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应用淮河生态经济带所包含的25个市的基础数据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融合的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是改革开放40年来带动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也是保证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石。从2010到2020的十年间统计数据表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9243.24亿美元增加到38538.08亿美元,增幅巨大。但2018,2019,2020这三年的制造业增加值却基本持平,虽然这与2018年的贸易战再到影响至今的疫情原因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我国虽然是拥有制造业门类最多的国家,但大多数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重生产,轻服务”层面,不重视增加产品附加值,并且忽视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使得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条中,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仍处于价值链底端。因此,如何走出当前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创新能力,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要想改变制造业的现状,必须改变当前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当前,制造业普遍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难于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供应链思想,将非核心业务分担给其他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制造业就能够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同时也能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扩大非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生产模式,就需要注重服务化,并重视服务化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作用。而事实上,我国并未注重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服务业的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更是无法达到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大多数物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仓储、配送等结构上,没有实现服务化转型。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现状,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产业融合的视野,同时,以小见大,也可以据此对我国类似区域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研究也有利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并且也有利于观测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水平。因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概念提出较晚,所以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有关我国淮河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研究较少,大部分都是对长三角或者是特别行政区等发达地区的两业融合研究,而这些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研究其中大部分立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层面,且以往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度的研究较少涉及到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有两业行业内部的因素,也有两业行业外部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各因素对两个行业融合的具体影响情况。
二、实际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这项方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物流业和制造业各自的优势,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对两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推动物流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高效化,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和服务质量。同时,进一步深化供应链、产业链等关键领域的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因此,如何完善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将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进行研究,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两业融合的问题,不仅为调整企业结构,两业融合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拥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1997年,AnltaonyOettinger、Nora、Minc等人发现数字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种技术的融合能带来独特的优势,从传统地图到数字化地图再到数字地球系统以及未来的网络城市建设都将离不开这些新手段的应用。日本学者植草益在2001年通过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对科技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最终产业融合将推动融合产业进行不断创新,并且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产业融合将减少相关产业间的障碍,最终会推动相关产业间的深化合作,并指出产业融合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产生的一种现象或趋势,它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产业中的部分要素通过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效果。在Mendes和Lind看来,产业融合可表现在由于科技的进步导致产业壁垒被打破并被重新定义为复合型产业。Theilen认为,产业融合的发展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将加速产业融合的发展。例如,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产业能够更好地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其次,社会变革也将对产业融合产生影响。因此,产业融合应该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协调,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Renault认为产业融合是打开有效创新和商业机会的有力工具。通过与不同的领域和企业建立联系,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想法和创新。Hacklinetal清楚地表明,产业融合是将不同行业涉及所有关的知识、技术整合和应用领域,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行业运作模式。NathalieSick(2019)从产业趋同的角度解释产业融合,减少技术与市场竞争变化幅度,并从企业行为视角研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对产业融合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以及水平测度的文章进行回顾和梳理,并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和以往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了很多以往研究所欠缺之处,并依据于此开展了本次研究。具体来说,首先,整体描述分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2011-2020这十年来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变动情况,以便了解和掌握两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两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耦合度的发展及其变化,再次,基于前文两业融合协调度不高,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结论,进而探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中行业内主要指标和行业外主要指标对两业融合程度的影响并进行评述,主要是先对两业进行耦合度分析,再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行业内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再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行业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将影响因素由重到轻以此排序。最后,就本文的结论提出有关建议,并指出了本文不足指出和未来研究方向。具体可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宏观现状分析引出本文研究对象,并阐明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与本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对两业融合理论梳理述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评价和总结。厘清当前研究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研究不足,并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描述。
第三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选取相应指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阐述其两业现状。
第四章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分析。选取相应指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结论发现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低,两业的耦合协调度低而耦合度高。
第五章影响因素分析。从制造业与物流业行业内及行业外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对第四、五章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结论,并从政府层面,物流业层面,制造业层面给出相应建议。
第七章不足与展望。对自己研究的不足进行说明,并期望后来学者能进行相应完善。
第三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 14
第一节 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 ................................. 14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经营现状 .............................. 14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规模现状 ............................................. 14
第四章 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分析 ............................ 22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 22
一、研究方法 .............................. 22
二、指标选取 ............................ 26
第五章 影响因素分析 .......................... 33
第一节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33
一、内部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 33
二、模型建立 ......................... 33
第五章 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灰色关联法适用于样本数据量较少和数据之间缺乏规律性的情况,而物流业与制造业均为由不同子行业组成的复杂灰色系统,所以灰色关联法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因素最为合适。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比较不同的数值序列在时间变化下的相似程度,来评估它们之间的联系程度,以便进一步分析两个系统的融合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对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的融合度进行排序,以找到融合度更高的系统要素指标。针对这些指标,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系统的优化与发展。
在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内部影响因素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因素都是构成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我们采用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共线性和内生性的影响,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可靠。相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将随机干扰视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数据,而不需要考虑类似的问题。因此,本文特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来研究内部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了解各个子系统或有关因素之间的作用程度,进而确定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程度。这有助于我们预测系统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其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有两种不同的序列,分别为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2)无量纲化处理是指将数据转化为没有单位的形式。这样可以消除数据之间的单位差异,使它们可以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最大值归一化和零均值化两种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本文在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并在最后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制约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前文分析得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1.在明确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应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制造业从业人数存在波动,个别年份制造业从业人数下降,但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有附加值仍呈上升趋势,说明制造业人数下降并未对制造业发展前景造成太大影响,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代制造业采用智能制造等发展模式,逐步减少简单劳动力的投入并加大高端制造业人才的引进。且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低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物流业发展水平差,而且物流业的就业人数、公路、铁路、水路货运量在某些年份还有减少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所涉及地区大多数为经济一般的区域,并且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交通路线不发达,提高了物流成本,并且对物流业的投入也较少。
2.淮河生态经济带所涉及城市处于高耦合度、低耦合协调度的状态,所有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状态,虽然耦合协调度在稳步上升,截止到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已经没有处于严重失调的城市了。大多数城市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中度失调的状态,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制造业发展水平远大于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业无法与制造业相匹配,阻碍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