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本文的实证结果具有以下几点政策含义:首先,在对电子商务的作用认知层面:对于电子商务的关注不应该只停留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拉动内需这一层面上,而更应该关注到电子商务平台依靠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为企业赋能,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层面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这一企业端重要作用。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是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得到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经济结构的信息化过程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李坤望等,2015)。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20世纪末我国网民数量为2250万,而截止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已经增加到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3%。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也对我国企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推出了互联网战略,将建设互联网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时期,要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设创新型国家(郭美晨和杜传忠,2019)、《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就是旨在希望通过互联网和各行业企业结合,创造全新的商业业态,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互联网+”战略的指导下,互联网正在引导企业变革,重塑产业结构(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
作为数字及数字化产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我国GDP比重达38.6%,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新零售”、“新制造”使得整个市场更具活力。在经济增长由传统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和消费拉动转型的经济新常态下,电子商务带动的巨大体量的网络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网络交易平台也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出现也改变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使得市场洗牌加速,新电商的迅速崛起对传统企业的传统运营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创新、出口、绩效等行为的影响(郭京京和陈琦,2014;郑称德等,2014;茹玉骢和李燕,2014;孙浦阳等,2017;周驷华和万国华,2017;张艳辉等,2018;刘晋飞,2018;陈维涛等,2019;张国政等,2021)。但大多的研究都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如采用区域级别的网民数量、网址数量及互联网+指数等研究地区宏观电子商务水平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仅少数文献从企业级别电子商务应用程度这一微观层面出发进行研究,但研究数据均来自于问卷调查,存在样本选择偏差及数据来源过于主观的问题。尚未有研究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A股上市公司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科学精准的构建企业级别的电子商务应用程度指标,进而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鉴于此,本文利用覆盖全网全品类的电商大数据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程度指标,从微观层面探究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对其绩效的影响,以拓展该领域的研究。
此外,以往对于电子商务如何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探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上,部分文献虽通过实证进行传导机制探索,但研究过于片面,未能全面的进行传导渠道的探究。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收集提升企业研发绩效,而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探索验证了以上两种渠道,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电子商务对经济影响研究
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研究方面,具体的分为广义的互联网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和狭义的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
2.1.1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经济影响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研究了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密度等对一国经济增长及国际贸易的影响。
2.1.1.1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面,在国外研究中,Jorgenson and Stiroh(1999)和Norkdhaus(2001)的研究均表明信息化对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前者的实证影响程度为0.95%,后者得出的实证影响程度为1.2%-2.1%。Venturin(i2009)则对OECD国家样本进行该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信息化确实对国家的生产率水平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选取20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Chu(2013)研究发现互联网渗透率提升10%,可以提高0.60%左右的人均GDP。Dunnewijk(2007)则对信息化如何作用于国家的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影响渠道包括通过信息化资本和设施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直接提升生产率这一传统路径和由于网络建设导致的信息化溢出和扩散作用的网络效应这一路径。
而在国内研究中:孙琳琳等(2012)研究表明ICT通过提升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ICT资本深化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正向效益,但是ICT对于ICT应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尚未有正向影响。张之光和蔡建峰(2012)研究表明:生产率悖论仍在我国存在,具体表现为ICT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无显著正向影响。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利用2002-2014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效应这四个维度探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中,互联网程度利用网站数量和网民数量占比进行衡量,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技术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此外,互联网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网络效应的临界比例是41%左右的网民比例。郭美晨和杜传忠(2019)利用索洛模型计算了ICT产业的资本存量,并就ICT存量与ICT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我国ICT资本的深化效应显著,对经济发展作用呈现上升趋势,且ICT整体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高于整体经济高发展水平的,对产业升级具有直接带动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另一部分文献是关于信息化、互联网、电子商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的相关文献。
2.2.1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影响
2.2.1.1 互联网与企业绩效
互联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方面,王可和李连燕(2018)实证探索了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为“互联网+”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微观层面的证据。该文样本数据选取来自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169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该数据包含企业财务指标及互联网运用情况,该文以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网页主页、是否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使用互联网来衡量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利用企业的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可以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董超(2021)通过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模型构造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互联网发展水平用1997年-2018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来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利用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来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行业利润可增加0.41%,因此作者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2.2.1.2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绩效
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方面,Milgrom and Robert(1990)研究表明,信息技术通过降低企业通讯成本、协调成本、促进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Karlsson et al.(2010)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可通过扩大产品范围并使企业更好的服务用户、适应用户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表现。王铁男和王宇(2017)研究了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探究了上市企业CEO过度自信对两者的调节关系。其中,文章采取沪深两市的2007-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上市公司的Tobin Q值衡量企业绩效,以上市公司的的IT硬件投资和IT软件投资之和衡量企业的信息技术投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IT投资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并且CEO过度自信可以显著正向调节IT投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此外CEO过度自信还通过正向影响企业的R&D投入,进而提升上市公司的对信息技术的吸收能力,进而对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
第三章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 17
第一节 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 .................................... 17
第二节 电子商务应用、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绩效 ...................... 17
第三节 电子商务应用、研发绩效与企业绩效 .......................... 19
第四章 数据说明与计量模型设定 ........................... 21
第一节 数据说明 .................................................. 21
4.1.1 电商大数据 ......................................... 21
4.1.2 上市公司数据 ............................... 21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28
第一节 基础回归结果 .................................. 28
5.1.1 匹配结果 .................................. 28
5.1.2 基础回归结果 .................................. 28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基础回归结果
5.1.1 匹配结果
表5.1为本文的熵平衡法匹配前后的变量指标对比。可以看出在匹配前,处理组和对照组企业的网络普及率指标、GDP指标、企业规模指标、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表格的后半部分为熵平衡法匹配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熵平衡法匹配后,对照组的各指标在权重调节下出现变化,最终表现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以上所有协变量上全部不在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P值均大于0.05。表明匹配结果良好,可进行下一步ATT回归。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电商大数据库中2015年-2019年间8大类,107个子类,178家上市公司的线上销量数据,首次将电商大数据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进行匹配,通过构建企业是否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及线上销售额指标来衡量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电子商务应用程度,根据企业是否开通电商线上销售渠道将我国A股上市公司分为处理组(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的上市公司)和对照组(未开通线上销售渠道的上市公司)两组样本,通过熵平衡法(Entropy Balance)对处理组和对照组样本进行匹配,计算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T),就上市公司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了上市公司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可以通过作用于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研发绩效而最终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这两个传导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探究了由企业的规模差异、管理效率差异、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企业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对企业绩效的差异性影响。
研究表明:企业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可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对于已经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的上市公司而言,企业在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额越大,该类企业的企业绩效提升越明显。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线上销售渠道的开通一方面可提升企业的订单处理、商品库存实时管理、商品运输实时追踪等运营效率及供应链管理效率和实时支付交易的资金管理效率,进而表现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可通过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反馈而实时掌控消费者消费数据和消费偏好,反馈至企业内部进行更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研发进而带来企业研发绩效的提升,而最终表现为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进一步的拓展发现,企业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后对企业绩效的正向效应在小规模企业中更明显;在企业管理效率较低的企业中更明显;在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明显。因此,由拓展结果可以看出:开通线上渠道将更有利于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效率较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较慢的企业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