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本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文章使用2014、2016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2018数据库进行匹配,从有效需求、技术进步、缩短供应链、降低就业门槛等方面阐述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路径,从个人层面以及家庭层面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中国电子商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激发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刺激国内消费、调整劳动就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中国应对经济下行趋势、驱动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测算,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4700万人。全国农村网商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在此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般认为,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会创造大量新岗位,但也会迫使大量从事传统商贸行业的劳动力失业。田志林(2016)认为,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会带来大量新型的就业岗位,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电子商务可以促进资源配置到更高生产率的地方,同时有助于仓储、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整体上更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并且随着电子商务平台制度环境日渐成熟,农村地区的求职者可以以更低成本的方式进行创业,将吸纳许多农村劳动力从事电子商务。王睿淑(2015)认为,电子商务行业有着广泛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就业总量的增加。Nalebuff Barry J(1997)认为技术创造不仅具有就业创造效应,还将对传统的就业岗位造成巨大影响,传统行业被新兴行业替代导致传统行业的劳动力技术性失业。传统商贸行业的竞争力下降,需求减少,带来了社会消费规模的大幅下降,使得传统商贸行业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转型。唐永(2020)的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同时存在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毁灭效应,就业数量是否增长完全取决于破坏效应和创造效应的相对大小。
1.2选题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电子商务自本世纪初开始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外研究尚缺乏有关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与差异的理论解释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机理分析、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正反面对比分析的方法,并依据交易成本理论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在构建电子商务的劳动就业效应研究理论框架上,进一步探讨可能引起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因素。研究针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于丰富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与劳动力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并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各因素有了更充分认识,对中国政府制定电子商务战略及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发展好电子商务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当下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存在劳动力负向冲击的同时,也有转移和扩大就业的机会。本研究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研究视角出发,论证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结构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机制及影响进行分析。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有关劳动力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研究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受何种因素影响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多数文献仅讨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仅有部分研究进一步聚焦于农村劳动力对就业产业的选择,即讨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事实上,自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受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渗透、国际贸易格局与全球供应链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环境已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前仅讨论劳动力非农转移条件已无法应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且伴随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临近尾声,讨论农村劳动力能否通过农村发育不健全的要素市场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生计。因此,本研究将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的相关进行综述,以期展开下一步研究。
2.1.1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同时存在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破坏效应,而Mortensen and Pissarides(1998)的研究则认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作用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假设。可见,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关系仍存有争议。目前多数研究得出两者为负向相关的结论,梅多斯(1972)认为由新设备、新技术带来的生产水平升级,将不断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即所谓“技术失业论”;Aghion and Howitt(1992)提出的“熊彼特式”经济增长模型中,认为通过创造性破坏效应的经济快速增长将导致长期失业增加,Postel Vinay(2002)通过建立一个摩擦失业模型,认为技术进步降低了长期的就业均衡。国内研究中,王光栋等(2008)的研究发现,在落后地区,技术进步对社会就业总量的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将有助于协调技术进步与社会就业总量增长间的关系。刘书祥、曾国彪(2010)使用1978-2006的数据测算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与滞后期的技术效率对社会就业总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亦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更高生产率能够降低长期失业率(Pissarides,2000,page 48)。张召华、王昕(2019)的研究讨论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亦有学者认为两者并无显著关系,如张浩然、衣保中(2011)估计了中国266个城市基于DEA方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就业增长间的关系,认为技术进步对城市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2.2 有关电子商务发展对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
2.2.1电子商务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于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电子商务与国民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创业之间的关系。VF Kleist(2003)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这主要归因于较低的交易成本,张红历、王成樟(2007)的研究亦得出类似结论。范玉贞、卓德保(2010)的研究根据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逐步增强。关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已有研究多数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向作用于农民收入(曾亿武等,2018;李琪等,2019;唐跃桓等,2020;曾德彬、卢海霞,2020;李宏兵等,2021;吴晓婷等,2021;邱子迅、周亚虹,2021),但不同研究采取视角、方法以及结论略有差异。具体地,唐跃桓等(2020)研究发现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且该效应于东部区域较强。与之不同的是,李宏兵等(2021)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增收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大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曾亿武等(2018)的研究发现,花木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提升利润率以及销量,对农户的农业收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电商的采纳亦加剧了农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与之不同的是,邱子迅、周亚虹(2021)的研究则发现电商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有助缩小农村内存的收入差距;曾德彬、卢海霞(2020)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农民的增收机制还体现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产生的诸如寻找、接触、谈判、签约和监督等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民创业之间的影响,已有研究多数认为两者为正向关系(王金杰等,2019;余瑞芬等,2021),具体地,使用县域层面的数据研究电子商务与农民创业的关系,发现电子商务可显著的提高农民创业的概率以及创业规模;进一步地,何晓斌等(2021)研究发现电子商务通过信息获取、关系网络拓展以及风险分摊来提高农民的创业绩效。
3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12
3.1电商发展刺激有效需求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 12
3.2电子商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 13
3.3电子商务通过整合行业改变劳动就业结构 ............................... 13
4 计量经济模型、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16
4.1计量经济模型及变量设置 ............................... 16
4.1.1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实证模型设计 ........................... 16
4.1.2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实证模型设计 ........................... 16
5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24
5.1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 24
5.2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就业结构的影响 ............................. 30
5.3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就业结构影响的异质性 .......................... 34
5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1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由于待检验回归的因变量工作产业类型为多分类变量,故本节使用stata17进行多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估计,并计算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的边际效应,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劳动力进入或退出各行业概率的影响。 表5-1表5-2为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劳动力从事产业类别的估计结果及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的边际效应,表5-3表5-4为电子商务成长指数、电子商务规模指数、电子商务渗透指数与电子商务支撑指数与劳动力从事产业类别的估计结果及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的边际效应。结果均表明,相对于从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与本文假说1相符。具体地,相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成长指数、规模指数、渗透指数及支撑指数每增加一单位,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的概率平均增加0.1%、1.3%、1.7%、2.7%、1.9%,从事第三产业的概率平均增加0.1%、1.2%、1.2%、2.2%、1.6%。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上述实证结果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一致,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并且不同电商发展指标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作用程度不同,作用程度最大的依次为渗透指数、支撑指数、规模指数以及成长指数,说明电子商务对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产业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产业的渗透,其次为当地的基础环境、物流环境、人力资本环境和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最后才是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
6 结论与政策启示
6.1文章基本结论
本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文章使用2014、2016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2018数据库进行匹配,从有效需求、技术进步、缩短供应链、降低就业门槛等方面阐述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路径,从个人层面以及家庭层面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并从家庭平均学历、家庭收入、家庭农业禀赋以及地区发展水平讨论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家庭就业结构影响的异质作用。实证结果发现:于个人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显著增加了农村劳动力选择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概率,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概率,于家庭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配置到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显著增加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配置比例,说明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有效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异质性结果发现,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高收入高学历这类教育禀赋和人力资本禀赋较强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从事于第三产业,而低学历低收入的家庭的更倾向于选择第二产业进行就业;拥有农业机械的家庭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更倾向于增加农业劳动力配置,减少二产三产的劳动力配置比例,说明“互联网+农业”模式仅对部分农业禀赋强的农户适用;研究还发现电子商务对于东部地区家庭的第三产业从业促进作用相对于中部和西部更深,以及在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中,起主要作用的为支撑指数和渗透指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