理经验、人力资本,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具体来说这种关系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往往因为个人能力、精力等因素,无法参与企业具体的管理运营,所以需要一个合适的代理人代为管理企业运营;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催生了职业代理人的出现,他们往往能克服企业拥有者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实力也有精力去运用受托的权力。
委托代理理论假定代理人和委托人都是 “理性经济人”,在该假设下他们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双方最终目的存在偏差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两者在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进而激化矛盾,代理问题也由此产生。这种矛盾和问题会使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和资源分配决策时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未能完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来制定方案,进而产生冗余资源以及成本粘性。公司业务量的上升,必然要求相应部门提升生产力、加大各项资源的投入,在制定相应方案时,管理者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需要而过量地投入资源;但公司的业务量下降导致其业绩下滑时,不但管理者的薪酬待遇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且会因调整产业链而缩减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资源,所以管理者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只是小幅度地缩减多余的产能甚至不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就会导致公司的成本投入与业务量之间没有建立线性关系,两者不能同比例增减变化,这种成本与企业业务量同方向但非比例变动的现象的就是成本粘性的体现。而成本粘性会僵化企业资源配置,致使企业经营效率下降,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作用。
3 机理分析与假设提出 ...................................... 19
3.1 机理分析 ............................. 19
3.2 假设提出 ................................... 23
4 研究设计 ....................................... 27
4.1 样本来源与样本选取 ........................................ 27
4.2 变量设置 .................................. 27
5 实证分析 .............................. 35
5.1 描述性统计 ............................................ 35
5.2 相关性分析 .............................................. 36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本部分STATA.16.0工具来完成各项分析,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各个主要变量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来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内生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来检测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实证检验所用数据可靠有效、了解各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对主要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下表5-1。
表5-1中营业成本变化(ln𝐶𝑜𝑠𝑡𝑖,𝑡𝐶𝑜𝑠𝑡𝑖,𝑡−1) 和营业收入变化(ln𝑆𝑎𝑙𝑒𝑖,𝑡𝑆𝑎𝑙𝑒𝑖,𝑡−1)为回归模型(4-2)中的变量,从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营业成本变化(ln𝐶𝑜𝑠𝑡𝑖,𝑡𝐶𝑜𝑠𝑡𝑖,𝑡−1)的均值为0.1335,大于中位数(0.1248),大多数企业成本上涨情况比较严重,说明我国市场面临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这可能会加剧市场竞争。营业收入变化(ln𝑆𝑎𝑙𝑒𝑖,𝑡𝑆𝑎𝑙𝑒𝑖,𝑡−1)也有类似的分布态势,但从中位数以及平均值来看,部分企业的收入上涨程度要低于成本上涨程度。成本粘性(Stic)平均值(0.3552)大于中位数(0.2118),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成本粘性水平存在较为严重的成本粘性现象;最大值(3.8832)与最小值(0.0007)之间的巨大差距,说明成本粘性的分布不均匀、存在差异性。财务绩效(ROA)的均值(0.0286)小于中位数(0.0306),说明部分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偏低,并且最大值(-1.8720)与最小值(0.4661)的差异也反映出我国市场各个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层次不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首先,本文对成本粘性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在总结归纳了各项资料之后对成本粘性的成因、成本粘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作用、企业战略对成本粘性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三大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以及影响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推导分析,并根据推导结果提出了对应的假设;最后,通过回归分析等方式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得出:我国A股市场总体上存在成本粘性,但在部分行业间具有差异性;成本粘性能够显著抑制企业财务绩效,但该抑制作用也具备显著的行业差异性;企业战略能够对成本粘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进攻型战略加强成本粘性对财务绩效的抑制作用,防御型战略削弱该抑制作用。此外,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会对成本粘性与企业财务绩效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1) 我国A股市场整体上存在成本粘性,但部分行业间具有差异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样组中,收入上升或下降同等比例时,对应成本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显著不相等,这表明成本粘性现象存在。我国成本粘性整体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存在调整成本问题以及委托代理问题,再加上我国经济在大基建、大消费的刺激下,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十几年间,经济水平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企业管理者也就普遍未来发展持有积极乐观的预期。在上述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市场中普遍存在成本粘性。
对于企业来说,上述三种因素分别产生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所处行业。例如处于高精尖的制造业的企业因其技术设备的特殊性,肯定具备较高的调整成本;而处于夕阳行业的企业,其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肯定低于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企业。所以不同行业中成本粘性水平肯定存在差异。在14个行业分组的实证结果中建筑业、零售批发业、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等9个分组显著存在的程度不一的成本粘性。以上9个分组中样本的数量占总样本的87.33%也从侧面证明了成本粘性总体存在。剩余的5个行业分组不存在成本粘性。综上所述,我国上市企业的成本粘性分布具有显著行业差异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