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受到广泛重视。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工作的主责主业得到进一步明确。2004 年中央 16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014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教育部出台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确立了辅导员职业概念、完善了辅导员队伍的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了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2017 年教育部 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主要职责、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具体内容。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教育工作重视的不断提升,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身兼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其工作状态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其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对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研究成为新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在国外,对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教育评论》(Educational Review)中,Kyriacou 和 Sutcliffe 对于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行了定义: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是由工作引起的。这篇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性文章是至今为止对教师压力问题的最早研究成果。1988 年,英国学者邓纳姆曾对教师做过问卷调査,结果表明很多教师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1990 年,哈伯曼对日内瓦大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四成以上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1992 年,基里亚科和萨克利对剑桥大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 23%的教师在工作中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的职业压力。Lackritz 的研究显示,有 20%的教师存在有较强的疲倦感,且与年龄呈现负相关性。1994 年,费希尔对苏格兰的 85 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都明显存在着较高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部分来源于教师在工作时的角色冲突。1996 年,Huberman 对 200 多名瑞典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曾经历过从自我怀疑、自我认识自己到重新衡量自己的过程。而在此之后有些人选择努力去适应现有的职业,而有些人则选择放弃,放弃的原因很多是由于工作使人身心疲惫、学生教育难、学生管理困难、以及工作无新鲜感等。2000 年,Rice 在调查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时发现,显示 80%的教师存在 “些许”或“相当多”程度的职业压力。2002 年,David W .Chan(大卫.W.陈)对在中国香港 83 名教师使用教师压力问卷(TSS)和一般性疾病问卷(GHQ-20)进行了睡眠质量、焦虑、烦躁不安和自杀意向等身体健康问题方面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焦虑、烦躁不安的职业压力显著相关。2004 年,Lackritz 的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学术群体中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职业压力,此外还发现部分公立大学的教师有较强的职业倦怠感且年龄与情绪低迷呈显著负相关性。2010 年,美国学者Mc Cormick,John, Solman,Robert 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83.5%的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压力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并且会导致出现心理疾病、身体不适和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的可能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最初全称是“政治辅导员”,最初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80 年代之后,政治辅导员逐渐演变成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辞海》中对“辅导员”的解释为:“帮助和指导学习、工作的人。”《思想政治工作词典》中对辅导员的解释为:“指导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员。大多在大专及以上院校中设立,由党性强、作风正,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并热爱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或干部担任。” 2004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 2005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明高校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国家教育部曾在 2017 年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明确界定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2.1.2 职业压力
在英文中,“压力”是指“pressure”或者“stress”,在学术中一直属于物理术语的范畴。直到 1932 年,哈佛大学生理学家才将“压力”一词运用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此后“压力”逐渐成为医学、社会学的一种学术用语。在哈佛大学生理学家 Wader Cannon 看来,因为一些糟糕的事件引发的个体的焦虑和紧张就是“压力”,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表 3.1 可靠性分析量表
2.2 斯蒂芬·P·罗宾斯的压力源理论
斯蒂芬·P·罗宾斯的职业压力源理论模型是职业压力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理论模型,最早由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在《组织行为学》中提出,该理论模型主要阐述了职业压力产生的因素以及压力带给个体的后果。罗宾斯提出,个体在职场中产生压力的潜在来源主要有三类: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但是这三种因素并非会直接导致个体产生压力,这三种因素受个体的压力(个性特征或者生活经历等)才会转变为现实中的压力。当个体感受到压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心理、生理以及行为上的症状。
1、组织因素。组织因素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角色要求因素、任务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这三类因素往往是个体产生职业压力的直接来源。
角色要求因素是指个体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岗位需要的能力与要求。当角色要求与个体所能做到的角色产生冲突时,压力就会产生,实际工作中,压力往往产生于个体被组织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但个体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很好的完成,角色带来的过度负荷就会产生压力。另外,当组织对个体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时,个体往往也容易产生压力,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组织需求、是否与当前角色相匹配,个体的角色感模糊。
任务要求因素主要是指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包括工作内容的设计和工作条件的达成,当个体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工作条件较差、以及工作空间弹性较小时,个体会因为任务目标难以达成产生压力。
人际关系因素主要是个体在组织中的社交感受,即其他员工的表现给个体带来压力。人是社会性生物,因此个体在团队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要考虑的工作内容之一。紧张的人际关系会让个体产生压力,甚至压迫感,同样,如果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个体则会享受到和谐相处带来的满足感。
图 2.1 斯蒂芬·P·罗宾斯的压力源模型
........................
第三章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源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15
3.1 调查问卷设计 ....................... 15
3.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16
第四章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源调查结果分析........... 18
4.1 描述性分析 ............................ 18
4.1.1 辅导员整体压力感............................ 18
4.1.2 辅导员成长影响因素压力程度分析.............................. 19
第五章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缓解策略................. 28
5.1 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处置长效机制 ........................... 29
5.2 制度先行,完善辅导员晋升途经 ............................... 30
第五章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缓解策略
5.1 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预警处置长效机制
根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DZ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最大职业压力来自于担心学生发生突发事件和辅导员的责任较大。虽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控性一旦出现如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学校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辅导员更加担心所带学生发生突发事件,并在日常工作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将高校突发事件降到最低,需要国家、高校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从国家层面,应该健全、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可以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突发事件中各方的责任,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一旦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可以让高校和辅导员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降低社会舆论对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反馈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和处理体制机制。随着 “微”时代的到来,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信息很容易在学生中迅速传播,甚至范围更广,这也加大了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控制难度。为此,我认为高校应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预警反馈机制,设置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于敏感信息、画面等进行重点筛查、特殊关注,从而规避或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应明确各部门在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并将预案内容传达给相关部门,让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落实到位。同时在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中,学校应该鼓励辅导员积极发表意见,从而使预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提高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往往是掌握突发事件第一手资料的人,也是第一时间去现场收集上报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的人,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和不同群体进行多次的沟通,所以提高辅导员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对突发事件处理十分重要,并且迫在眉睫。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同样让辅导员同仁们感受到了诸多的困惑和压力。“5+2”“白加黑”的坚守,“两眼一挣,忙到天黑”的无奈,“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紧张,然而无论怎样,面对各种压力,我们从未轻言放弃,也不曾退缩!
本文通过对职业压力源理论的研究,配合问卷调查,使用 SPSS17.0 对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真实有效数据,进一步了解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来源,进而提出缓解 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有效策略,研究结果显示:
1、从整体上看,DZ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在五个职业压力源维度中,DZ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压力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辅导员成长影响因素、学校民主人文关怀、工作负荷、社会学生因素和自身因素。
3、DZ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压力在年龄、性别、所带学生人数和专兼职性质四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分析结果,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的压力源理论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 DZ 高职院校职业压力的缓解策略。
未来研究的展望:职业压力对于辅导员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依据互动理论,辩证看待职业压力对辅导员所产生的影响,力求找到最佳压力点,在利用压力督促辅导员不断进步的同时使压力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略)