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物流论文,本文针对临港钢铁物流存在的信息共享程度低、生产计划不准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SWOT分析了“港口+钢铁”的供应链协同模式,阐述了建立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信息协同的必要性,给出了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架构总体方案。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我国的钢铁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形势也日渐消退。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钢铁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呈现出一种效益降低、价格走势低迷、压力增多的形态。近年来钢铁产品的生产趋于大同小异,钢材的生产已经不再是利润增长点的主要来源,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加大物流的投入,能否从物流中夺取效益将成为占领市场的决胜棋。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钢铁物流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物流的整体水平较低,效率不高,功能上也有所缺失,物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实施,钢铁的需求仍趋于稳定状态,钢铁物流成本的低位运行也必将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动力。港口作为各大中型制造业重要的物流节点,打破了内陆与海洋间的运输障碍,在整个物流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企业物流链条的中流砥柱。同时,港口的柔性化生产会更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需求,缩短钢铁原料及产品的供销周期,降低钢铁企业的供销物流成本。因此,实现临港钢铁企业和港口的战略合作,是目前钢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国外散杂货码头采用的是由货主进行管理的一体化物流服务,由托运人组建物流部门,自行管理,港口负责为钢铁企业提供服务,但常常导致岸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在国内,港口和钢铁企业的建设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类似于国外的企业和港口统一管理,但这种模式不利于港口进行生产管理,且前期建设以及运营成本过高。二是企业与港口分开建设,独立管理,这样企业需独自建设相应的物料场地,配送成本相对增加,并且企业与港口间信息不互通,也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从港口的角度来看,与钢铁企业合作,从而扩大港口岸线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从钢铁企业的角度来看,钢铁企业有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供销需求,以低成本的航运需求为首选,港口作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物流节点,所提供的专业、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恰好符合钢铁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1.2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临港钢铁企业与港口间的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港口和钢铁企业双方在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拓展双方合作模式、提升双向需求力度等方面有了更加宽泛的空间,对临港钢铁物流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发现临港钢铁物流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针对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主要着手于生产物流进行研究,建立了临港钢铁供应链协同模型,发现了临港钢铁物流研究的新视角。
2、拓展钢铁企业利润空间。通过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进行供应链资源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钢铁行业依靠产成品获取利润的僵局,实现了钢铁企业向物流要效益的转变,提高了企业利润空间,促进了钢铁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3、降低企业运作成本。通过需求预测,改进传统手工操作的方式,颠覆以往凭借经验对需求的预测,转向科学的需求预测,减少了需求放大现象的产生,在保证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通过钢铁企业与港口的供应链协同,钢铁企业在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信息交互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提升了整条供应链利润。
4、形成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通过临港钢铁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建立,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构建了供应链中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了临港钢铁企业的一体化经营。
因此,探究基于供应链协同下的临港钢铁物流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临港钢铁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第2章 临港钢铁企业协同管理现状分析和总体方案
2.1 引言
供应链协同是指在供应链的各节点中,通过彼此的协调以及相互努力,实现整条供应链利润提升。就港口以及钢铁企业而言,供应链协同是通过信息共享以及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实现物流活动的模式。临港钢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目标是以高效节俭的方式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或环节通过基础设施或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加强与上下游客户间的沟通与协作。作为生产企业,钢铁企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和运输仓储上无法与专业的物流公司相比,港口作为钢铁企业原燃料和产成品的主要物流节点,不仅能为企业原材料的运输提供码头、堆场、基础设备等条件,也为钢铁成品提供了完好的室内库房,从采购计划订单、物流运输、港口收发货、港存盘点等环节给钢铁企业提供了生产支持,在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上与钢铁企业实现信息共享。
本章从临港钢铁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临港钢铁企业进行SWOT分析,通过对临港钢铁企业的具备的优势、发展中的劣势以及机遇,遇到的威胁等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进行临港钢铁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方案。
2.2 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2.2.1钢铁企业物流运输特点
现阶段,钢铁企业仅靠产品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只能通过压低运输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从钢铁生产环节中的原料供应、内部运输、钢材销售三个物流环节,供应和销售环节逐步由原来的铁路和汽车转变为船舶运输。因此,形成了内陆钢铁企业整体向沿海搬迁的热潮,比如宝钢湛江钢铁生产基地、柳钢防城港钢铁生产基地、鞍钢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据统计,目前临港钢铁企业三大运输方式汽车、铁路、船舶运输比重分别是10%、20%和70%,随着环保政策不断加压,汽车运输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铁路趋于稳定、船舶运输比重适当增大。
内陆钢铁企业主要物流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汽车为辅,现阶段逐步向海铁联运的方向发展。比如国内某家钢铁企业在附近临省的原料供应主要采用铁路运输、省内溶剂类原料采用汽车运输、南方煤炭主要采用海铁联运的方式运到厂内。 临港钢铁企业物流运输特点如下:
1、依托港口优势,从原料进厂到钢材出厂,以港口为中间节点,港口为钢铁企业提供原料堆存和钢材仓储场地。
2、大量的原料进口可直接卸船后皮带运输到钢企料场,减少港口二次倒运,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损耗。
3、钢企可建立自有产权码头,减少仅依靠公共港口的不可控因素。
4、钢铁企业供产销环节与港口协同度低,港口在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中的地位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运输特点决定了港口在物流运输中的核心地位,如何处理好钢铁企业与港口的协同度将成为钢铁企业研究的重点。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协同运作将能从更大程度上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需求关系和需求信息表达明确,通过信息协同让原料供应商、运输企业、港口、钢铁企业、钢材需求企业等均能明确各自需求,并将需求信息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共享,让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协同的目的。
第3章 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层级设计 .............................. 17
3.1 引言 ...................................... 17
3.2 战略层协同模型 .......................... 17
第4章 临港钢铁企业物料需求预测与分析 ................................ 29
4.1 引言 ........................................ 29
4.2 临港钢铁企业物料需求预测模型建立 .......................... 30
第5章 临港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 .............................. 43
5.1 引言 ............................................ 43
5.2 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设计....................... 43
第5章 临港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
5.2 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有:订单管理、计划管理、船舶运输管理、库存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订单管理:合同的录入、查询和修改;库存管理:钢铁企业库存查询、库存预测、出库入库等功能;系统管理包括对用户的管理和对各用户权限的设置。
订单管理包括合同录入、合同修改、合同查询、合同审核等功能,采购部根据需求创建合同,提交合同,系统中合同状态变为待审核,由各主管审核之后,由提交合同的同事讲订单发布到平台上,订单有问题时也可进行修改、查询等工作。
计划管理包括计划录入、计划审批等。主要依据销售部的订单和订单预测,进行计划安排采购原燃料的时间节点以及原燃料的采购数量;生产的计划安排等。实现计划部门对计划进行编制和其对应的合同绑定功能
结论
本文在钢铁物流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临港钢铁物流存在的问题,结合供应链协同理论建立了适用于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本文针对临港钢铁物流存在的信息共享程度低、生产计划不准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SWOT分析了“港口+钢铁”的供应链协同模式,阐述了建立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信息协同的必要性,给出了临港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架构总体方案。
2、基于协同理论进行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信息协同层级设计,并提出协同管理的战略层、战术层、运作层层级分析以及主要实现机制,设计了供应链协同管理层级结构模型。
3、针对临港钢铁企业供应链协同中存在的需求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需求预测模型,对未来物料进口量进行需求预测,实现预测协同,解决了人工作业的误差大的问题,使物料计划进口量更为准确,更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办事工作效率。
4、针对临港钢铁企业信息共享程度低、数据查询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临港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了信息共享程度低的问题,提升了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